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师出高徒” ,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认为是至理名言。“严是爱 ,松是害”说明了“严”的重要性。  因为严是爱 ,所以有些教师便对学生严格要求如子女一般。而这些教师中的极少数 ,爱子女的方式是不民主的 ,不平等的 ,是封建专制式的 ,是令子女窒息的。这些教师在学生面前 ,老是板着脸孔 ,冷若冰霜。学生略有“越轨” ,不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 ,而是进行狂风暴雨式的猛轰 :或破口大骂 ,或讽刺挖苦 ,甚至轰出教室。他们以为这样便是严 ,便是爱 ,这样便可以“出高徒”。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对抗情绪 ,师生关系紧张 ,班级工作无法…  相似文献   

2.
每月谈     
记得在读师范时,老师曾出过这样一个题目:试说说“教师”与“教书匠”的区别。 这一题颇值得我们这些“为人师表”者的思索。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教师,他们所想到的仅仅是如何按授课计划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在有意无意中忽视了“教书”以外的职责。他们的眼光始终盯在“教书”本身和学生的“分数”上,而不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这些教师,严格地说,是不能称作“教师”的,只能称作“教书匠”。“教书匠”们这样的育人态度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  相似文献   

3.
孟永琴 《文教资料》2005,(17):49-5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预设了这一过程,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节外生枝”了。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浦东新区梅园小学评选出6名“快乐教师”,这些当选的教师虽然性格、风采各异,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懂得用“快乐”来教学,并且本身是很快乐的。而且因为他们对“快乐”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使学生产生了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快乐情绪,从而在校园吹拂起一股“快乐教育”的春风。该校校长孔宇玮介绍说,评选“快乐教师”是有“感”而发的。过去,对教师的评价往往自上而下“,优秀教师”大多由教师评选,这样做偏重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绩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位校长在校园观察中发现,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未必就是“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5.
不妨单纯些     
在一次常识教师技能比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何把长颈鹿装进冰箱?如何再把一头猪装进冰箱?这可难倒了这些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们”,大家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所措。但毕竟都是“久经沙场”的高手,经过一番思考后,大家还是拿出了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具体而周密。结果,却都被判为“错误”。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中创设学习背景。但事实上,教师在考虑学生学习背景时,却往往是从数学的逻辑关系出发,或者不切实际地设置一个悬念,以求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学习背景,思维含量低,缺乏情感因素,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年、月、日”一课的教学,有些教师常常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小明今年12岁了,但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每个学生每年只过一次生日,从来没有听说四年…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历史与社会》知识后,却不能解释生活中最简单的社会现象;有的学生能熟练背出“三个代表”的内容,却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有的学生看奥运会,兴奋的可以一夜不睡,但老师在分析如何弘扬奥运精神这一内容时,却趴在桌上睡着了。面对这些现象,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缩短教  相似文献   

8.
请先看两个现象:一、有位老教师讲过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犹如官兵呼叫,即教师要有一呼百应的魅力。”但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却睡倒一片,“百呼不应”;教师满腔热情,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二、晚自习时,教师发现一个学生在看武侠小说,勃然大怒,当堂没收那本书,并指着学生大声说:“怪不得你成绩这么差劲,你再这样下去就完蛋了!”那个学生站起来,冷冷地看了教师一眼,头也不回走出了教室。其他学生也在窃窃私语,议论教师的失控行为。第二天该班的学生看到该教师都兜路走了。上述这两个现象,或许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课例:在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午”字。有个孩子说:“‘午’是牛砍去头。”作为记生字的方法,这样说也很不错,但教师却对学生们说:“将牛的头砍去多残忍呀!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于是小朋  相似文献   

