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汤斌是清初的名臣大儒,他以诗文受知于康熙,其"彬彬典雅"的诗文可谓盛世元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人亦成为康熙"右文之治"的代言人;更为重要的是,汤斌严禁淫词小说、杜绝赛会演戏等措施,不仅扭转了吴地奢靡风俗,而且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坛走向。  相似文献   

2.
王砚天 《文教资料》2012,(8):101-102,116
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出现的"秃尾龙"纹饰,不是我国山东和东北地区民间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是"秃尾巴老李"产生前的"秃尾龙"形象。其寓意不是满族统治者怀念东北故土的"望乡情怀",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表现的是康熙皇帝对生母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3.
评康熙     
清朝的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个皇帝,年号康熙(以下简称康熙)。他自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年,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封建帝王。康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维护领土主权、抗击沙俄侵略,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 康熙是在李自成农民大起义推翻腐朽朱明王朝的有利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在重  相似文献   

4.
康熙统一台湾今年正好届满三百周年。1683年(康熙二十年)8月,割据台湾的郑氏政权,在清政府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接受康熙的招抚谕旨,率台归清。台湾置于清政府中央政权管辖之下,结束了台湾和大陆相对峙的局面。康熙统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足壮观瞻的一页,值得纪念和称颂。  相似文献   

5.
康熙喜爱西画,他鼓励西画创作并引进西洋画师。康熙喜爱西画透视法的空间感和肖像画的逼真感,并尝试把他认可的中外画法糅合在一起,满足他的中西复合审美要求。康熙促进了西画及其技法在宫廷画院中的传播,在西画东渐中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康熙读书     
康熙当政时,有一天,一份重大案件的审理报告送到了皇上的案头。报告称案情已经弄清,被告以哄骗手段,让人误食半夏和鸡子,致使被害人昏迷喉哑。这时,只要康熙皇帝大笔一挥,被告就将送上断头台。然而康熙看完案卷,忽然眉头紧锁,显然他发观了破绽。原来康熙曾研读过《本草纲目》,了解半夏和鸡子的药理,绝不  相似文献   

7.
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是18世纪世界上两位著名的君主。通过对他们施政方针及政策制定原因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在康熙盛世表面现象的掩饰下,康熙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开始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9.
康熙在第二次东巡返京途中,与皇太子分行,自己率一支队伍由盛京经辽阳、千山、牛庄、沙岭,再到壮镇堡与皇太子汇合。本文对康熙行走这条路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康熙在行走这条路线过程中,到辽阳广佑寺降香、游历千山、派大臣祭奠尚可喜等事件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0.
康熙五十七年,在第一次平藏军事行动失败后,康熙决定再次对藏用兵。关于康熙第二次对藏用兵的论述很多,但是对这次进兵的路数问题,各家众说纷纭,不能统一。根据《清实录》等文献,康熙第二次进兵平藏应是三路并进:一路由巴里坤、阿尔泰出发,袭扰准噶尔后方;一路由四川、云南出发,直攻拉萨;一路由西宁出发,护送达赖喇嘛入藏安禅。通过对康熙第二次平藏进军路数的说明,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康熙当时的战略意图和部署,领略康熙作为伟大军事家的本色。  相似文献   

11.
“人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历代封建政治统治的核心内容。康熙在位期间,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高峰,这与其用人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康熙的用人政策,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一个皇帝的决策都在治理国家中起到核心作用,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在我国古代,由于科学的决策方法还没有被引入,决策多是依赖统治者的个人经验和个人看法,因此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提及康熙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决策思想与实践,包括康熙个人的卓著才学、康熙决策信息的来源和康熙朝中智囊团等方面。第二部分写到康熙的决策思想和实践对现代领导工作的相关启示,包括要重视决策信息的作用和民主决策原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康熙诗选注     
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他统治中国时期,为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抗击沙俄侵略,做出了重大贡献。 康熙一生的这些重大政治活动在他的诗中有相当集中的表现。他写诗近千首。我们这里选注了四首。  相似文献   

14.
康熙与外国传教士的交往,是清代前期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康熙执政几十年间,他同远道而来的耶苏会传教士建立了密切的接触,由此,产生了十七世纪中西方科学、文化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是在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下进行的。 康熙给予传教士们一定的活动自由。他学习、利用西方科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封建  相似文献   

15.
清初康熙捉鳌拜事件,被"四人帮"纳入儒法斗争圈内,他们把康熙比做秦始皇,鳌拜比作吕不韦和嫪(土毋),就是要秦、清两个皇帝都捉宰相.其影射用心,稍加思忖,奸情鬼胎,即可洞识.他们的矛头无非是指向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单就康熙捉鳌拜这一事件,举述其事实经过和发生原因,兼对"四人帮"的恶毒用心和谬论作出揭发批判.  相似文献   

16.
康熙的西学观,是在学习、反思和批判地吸收西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康熙对待西学的态度是:批判吸收,学以致用,凡不利于巩固统治及不适合中国国情者坚决取缔;其西学观的实质是“节取技能,禁传学术”,并大力倡导“西学中源”说。在西学观的指导下,康熙应用西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朝建国之初,在军队编制上,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明中后期卫所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继顺治之后,康熙一朝继续对其进行大力裁并.作为康熙年间卫所裁并的第一个阶段,康熙元年至二十五年,共裁并卫所一百九十一个.其中,康熙元年、五年、七年和十七年是卫所裁并的高峰.卫所裁并较多的政区是江苏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东省与湖南省,康熙五年福建省与广西省卫所全裁,康熙十年贵州省的五个实土卫所被改置为县.这一时期的卫所裁并为之后大规模地改卫所为府厅州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清朝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六十一年,为医治长期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本文拟就康熙统一台湾及其历史作用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供清史教学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清朝时,康熙皇帝听说有个"对联村",村里的男女老少善会对对,于是决定微服私访一探究竟。对联村在通州东南,四面环水,需摆渡才能到达。摆渡的是位中年妇女。登舟站稳,康熙问:"这位大嫂,请问你是哪里人氏?""回禀客官,村妇祖居对联村。"船妇一边摇橹一边回答。远处,木塔的倒影映在水里,康熙说:"既是对联村,想必善对,我这里有一联,愿对否?"船妇说:"客官请。"康熙说:"一塔巍峨,七层四面八方。"船妇伸手摇了摇,复又笑了笑,一声不  相似文献   

20.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荒政思想是康熙治国为政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其荒政思想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