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12):59-61
11八(丷) "八",会意字.从甲骨文到今天,“八”基本上是一撇一捺,大都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两半的样子.因此,“八”就是“分”的意思.小篆“八”像是两个人背靠背,也有“分别”之义. 如今,“八”分别之义已经被“扒”得干干净净,当数字用的“八”是同音假借的结果,当然也是一借而不还了.  相似文献   

2.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  相似文献   

3.
杨道选,河南省濮阳军分区政治部一名普通的志愿兵,入伍13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情笃墨海,不懈磨砺,在一撇一捺中欢乐人生,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的书法作品相继录入《中国书画艺术人才名录》、《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家精品》、《当代文艺家名典》等,还先后被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86年年终岁尾,怀有书法写作一技之长的杨道选应征入伍。离家那天,在车站临行前,父亲把满满一兜笔墨纸砚交给他,认真地说:“娃,以后的路靠你自己走了,人生如纸上走笔,一撇一捺讲究沉稳凝重;一步步一个个脚印,…  相似文献   

4.
品读人生     
人是动物中最聪明又最复杂的高级动物。呵护人生生命之尊,理想之梦,这是杰出人生的共同的元素。是天才的基石,事业的支柱,它将人生演绎得分外璀灿。然而,仓颉老先生在造字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一撇一捺,偏把“人”字造得最简单且平常,仅比“一”字多了一划。由此而想到,人生是什么,究竟是复杂多变还是简单平实?  相似文献   

5.
我从小有个梦想,当作家.想当类似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上的那种作家。然而,握管之苦罄竹难书,一撇一捺不出效率.苦不堪言之际,我换了笔,改用电脑写字.  相似文献   

6.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到这些字,作为同行,我确实感到不安。报纸,从文字学讲,是现代汉文字的教科书。因此,报纸专栏图案文字不仅要规范化,更  相似文献   

7.
汉语和汉字,是我们祖宗留下的国宝,它的一捺一撇,一竖一横,都是不断演绎,经历千锤百炼形成的。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应该认真学习,规范应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报刊差错不断,错谬流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差错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杨功玉 《大观周刊》2011,(37):182-182
“人”这个字,一撇一捺多简单啊,可是做人难啊,教人做人就更难了。一个家庭教一个孩子有时候都感到头痛,更何况一个教师要教几十个学生。现代的学生接受了很多新思想、新意向,他们崇拜、追随、模仿偶像、明星,对于老生似的说教他们是不会接受的,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漂亮、会唱流行歌、会跳流行舞就是潇洒,就是酷,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不感兴趣。于是教者和学者产生了“鸿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9.
《新华日报》1989年10月20日第三版上,刊登了叶首卫拍的一张照片,标题冠以“我除外!”三个字,其寓意之深刻,容量之广泛,用题之精当,令人赞叹。照片构图极其简单:背景上,象是一堵墙壁,也许是一块标语牌,占据着整个画面,“严禁烟火”几个大字赫然醒目,一位男士嘴里叼着刚点燃的香烟,在那里神情专注地写“严禁烟火”的最后一个“火”字。那“火”上的人字还未完工,黑体字的一撇正在作最后着墨,一捺还没有描墨,“火”上面的双翅刚打了个框子。这时照相机的镜头正好把画面上写字者嘴  相似文献   

10.
苜蓿少年     
他七八岁时,就开始帮家里割草料。在傍晚的草甸子上,苜蓿生得很高了,他们割了一大捆,而草原的绿没有少一撇或者一捺,小紫花四散,像打碎了的星星。在回家路上,渐渐与同伴失散,草原上没有狼,大人不会出来找他,他更不懂得担心,只是一心一意地走路,月亮高高地挂起来,清迥如一只冷眼。他肩上是苜蓿的重量,  相似文献   

11.
人字的生发     
《新闻爱好者》2010,(5):15-15
古人在造人字之初,就显示出许多人生哲理。第一种是,左一撇,右一捺,一阴一阳谓之人;第二种是,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互相搀扶,共同前行;第三种是,人字之形,像两个棍子在交争,以示人与人之间会发生矛盾、冲突;第四种是,甲骨文中的人字,如同一个人的侧面像,意在一般人不敢直面人生。  相似文献   

