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误读"是成型的阅读理论。将"误读"理解为个性化阅读的一种状态,有理论依据。可以将"误读"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对于中学生体味文本时出现的"误读"情形,并不太需要介意。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及解读史,是避免"错读"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阅读有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无论何种阅读,小学生由于阅读基础的薄弱、感悟和分析能力较低等局限,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对文本产生误读,影响了阅读效果。分析小学生阅读中的误读现象,找准产生误读的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够促进阅读效果的提升,也有利于小学生阅读理解更准确、感悟更深刻。本文分析了词义、段落和文意三个方面的误读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罗惠 《新疆教育》2012,(16):67-67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鼓励甚至肯定学生合理的“误读”,不失为一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鉴赏评价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当然这里的“误读”并不是“错误”地读,而是“有差别”地读,即不根据文本(指课文和教师)的原意丝毫不差地读。应鼓励学生对课文合理“误读”。一般说,自然科学文本的原意较易把握,人文科学文本的原意则较难把握,这是由文本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有许多即使是作者本人在创作时也未曾想…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体感受的体验,个性化阅读已然在课程标准中得到进一步的鼓励与落实。但由于学生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文本解读方式等差异,当前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被曲解,因而经常会出现误读甚至曲解。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误读,通过文本分析与误读的结合,不仅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真正落实,而且还要以此来促使学生在高中语文中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都会有正读和误读。正读是对文本的正确阐释,读者通过作品和作者相互沟通;误读是对文本阅读后的一种错误阐释行为,但误读并非是一种不可取的阅读。正读和误读是相辅相成、共存互补的,对文学作品的正确阅读应是将正读和误读有机结合,才能使阅读成为有意义的阅读,文本才能增值。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在于借助文学作品中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抨击,熏陶、感染、打动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小说是中学生在课堂内外接触得比较多的文学样式,如果学生在阅读小说文本过程中充斥着各种误读误解,阅读目的就很难达成。  相似文献   

9.
误读是阅读的普遍现象,古今皆然。传统阅读观否定误读,认为曲解本义;现代阅读观肯定误读,认为它是诱发创造的契机。语文课阅读教学主张辩证地对待误读,一方面要求避免误读,坚守文本的一元本义,维护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倡导合理的误读,拓展文本在当代的引申义,保护多元读解的创造性。本义与引申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10.
所谓阅读就是从书面文本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阅读者根据需要对文本材料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也涉及文本的阅读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材料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目前,数学教师也都意识到小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学生阅读能力差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生在计算技能方面的水平很高,但当他们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吕群芳 《教书育人》2006,(10):18-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  相似文献   

12.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那么,当出现这种偏差时,即文本被误读和异读时,我们该怎么办?导引!在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学生误读、异读文本的前提下,我们要想方设法导引学生到正确的理解思路上来。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学过程中,首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能创设出一个灵动的课堂。不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经意间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粗浅解读,流于表面;曲解误读,误导学生;脱离文本,忽视重点等。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文本解读的几点建议: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性文本阅读;以教师的身份,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一、文本解读的误区(一)"仅仅是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吗?"——文本  相似文献   

14.
马丽娟 《考试》2009,(6):41-42
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搭建理想的平台;开放课堂,让学生尽情地表达个性化的见解和感受;及时化解误读,为个性化阅读指明方向。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充满活力,张扬性情。  相似文献   

15.
温小军 《教育导刊》2011,(11):77-79
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来分析文本误读是一个有力的新视角。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之间的明显落差,导致误读不可避免。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具体把握文本误读,应积极保护文本误读中所蕴含的学生主动性。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实现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基本认同。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现象一:生活经验与“误读”◆课堂案例《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已进入尾声时,老师总结归纳《小猴子下山》这则童话的寓意。让学生明确做任何事不能三心二意,要有目的,有始有…  相似文献   

17.
一、“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误读”便是学生在与读本作者、与编者、与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三字式追问""浅尝辄止式追问"等现象,导致教学浮于表面、学生思维不深的后果。适时追问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一知半解时追问,在学生曲解误读时追问,在文本留白处追问,在学生独特体验时追问,使他们潜心会文,多元解读文本,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正常的。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活动游离于文本教材之外的问题(一)个性解读,偏离文本新课程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对学生随心所欲的解读,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都一味给予肯定、鼓励,而不是及时引导和纠正,导致课堂教学远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