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时期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孔子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尽善尽美”;文艺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辞达而已矣”;文艺批评的原则则是“思无邪”,而“中和之美”则是他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2.
几十年以来,西方文论多用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使得中国古代文论出现了"失语"的状态。从文化解读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活力显然不足,怎样增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文学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实现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合沟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论与古代文论之间的不同,证明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同时现代是对传统的包容、吸收、借鉴与交汇。因此,古代的文论与现代的文论就有了通约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白族文献资料,从诗歌发生学、诗歌本质说、对"境"的深入解读、对滇云诗人诗作的关注四个方面入手,讨论了白族文论"诗歌导源于妇女之哭"、"诗乃独造之物"、"以境论工拙"、"因情会境"等观点的独创性及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探讨了赵藩论滇诗绝句和师范《荫春书屋诗话》对滇云诗人诗作的评价与记录,认为白族文论发展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许多重要观点,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和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天人合一”为例证,旨在阐述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必须作一种全方位的审察。既可以采用文化之维,以见出其精神意蕴,也可以运用逻辑演绎。以寻绎其基本模式;既可以采用我注六经,以见出历史本真。又可以使用六经注我。以领悟其现代的启示。通过这种多种角度的整合与建构,我们可以透视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体风貌。这样对于当前呼声日隆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无疑具有一种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古代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从探讨字与古代论的原点关系出发,认为其特点的形成与立象取比所造的象形字及由此形成的词义,语法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增大了其教学难度,教学中对于文论元典的重视不够,教学中"史"、"论"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而缺乏特色等三方面是当前我国高校在中国古代文论教学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采取重视文论元典著作在教学中的作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9.
倘我们用一种比较的眼光看中国古代文论概念系统,把它们同西方文论,乃至同我们现代的一套文论概念范畴对照,诸如:言志、原道、兴观群怨、风雅、无邪、征圣、宗经、气、风骨、神思、情采、体性、物色、滋味、韵味、性灵、意境、冲淡、沉雄、豪放、慷慨、胸襟、性情、主脑、格、主宾、童心、妙悟、兴会、神、形、相、势、灵秀、理气、肌理、阳刚、阴柔……如此等等,便不难发现,这一概  相似文献   

10.
从文论体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传统: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文艺作品自身的美学形态:深于取象的传统;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中国文论这些独特而优秀的传统使得中国艺术产生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艺术创作的本质,一方面,主体的本质力量,即由欲望、创作倾向所凝聚的主体本质力量,获得对象化的表达,形成意象;另一方面,对象与自然的本性,也被人从创作倾向的角度加以发掘、表达,实现快乐“人化”或“主体化”,两方面的结合,最终达到了主客体合一的审美状态。《文心雕龙》提出了相当系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次空前的总结,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诗文书画是主流艺术,因而文论也必然与音乐理论、书画理论关系紧密。以往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往往只注重单线演进,而忽略了它与其他艺术种类相互滋养相互启迪的关系。文章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的研究作一简单梳理,期在能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份资料、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论中的语言论多零星分散而又内容丰赡,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本文梳理和研究了大量有关古人对文学语言的看法、主张,认为古人对文学语言功能的认识由表义到表情到表情(义)声结合,对文学语言风格的认识有自然质朴和雕饰丽之人论认识有言直平易和含蓄蕴籍文化,此餐古人还认识到文学语言与文学体制、创作主体、社会发展及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导游讲解的期待值也逐渐提高,希望在了解景观的基础上从中获得较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事实上,真正意义的导游讲解就是一门审美艺术,而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学中所蕴含的各个审美元素正与导游讲解的审美追求相契合.巧妙借助旅游文学可使导游讲解呈现出内容、语言形式、表达方式上的“中和”状态,实现导游讲解的个性化,并成功维系导游讲解的整体和谐,从而引领游客达至“中和之美”的理想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整体的视点,钩玄提要,中国古代文论的学术品格大致有四点:浓重的实践性;鲜明的辩证性;显著的直感性;明显的承传性。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这四种学术品格的表现及成因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了中国古代文论学术品格的优长与不足,从而为我们今天从事文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和批评一度疏离了社会现实。并且照搬西方文学铆作技法和批评模式的现象一时成为潮流,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仍余波未息。而2006年的顾彬事件,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渴望。笔者认为,弄清传统文论思想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现时位置特征。西方文论在我国文论领域的位置。方可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8.
饮酒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内蕴,体现在陶渊明身上更有着它独特的形态、性质和蕴涵,陶诗往往呈现一种“中和之美”。本文认为,酒对于陶渊明起着一种缓冲淡化的作用,诗人的激情往往在将醉未醉之际得以冲淡,反映在创作上就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很显然,酒与陶诗的“中和之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情结。本文就将在给陶诗中酒的意象与陶诗的审美特征定性的基础上,论述它们之间的这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19.
"中和之美"是中国画及其理论的精髓。从章法布局可以看出,中国画讲究构图技巧、画面的虚实结合与平衡、画面与钤印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画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