12.
《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论集》一书的封面题字,取自怀仁所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中,“翻译”二字的书写很特别:“翻”字少了一撇,而“译”字又多出一撇。对此,罗新璋先生别有新解:“(这)无意中点破了译事的玄机:翻译必然有得有失。”翻译有得有失,《翻译论集》的修订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刚劲的一撇,雄健的一捺,组合成了一个“人”字。这是最简单的两笔,也是最难写好的两笔。当人在冥冥之中步入这纷繁的尘世时,赠送给母亲的第一份礼物,就是放声啼哭,这便预示着:“人是先经历了痛苦,才会获得幸福。”真正的人,屹立于一片厚实、广阔的土地上,采日月之精华,集山川之甘霖,沐风雨之洗礼,吐尘世之庸俗。人也可以腾飞于波浪之上,波峰好比成功,波谷恰如失败,整条流动的曲线,编织着跌宕、富于弹性的生活。置身于波浪上的强者,在他身上积淀着追求和呐喊的浪花。乐观的个性使他常常奔涌出春潮般浪漫的梦,在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14.
别解陈村说男女王乾荣《陈村日记》中的“望字拆字”,颇具情趣,读之令人捧腹。本人钦佩之余,对他所折的一些字,尚有一点别解,说出来供大家一笑,也望陆村先生批评。人陈村说它是人“稍息的姿势”,“头”和“手”被忽略了,“我们最看重的东西可以不算”。而“仓须注重的是人的直立,这是人最显著的特征”。我的别解——人,一徽是男人,一捺是女人。没有男女任何一方,也就没有人,男女相依相帮,才共同支撑起这个世界。而且人也作“4”,他的头其实是高昂的。当然,仓领似乎也有点“重男轻女”,他似乎也通伊甸国故事,那“一捺”女…  相似文献   

15.
从"走转改"活动伊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就将活动开展的核心锁定为一个"人"字,即"用作品连通基层人脉、用文风聚合媒体人气、用实践提升专业人品"。媒体只有将自己这"一撇"写得精彩,才能与人民要求的那"一捺"相互支撑,成就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人"字。养生之道中有个常识,叫"缺啥补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宣传战线大张旗鼓地铺展开来,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善意的提醒:当今部分媒体和媒体人,正在离基层渐行渐远,必须下大力气补上这一课。连通人脉"脚板底下出新闻",曾是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  相似文献   

16.
在训诂学圈内流传着一个故事。1982年,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某招待所举行。前来用餐的其他客人看到会议代表用餐桌标牌上写着“训诂学会”字样,大惑不解:“这是什么字呀?训话的‘话’少写了一撇吧?训话还有学会吗?”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训诂”两字是多么陌生。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新华书店美术专柜看到一本新书,由于该柜还未实行开架营业,离柜三尺观看,怎么也看不清书名,因为字写得太狂太草。当我把书拿到手,书名还是无法辨认,只好翻到扉页,原来是“画境”。“画”字用的是繁体字,其中的一撇足足拖长了两三个字位,象一个“中”字又再加上一个  相似文献   

18.
晓言 《中国广播》2005,(3):69-69
毋(wú)和勿(wù),字形近似,汉语拼音字母相同,但读音不同,前者为阳平第二声,后者为去声即第四声;二者词义基本相同,是一组近义词,非常容易混用。常见的是把“毋”错写为“勿”,如勿庸置疑、宁缺勿滥、少安勿躁等。“毋”和“勿”,从古至今都不通用。古时“毋”与“母”是一个字,后来把“母”中的两点变为一撇(丿),以示区别。《说文解字》:毋者“止之也”。毋的本义为“止之也”,表示“使停止”,即禁止、劝阻。后引申为“不”、“不必”、“不要”、“别”等义。  相似文献   

19.
湖州的古桥     
去江南水乡,随处可见桥。并不稀奇。但当你走进湖州,肯定会有意外收获:你见过古代的立交桥吗?这里有;你见过南北跨河、一撇一撩呈“八”字型的桥吗?这里有;你见过3座结构相同、建在300多米之内。又同跨一水的三孔石拱桥吗?这里也有。  相似文献   

20.
2017年的 《开学第一课》 通过汉字溯源、武术振魂、棋艺明智、文学栽道、丝绸新路五个方面, 给电视机前的全体观众上了一堂承载了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课. 通过这一课, 我们看到了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源.每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每一撇一捺,都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底蕴和价值.横平竖直的四方字,涵盖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以上人口的语言,独一无二,蕴含着中国人的风骨. 学好汉字,才能更好地领略博大精深、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从甲骨文象形字的起源,到如今的简体字,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行成了汉字独特的文字魅力. 外国友人理查德对汉字的热爱让我们感动, 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学习他坚持不懈地学习汉字文化, 把这份热爱真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