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到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订了一份学规,上面写到:“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  相似文献   

2.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邓拓 《现代语文》2004,(1):18-18
《不要秘诀的秘诀》这题目既承认读书有“秘诀”,但这“秘诀”又是“不要秘诀”,看起来好象有矛盾,其实是辩证统一的。这篇文章不落窠臼,强调读书除“专心致志”之外,还要“去其糟粕”论点简洁贴切,文笔流畅,读起来兴趣盎然,和一般空洞乏味的议论文不同。  相似文献   

4.
《不要秘诀的秘诀》是一篇以介绍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为主的杂文。由于作者介绍的目的是要向不肯立志用功者敲一下警钟,证明读书没有秘诀可言,因此,这种介绍就带有很强的论辩和说理的色彩。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引言论证的方法,有力地击响了促人醒悟、催人发愤的钟声。一、引用准。引言论证的说服力首先要求引用“准”,一是引用的文字要准确无误,二是引用的文字要扣准说理中心,针对性强。本文的引言都准确地引的了原文,除吴梦祥的《学规》外,还介绍了引言的出处,有根有据,真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期我们为大家选编了两篇谈读书的文章。《读书有秘诀吗》给读书茫然者指点迷津,告诉我们一些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断想》则引领朋友们进入一种读书的境界,让我们“怡然自得,超然物外”。  相似文献   

6.
《不要秘诀的秘诀》选自邓拓的杂文集《燕山夜话》,文章着重论述要有“专心致志、痛下功夫”的态度,要遵循科学的学习方法,告诫人们绝无捷径可走和秘诀可寻。作为杂文,作者是循循善诱、开导规劝。在写法上,则是有叙有议,博引古今,娓娓道来;引文精要贴切,议论蕴含情趣,加上正反对比破立结合,鲜明而深刻地突出了主题。读完文章,人们定会豁然开朗,读书治学虽无什么“秘诀”,但却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值得效法和遵循。通观全篇,文章的主体是以四段引文为核心,熟练而有效地运用破立结合的方法,从四个方面来道出“秘诀”的。第一段是引用明代著名学者吴  相似文献   

7.
夏飞 《中学文科》2008,(7):28-29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董遇“三余”读书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遏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从小酷爱读书。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这样坚持读书。读书时,他有自己的秘诀,就是坚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有一次,他在读《花镜》这本书时,发现书中写道:映山红这种花只能长在山上,移到家里必须用山上的原土才能种活。为了印证书中的说法,他就从山上移来几棵映山红,栽在自家院子里。通过试验,他发现用不用山上的原土对映山红成…  相似文献   

9.
邓拓在《不要秘诀的秘诀》(高中语文第六册)一文中,提出“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着,引用《庄子·天道篇》中齐人轮扁的故事,借以说明“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从而告诉人们读书应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轮扁真的有过“类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思想的萌芽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庄子·天道篇》原文,发现在课文引文后面还有一段文字,篇幅不长,抄录如下: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问:写作有没有秘诀?回答是:没有。鲁迅当年就曾明白无误地告诉过前来讨教的青年:创作没有秘诀,千万不要相信“小说作法”一类的骗木。他指出: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的,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以中国之大,或者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在另一篇文章中,鲁迅又指出:……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法,开点心铺子的有秘传……,但是,作文却好象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目下的刊物上,虽然常见什么“父子作  相似文献   

11.
秘诀     
从前有个出色的雕塑家,他的手艺远近闻名。一天,一个雕塑爱好者向他请教秘诀,雕塑家毫不隐瞒地说:“没什么秘诀,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就行了——一是把鼻子雕大一点,二是把眼睛雕小一点。鼻子大了,还可以往小里修改:眼睛小了,还可以扩大。如果一开始鼻子就小了,就再也无法加大了;眼睛一开始雕大了,也就没办法改小了。”  相似文献   

12.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  相似文献   

13.
近日翻阅《三国志》,见《董迂传》有一条注里叙述,有人要跟随董迂学习,董迂不肯教,强调要以自学为主,“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迂言:‘当以三余’。或问  相似文献   

14.
《不要秘诀的秘诀》中这样写道:“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这句话是有毛病的。作者邓拓同志在此话之前,引用明代学者吴梦祥  相似文献   

15.
嗬!小学生竟也想写“作文秘诀”,太有点自不量力了吧?否也,我好歹也是个“作文小王”,参加过省、市、县作文比赛,5次获奖,发表作文数十篇。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作文秘诀,我认为是作文心得,请给予批评帮助。多读书,做读书笔记是写好作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毕生勤奋好学,读书不辍。无论在童年还是晚年,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均坚持读书。毛泽东曾自述道:"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其读书方法是标记批注式阅读。他每次读书,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或画上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抗日战争时期住在延安的那段日子里,他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书,他在这些书的许多段落、章节也都作了圈点与勾画。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一直陪伴他的那套乾隆十二年  相似文献   

17.
成功秘诀     
有一位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迫切希望自己能尽快获得成功。他听说有一位智者知道成功的秘诀,于是就去找那位智者。经过多方打听和漫长而艰苦的长途跋涉,他终于找到了智者。  相似文献   

18.
我校有一位科学王老师,他不知有什么秘诀,让每个学生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只要是上科学课。学生必定是带齐所有用具,早早就到了科学教室门口。在学校进行的教学问卷调查中,如果有一项内容是“你最喜欢的学科是(),98%的学生必定会写上科学。我们又嫉妒义羡慕,追问他有什么绝招。他总是谦虚地说没有什么。可是,在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听了他的介绍,义听了他的课之后,才发现他真的有秘诀。  相似文献   

19.
邓拓的杂文《不要秘诀的秘诀》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教师在导读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自能通解”。下面以吕老师的教学片断为例,探讨本文所论述的“秘决”。一、从文题用语入手,弄懂它的含义,品赏它的幽默情趣。吕老师板书题目后,没有直接解释题意,而是用不同的读法断开音节念。先念成“不要/秘决的/秘诀”,同学们听了好像似是而非;继而念成“不要/秘诀的秘  相似文献   

20.
温暖 《家庭教育》2002,(9):10-11
著名词作家张俊以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其父张荣久是个作家,一生酷爱写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据吉林省红学家陈景河考证,其母富桂兰同曹雪芹有亲缘关系,因此,张俊以血管里也许流有大文豪曹雪芹家族的血液。高中毕业后,张俊以在家乡做了一年代课教师,就离家出去闯世界。从1985年他为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写了第一首歌词《贺年卡》以来,10多年间,他写出了《奥林匹克风》、《奥林匹克情》、《奥林匹克梦》、《永不分开,世界的爱》等1000多首歌词。张俊以是怎样成功的,他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呢?近日,笔者采访了张俊以的父亲张荣久,得到了张老先生成功教子的六字秘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