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爱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重要的主题。主人公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即织机和宗教迷狂,来寻找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烨 《河南电大》2009,(4):55-56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中的重要命题。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织机和宗教迷狂,来寻找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3.
以亨利·柏格森绵延理论与荣格心理创伤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织工马南传》主人公马南经历的重大人生遭遇来揭示小说体现的生命哲学蕴含。遭到心理创伤的马南机械地织布,视金子为精神寄托,在试图遗忘并抹去过去生活的同时,任凭痛苦的过去蚕食现在的生活。后经养女爱蓓的影响,马南治愈了心理创伤,唤醒了尘封的过去,最终意识到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生活的一致性。因此,人不能试图抹去过去痛苦的经历,而应该走出并勇敢地面对过去,通过心理创伤的治愈,使自己的现在、过去与未来重新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在著名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传》中,“出走”是其中的重要命题。马南通过出走,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最终获得拯救,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通过圆形叙事结构以及与“出走”相关的两种意象:织机和宗教迷狂,来寻找这一主题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叙事学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从人物原型、情节原型和结构原型三方面来阐述《织工马南传》在神话叙事原型意义上的深层结构,挖掘出潜藏于《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弥补了以往有关《织工马南传》叙事艺术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跳出从乔治·艾略特自身经历与小说的关系、宗教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传统研究的窠臼,通过分析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述时序的叠合、叙述距离和节奏的变化、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换三个方面揭示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事策略,挖掘出潜藏于小说《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多元复合叙述模式,彰显出乔治·艾略特的叙事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乔治-艾略特通过<织工马南>,讲述主人公在得与失中找到了生命中爱的对象和尝到了人生的乐趣.从而有了面对过去的勇气和展望未来的信心.揭示了对有生命人倾注的爱比对无生命物体倾注的爱更有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人生中得与失是相交相融的.在某种程度上作者也提出了对宗教的控告.  相似文献   

8.
论文旨在探讨文学评论家及翻译家梁实秋的文学传统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并以梁实秋所译英国作家乔治·艾咯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为研究对象,指出译者信奉的文学传统不仅指导其选择译介的作家及作品,更影响其翻译策略.而译者的翻译策略,相当程度上与其文学传统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9.
小说《织工马南传》包含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的内涵,具有跨学科研究和分析的意义。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乔治·艾略特强调个人要进行自我完善,对他人和社会尽义务。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层面,作者详细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发掘出人物善恶美丑的伦理境界。在社会学和生态学层面,作者侧重描写社会变革,引出关于人与自然的话题,在文本内部形成多维关联模式。在层层递进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小说中丰富的叙事内容和跨学科内涵——展现出来,显示出这部作品的跨学科含义和丰富的文学空间,揭示了作者的跨学科创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这部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乔治·艾略特的第三部小说,《织工马南》自发表以来就饱受关注。小说中显而易见的象征,尤其是蕴含在地域——灯笼广场和拉维罗村——中的象征,与主人公马南的命运变迁息息相关,因而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方面意义重大。通过解析小说中这两个地域的象征含义和作用,以及发生在这些地域中的重大事件是如何改变马南的命运,有助于深入探寻马南在追寻群体中个体地位和归属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乔治·艾略特伦理道德观的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乔治.艾略特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及其伦理道德观在《织工马南》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2.
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的叙事模式与远古成年礼仪式有着同构关系。主人公都实现了由自我中心主义到获得完整自我意识的道德进步。服从是实现成年礼的首要条件。磨难使个体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与弱点,从而调整意识自我,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联系及自我与集体的联系。个体对记忆的虔诚及其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集体内部能够重新统一对立的力量,最终结束其成长过程的边缘姿态,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皈依。对成年礼原型的模仿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的倡导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旅行社是旅游企业发展的龙头,经营旅行社已进入一个微利时代,为了保证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需构建旅行社与导游员和谐关系的宏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最终实现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妍 《海外英语》2012,(17):222-223,232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存在三组解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佩内洛普自我牺牲的浪漫主义之对于科里所代表的现实主义的对立和服从;作为社会中心地位的南基恩广场住宅对佛蒙特老农庄的对立和消解;而情节的二元对立则主要体现在道德的崛起只能在财富的没落时才能获得。豪威尔斯在《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对现实主义复杂的态度,既体现了他极力推崇的"微笑式的"现实主义,又反映出他对人情淡漠和道德沦丧的社会失望不已。  相似文献   

15.
乔治·艾略特是一位富有哲理思想的小说家。她的哲学思想中的伦理思想对她的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艾略特的伦理思想深受费尔巴哈和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幸福观成为艾略特伦理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艾略特深刻思考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权利与义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之一,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中的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与《圣经》相互呼应,呈现出互文性特征。但乔治·爱略特对于《圣经》故事的借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的借鉴、吸收和改造。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理解作者为宗教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7.
文学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因而应确立文学和谐价值观及和谐审美观。这既需要继承弘扬中国和谐文化传统,又需要顺应社会时代要求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和谐美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推动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公共生活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基本境域,社会和谐是良序公共生活的直接表征,所以,公共生活伦理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意蕴主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公共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