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读过2003年第1期《中国编辑》中《寻找莫理循》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莫理循是谁了,他是被历史湮没的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传记《北京的莫理循》也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姜洪源 《档案》2008,(2):29-33
我第一次知道莫理循这个名字,是在10年前翻译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的时候。1923年,华尔纳带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到敦煌和额济纳进行考察和挖掘。他路过凉州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长期活跃在西北地区的传教士同时又是中亚探险家的乔治·亨特,从他那儿了解到《泰晤士报》记者、后来做了中国政府顾问的莫理循曾到中国西北进行过一次长时间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张威 《国际新闻界》2012,(1):106-114
乔治·莫理循是上世纪初来华的著名西方记者之一。身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莫理循不仅使该报在世界同行中独树一帜,他作为中华民国总统顾问的经历也令一批西方记者起而效仿。历史学家多肯定莫理循的辉煌业绩,但对其隐秘世界的发掘则颇显薄弱。本文根据大量史料披露1899年-1911年间莫理循与其中文助手白克豪斯、同行濮兰德之间的长达十年的纠葛争斗,以期从多个侧面展示莫理循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早年互联网上的一句名言.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从有了"人肉搜索"引擎之后,"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能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还能知道你是一条什么狗."现在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1]近年来,"人肉搜索"侵权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关注.如何在互联网中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窦坤 《历史档案》2006,(3):127-129
1949年以前,王府井大街曾经被使馆界和来华外国人称为莫理循大街,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一个叫莫理循的澳大利亚人曾经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居住过。他从1897年至1912年在中国做了16年的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而且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记者。民国初期,1912年至1920年他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6.
看过<乔家大院>的人都知道乔致庸如愿进入了票号业之后,却苦于生意清淡.他思量着若能把江南粤桂湘赣四省的官银汇兑到朝廷里来,将是一笔很大的生意.  相似文献   

7.
陈冰 《国际新闻界》2013,(2):156-164
1912年8月,《泰晤士报》驻京著名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Morrison)辞去记者之职,接受袁世凯的聘书成为其领导的北京政府顾问。对于莫理循为何从无冕之王转而涉足政坛的原因,学界鲜有探讨。有学者认为莫理循辞职的主要原因是迫于财务上的压力,同时兼有其他复杂原因,但对此并无详述。本文认为,莫理循放弃新闻职业从政的原因既有他渴望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性格内因,也有当时他所处情境的各方面外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自身性格和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两个因素之外,造成莫理循辞职的外在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点:1、和袁世凯交好。2、和报社上司长期不和。3、对记者职业感到倦怠。4、疾病缠身、经济窘迫、即将成家。  相似文献   

8.
来新夏 《历史档案》2005,(2):136-136,F003
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在清末民初曾以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和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的身份,居留中国达20余年。他亲身考察和参与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很值得注意的一个人物。但是以往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很够,评论也并不很好,认为他是一个在中国从事刺探中国政界消息的外国记者,甚至于更有人把他归入“帝国主义分子”一类中去。我对莫理循的了解并不很多,  相似文献   

9.
清朝宣统朝时期吏治极其腐败,英国《泰晤上报》驻京记者莫理循曾指出:“这个国家在财政压力和公众迫切要求改革的压力下,正面临一场非常严重的危机.在每一项可以设想出来的计划上,把钱像流水一样挥霍,但是,税收却没有相应增加,不知道节约开支,各种弊端并未真正得到纠正.贪污、挪用公款、受贿、卖官鬻爵依然如故,白拿薪俸的闲职人员及候补道台的队伍有增无减.”[1]675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预言的“抽心一烂”局面已经出现了.伴随着这种吏治腐败状况而来的是礼会经济的崩溃和财政的枯竭.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王朝的灭亡无法避免.  相似文献   

