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双宾语句式中的两个宾语都放在动词的后面,一前一后,紧紧相连。例如“遗赵王书”(《史记·廉蔺列传》)、“给他录音机”是双宾语句。如果说成“以书遗赵王”、“遗赵王以书”、“把录音机给他”,就不是双宾语句了。第二,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组合关系,而都同支配它们的谓语动词发生联系,其联系又有直接间接的不同——其中一个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和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生间接关系的对象,可以称之为间接宾语。例如“遗赵王书”中,“书”是“遗”的直接内容,“赵王”是与  相似文献   

2.
§0引言0、1本文讨论《水浒传》“动词+得+宾语”的格式,如“到得关下”、“救得宗江”(41回)等。其中包括“动词+不+得+宾语”,它是一部分“动词+得+宾语”的否定形式。0、2“得”在先秦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获得”“得到”。《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导也。”段玉裁注云  相似文献   

3.
宾语提前的句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式。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否定句宾语提前。在有“未”、“莫”、“不”、“毋”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宾语被提置于动词前。例如:莫之敢指。《诗经·鄘风·蝃(?)》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5.
共宾关系是指两个动词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孟尝君)请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中,两个动词谓语“请”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见”的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不仅古汉语中很常见,而且还残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常说的“取而代之”、“推而广之”就是这种结构的残留。其语义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简洁凝炼,因而是一种很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共宾关系中,有的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不是古今都相同的支配关系,而是包含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表示了特殊的意念,例如“匠人斫而小之”(《韩非子》)中所共宾语与动词谓语“小”构成意动关系,“小之”意思是“使之小”;有的宾语表示的意义因动词而异。象这些共宾关系,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共宾关系。特殊的共宾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比一般共宾关系更简括更凝炼,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迁,古人行文的简洁凝炼往往成为今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这和特殊的共宾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其结构形式上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往往不同,用法上具有许多特点,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不少困难。古汉语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它后面所带宾语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支配关系;二、使动关系;三、意动关系;四、为动关系;五、双宾语。弄清各种动宾结构形式上的特点、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和译释方法,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准确理解、译释文言文作用甚大。其中,辨识、区分使动和意动,是一个难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现将上述五种动宾结构关系的特点、辨识及译释方法分述如下: 一、支配关系。这是古汉语中一般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与其后面的宾语构成支配关系。如,①齐桓公陵楚。(《左传·(?)公四年》)②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公  相似文献   

7.
语言现象,话总是顺说的,“倒装”、“宾语提前”的说法很怪。古语与今语,词序或有不同。如古语里代词作否定式动词的受语(宾语),必居动词前。今语不然。不已知。(《论语·学而》) 不知道自己。  相似文献   

8.
动词和宾语从意义上看有各种关系,就主要方面说,宾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结果或处所,动词跟宾语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一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有些动词用法特殊,它后边跟着的代词或名词虽然作为宾语出现,但是动词和宾语并不发生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动宾关系为特殊的动宾关系。对于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只能从动词的特殊用法上加以分析,而不能用省略的观点去理解。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可归纳为四种:(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古今汉语有其一脉相承之处。从语法角度看,古今汉语有很大的一致性,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中心语、宾语、定语,动诃经常作述语中心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述语中心语和状语。如下例: 赵太后 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主语 谓语 述语 宾语 状语 中心语 名词“赵太后”作句子的主语,形容词“新”作句子的状语,动词“用”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事”作句子的宾语。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名词“左师”作句子的定语,名词“触詟”作句子的主语中心语,能愿动词“愿”作句子的状语,动词“见”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太后”作句子的宾语。 但是,古今汉语语法更有其不同之处,这也正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人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现代汉语里诸如:“他比阿Q更阿Q。”句子里的后一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就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而言,一般包括“一般的动宾关系”,“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四种。例如: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伐檀”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二、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生民心”是使动关系。三、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友风”、“子雨”都是意动关系。四、上好富则民死利矣。(《荀子·大略》)“死利”是为动关系。第一种,现代汉语中也有相似的概念;第二三种,古代汉语书籍都有详细的论述,有较一致的观点;而第四种“为动关系”,则是众  相似文献   

11.
1.一种特殊的“把”字句:“S·把·O”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常遇到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即“把”不是作为提前宾语的介词出现,而是作为主要谓语动词出现。也就是说,“把”后只有名词性短语构成的宾语,而不再出现其它动词。如果用S代表主语,用O代表宾语,这种“把”字句的句型公式即为:“S·把·O”。如:  相似文献   

12.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进行”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动词,它像所有的及物动词一样,常带宾语,但是它所带的宾语并不是无条件的。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进行”有两个意思:一是“从事(某  相似文献   

14.
“双宾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双宾语” ,是指表示给予或取得意义的动词带上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指人 ,靠进动词 ,称之为间接宾语或近宾语 ;另一个宾语指事物 ,离动词远一些 ,叫直接宾语或远宾语。如 :“老师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就是双宾句。句中的“我们”是指人的近宾语 ,“许多知识”是指事物的远宾语 ,也就是说 ,动词“教”涉及的对象有两个 ,即“教”与“我们”、“许多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动宾关系。但近宾语“我们”与远宾语“许多知识”之间不存在任何结构关系。现行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现代汉语知识》(试用本)第二册在叙述双宾语时 ,列举了三…  相似文献   

15.
双宾语是指在动词谓语句中,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有人把近宾语叫间接宾语,把远宾语叫直接宾语。这种句式古今汉语都有。但是,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里的应用范围,却比现代汉语广泛得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根据动词词义的不同,分类说明。一、“授予”、“教示”意义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古代汉语中动词“赐”、“予”、“遗”、“教”、“语”、“告”、“示”等,造句时一般要带双宾语。例如: ①项王曰:“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余亦遗章邯书。(同上) 例①“赐之彘肩”双宾句。“之”指樊哙,指人在前,近宾语;“彘肩”指物在后,远宾语。全句可译为:把猪前肘赏给他。例②双宾句可译为:陈余也把信送给章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词序的发展》(以下简称《史稿》)中说:“主—动—宾”的词序,是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王先生所举的例句有“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僖四年)。解云:“‘是征’,要这东西,‘是问’,质问这件事”。这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对汉语双宾语结构的历史发展、分类、“动·之·名”结构、“动宾式动词 +宾语”、以及双宾语结构研究中的理论运用的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8.
“何”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在古汉语中运用很广。既能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代词和数词结合,也能和虚词中的介词、副词和助词结合。充当句子中的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充当宾语一、“何”一般用在动词前,作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哪里”等。如: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19.
一、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今人注本均视“生民心”为动词带双宾语结构,“生”用作使动,“生民心”是“使民生心”的意思。按:所谓双宾语,“是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两个宾语各自跟述语发生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朱德熙《语法讲义》121页)古代汉语中,使动词带双宾语情况是存在的。例如:《左  相似文献   

20.
使动用法,是说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此句并不是说“晋侯喝了赵盾的酒”,而是说“赵盾喝了晋侯的酒”,即“晋侯使赵盾饮酒”。这类用法,我们称为带宾语的使动用法。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这类语法现象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提出:“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