10.
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有这样一种现象 :有的教师才高八斗 ,上课能讲很多“背景知识”(但有时与新知无任何联系) ,也较风趣和幽默 ,学生听得天花乱坠 ,有时在一片笑声中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 ,学习效益并不高 ;有的教师讲课井井有条 ,将知识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听得轻轻松松 ,似乎明明白白 ,但遇到稍微变化的问题 ,却往往束手无策 ;有的教师讲课设置许多问题 ,师生、生生之间有问有答 ,或讨论或交流 ,教师将课组织得“热闹非凡” ,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并不理想 ;有的教师做到精讲知识 ,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和变式题 ,虽可使学生…  相似文献   

11.
有的学校领导反映:“现在要抓批林批孔这个头等大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顾不上。”有的教师认为:“批了‘师道尊严’,学生难管,工作难做,教师难当。”这些虽不是主流,但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论作为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必备板块,对教育工作本应发挥全面的指导作用,但在现实中,它却显得疲软乏力。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些理论,结果却发现“灰色的理论”如同“空中楼阁”,解决不了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教育理论的“精神操作...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听到有些教师这样抱怨: “细胞呼吸的机理,我已经讲给学生听了,但他们却没弄懂。” “花的各个组成部分我都已经帮助学生复习过了,但他们还是考不出。”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大为改观,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较好落实,课堂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却又有失落的现象: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见仁见智”地发表见解,自己却成了“旁观者”,对学生的思维偏差不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漏不予纠正,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不进行总结,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学生的“自主”演化成了“放任自流”;有的重视了“突发性”的生成,却忽略了课前的预设,使课堂教学成了“临时抱佛脚”;有的瞻前顾后,缺乏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情况进行适时调控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信马由缰”,“走到哪黑就在哪歇”,偏离了预定的目标;有的也进行了引导,但仅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教师没有起到“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沦为“机械重复”;有的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哪去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巨大的变革面前特别是变革的初期,出现这些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并非坏事,因为它说明了教师观念在变、课堂在变,但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些现象中隐藏的问题,更不能任其发展,从而使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5.
问:“高素质教师”应意味着什么? 哈伯曼:什么是“高素质教师”,要看是谁在说这个问题。“高素质”应该意味着这些教师的学生有所学,有所获。“高素质教师”应该能预知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空许诺。“高素质”的标签不应贴在22岁的男女孩头上, 因为他们刚刚接受完大学教育,但却不会到贫民区学校去执教,如果去了,也会落败而归。  相似文献   

16.
张永涛 《成才之路》2012,(33):50-51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有这样一句名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究竟来自哪呈?怎样使用这些“教学活动”才能调动起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答案:“五年级共栽了45棵树”,“1克=1000千克”,“磨1千克面粉需要小麦0.5千克”,“小明今年105岁,小明的爸爸今年18岁”,“小红每分钟走1米”……对于这类司空见惯的错误,教师往往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即使是文盲也能看出这些答案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可我们一个在小学阶段已学了五、六年的学生却做出了这样的结果。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不联系实际想一想,怎么这点“数”也没有!对于这些错误,我们教师一般会认为学生的解题方法没有掌握,并且从此入手去解决问题,而很少去研究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其实这是…  相似文献   

18.
王晶 《考试周刊》2010,(7):225-225
音乐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音乐课时。老师正在认真地介绍:“2,4拍的含义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但有些学生却心不在焉;上音乐课时,学生在乱七八糟地大声唱歌,老师急得直喊“停!停!”但学生却毫无反应,仍然我行我素地放歌课堂;上音乐课时,老师正在弹奏钢琴.大部分学生唱着歌曲,但有些学生却打闹、嬉戏、追跑起来,对此老师立刻停止上课,大声呵斥这些学生,一“吼”就是十分钟……  相似文献   

19.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随处可见教师深钻教材、广泛进行教改的情景,却鲜闻在“说”上进行深入地钻研和探讨。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教师既非演员,又非演说家,何必要去研究“说”?只要肚里有“货”就行。我想,这种只求有“水”却忽略“水”是否能倒出来或倒得顺当的想法未免失之偏颇。 笔者认识一位教师,让其解题,再偏再怪难不倒,但在课堂上却口齿含混,方言浓重,颠三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