10.
他们是香港的"97一代",曾经困惑却懂得反思。回归之前,他们接受了完整的港英教育,在那些教育中,没有自己的国家认同。回归之后,他们突然有了明确的国家身份只有当你和香港人深入地交流,才知道97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在1997年之前的100多年,你在大街上问一个香港人,英国有哪两个政党,现在的内阁是哪个党执政,他可能完全不知道。"香港文艺评论家梁文道和在电视上一样,善于说服。"港英教育最大的特  相似文献   

11.
赵诚  凌今 《出版参考》2004,(10):40-41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了一个关于三门峡水库的片子,其中采访了一位水利界老专家。他表示,当年上三门峡是一个错误。他能这样说,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这位当年“看不出清水出库有什么坏处”的老先生主张先建大坝,之后“计划应在总目标下水位慢慢抬高中加以修改调整”。现在他已成为中国“水利界泰斗”,但这次却失去了前几年在“自述”中的那种诚实和悔意,  相似文献   

12.
英国人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旅居中国多年,在华期间他搜集了大量与中国和东亚地区相关的中、西文书籍资料,其中不乏珍品。他的藏书在当时颇有名气,曾为许多中外学者提供服务。同时莫理循利用他的藏书结交了许多中外政府官员,以便其搜集新闻情报,为他带来了名誉和利益。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藏书没能够留在中国,而是被日本买去,成为东洋文库的核心部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个不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了一个关于三门峡水库的片子,其中采访了一位水利界老专家.他表示,当年上三门峡是一个错误.他能这样说,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这位当年"看不出清水出库有什么坏处"的老先生主张先建大坝,之后"计划应在总目标下水位慢慢抬高中加以修改调整".现在他已成为中国"水利界泰斗",但这次却失去了前几年在"自述"中的那种诚实和悔意,把自己塑造成了当年反对上三门峡的人,将当年黄万里反对上三门峡水库的事全部隐去,说只有一个主张上低坝的温善章先生.历史真是开了一个像昆德拉的小说<玩笑>那样的"玩笑".  相似文献   

14.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他仍然还是一面镜子. 对于焦裕禄,大家知道的是他任兰考县委书记最后病倒在岗位上的事迹,而他在兰考之前的经历,人们知晓甚少.梳理一下他在兰考之前的人生轨迹,或许更能让人认识到一个血肉丰满、可亲可敬的焦裕禄.  相似文献   

15.
蓝鸿文同志写了一本书,叫做<面向新闻界>,这是一个深含意味的书名. 鸿文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他从当地方报纸记者开始,之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出版这一本书,是他几十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之一,是很不平凡的一本著作.他写的新闻文章,值得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工作者、新闻系的师生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陈佩斯的小品现在是难得看到了,但关于他的“亮点“新闻却不少,以前有路上救人,去年有法庭告央视,最近又有开荒种绿树.他还说,种树比演几个小品更有成就感.……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莫理循》,[澳]西里尔·珀尔著,窦坤等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窦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之后,鬼子来了,商人来了,传教士来了,记者也来了……而其中这些来华的外国记者,既是近代中国历史现场的目击者,也是近代中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留下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下旬。众多报纸都刊发了发生在四川的一条“新闻”《48岁乞丐要娶22岁女大学生》。这条新闻说,四川宜宾地区一任姓乞丐与一名女大学生产生了纯真的恋情,进而海誓山盟。“即使要饭也要供女大学生上完大学”。几天之后,事情真相出来了,这是一条假新闻。任姓男子确有其人。但他并不象新闻中说得那么美好、善良,而是一个经常诈骗。并且玩弄女性感情的人。此人在当地臭名昭著。同他“相好”的女人也很多,人们不知道其中是否真的有一位是“女大学生”。这是一则典型的假新闻,但却使很多媒体上了当。几天之后,报道过此事的媒体重新报道事实真相,引起读者很多议论。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道德文章天下皆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胡适还有一本“鸳鸯谱”,里面记载着由他牵线的几十对“鸳鸯”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日本岩崎家庭当年"购买"皕宋楼藏书和莫理循文库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文化掠夺行为.我国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手续收回皕宋楼藏书和莫理循文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