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训辨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诂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探求语源的重要方法。但声训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属不属于声训 ,各家看法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认为 ,声训是以声通义这一训诂方法的统称 ,它从古至今都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上古声训、右文说、因声求义说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这正体现了声训从萌芽到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2.
张斌 《语文知识》2007,(3):56-58
古汉语中在诠释当时日常应用的语词时,常有从声音去寻求词语意义的现象。本文试从《白虎通》中的部分音读材料入手,对其古音作些考证,从而为《白虎通》的声训表现方式及其反映的东汉时期的语音现象作些探究。  相似文献   

3.
声训浅析     
郭杰 《现代语文》2007,(6):20-21
一、声训的定义周大璞在其《训诂学初稿》中指出:"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简单地谈,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①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声训从先秦时期产生,到两汉,再到唐宋、清的发展历程。《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分析形音义的字典,对声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故本文对《说文》中的声训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5,(6):65-70
所谓"民俗声训",就是带有主观猜测性的,被一般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伪声训"。然而,这些声训要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读,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解释,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样的定位,无疑给《释名》声训一股起死回生的活力。因为《释名》全书按照声{}II来解释事物名源,它不是语言声训,刘熙有时还根据当时的方言来解释词语,或者根据汉代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加以解释,我们现在对其中的词语训释就不好理解了,更不能按照语言声训的科学要求去界定它,批评它。从天文地理词语的解释与汉代认知文化、亲属长幼词语的解释与汉代尊卑文化、人体器官和疾病词语的解释与汉代审美和医药文化、饮食类词语的解释与汉代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对《释名》名源训释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精华进行解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还它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6.
服虔的《左传》注是《左传》的重要注本,其中的声训与当时的经学文化、训诂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考察、梳理了清人辑佚的服虔《左传》注中的声训,并根据其解释作用,分为破假借和探源两种类型.其中服注的探源声训,在杜预《左传》注中或不出注,或以义训.声训从服虔《左传》注到杜预注中的式微,其背后反映了魏晋时期的语言演变和历史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研究古代声训,能够获得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文章通过对《白虎通义》声训的研究,探寻和发掘我国古代宗法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音乐、婚丧、阴阳五行说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9.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是中国传统的释义方法之一。时至今日,声训在词语的考证和训释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声训的定义、发展史、依据、材料、方式、作用以及局限性等方面都是声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声训上述各方面做了一个系统的论述,希望能对声训这一训诂学方法有一个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声训萌芽于先秦时代,两汉已开始使用声训来说明词义。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刘熙的《释名》里,已大量的运用声训了。以后各个时期都有所发展,至清乾嘉时,声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清代学者批判旧说、发明新义,使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在于他们对声训的研究超过了前人。近代文物的出土、西方语音学理论与新的记音符号的输入,对古音的研究更是后出转精。今天,对声训问题应该从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方面,作深入的理论阐发。董理前修,意在补阙,敢以管窥,试加申论。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步综合分析形音义的字典,它对声训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而声训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释义方法,不仅含量和类别丰富而有价值,而且从中也可以窥探出其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从《说文解字》中的声训实例入手,浅谈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声训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训诂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因声求义",它对音义关系的探索属于语言学的范围。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视角看声训,声训与普通语言学思想具有契合点,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谬误。声训和传统训诂学的科学方法值得当代借鉴和发展,而其中的谬误则需要改正,这就要求声训乃至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领域的词汇学、语义学接轨。  相似文献   

13.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法,既可推求语源,又可解释字、词意义、在编纂以释义为宗旨的辞书时,引用声训材料应弄清其类型,来源。训释字,词意义和声训以及推源兼释义的声训可直接引用;纯粹推求语源的声训不宜引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知识板块以声为主线,首先探究了声的产生、传播以及人们听到声音的条件,然后通过实验使大家了解声音的特性,最后介绍了噪声的危害与防止以及人们对声波的利用.声音的特性和噪声的防止是本知识板块的重点.同学们在复习时,  相似文献   

17.
声训,仅仅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或训诂条例。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周,秦时代,大盛于两汉,魏晋,唐代以后渐微而趋于消失。声训在《说文》中的运用不乏其例,但远未达到“什九”或“十居七八”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刘熙之作《释名》,以声训的方式跻于训诂之列,而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有更为重要的价值。《释名》中那些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没有语源联系的声训,也多是依据当时的文化情景作解,汉代的服饰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丧葬习俗及世俗心理由此可得以观之。  相似文献   

19.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这是前人创造的科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因声求义来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中出现的联绵字,古文里的某些实词,文言虚字的教学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吸收、利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0.
本知识板块以声为主线,首先探究了声的产生、传播以及人们听到声音的条件,然后通过实验使大家了解声音的特性,最后介绍了噪声的危害与防止以及人们对声波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