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梁遇春的散文《途中》为例,分析梁文中蕴含的六朝文学质素。主要从对内心的关注、文章的醉态以及文辞的玲珑繁华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来发见梁遇春对于六朝文学精神的继续书写,以及中国传统人格和文学对于这位新文学作家的深层塑造。  相似文献   

2.
宁珊 《文教资料》2009,(8):14-15
梁遇春短暂的生命在中国现代散文上留下了韶华的一笔。梁遇春的散文受到了英国散文的影响,尤其是英国散文大师兰姆的影响,但他的散文里又透露着他独有的灵性和智慧性。他通过自己的眼睛在人生的路上清楚地看着人生,并且用随意的文字、不受拘格的体裁发抒他的人生感受。本文以梁遇春的代表作之一,散文《途中》为例,对此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沈洋的乡土小说集《穿透瓦房的阳光》根植于滇东北大地,从特定的地域文化、地域命运、社会人性等角度切入,力求把特定地域文化中,平凡小人物心灵中无言的痛楚和渺茫的希望表现出来,展示给读者一个沉默存在着的真正的滇东北大地。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给人的一种总的感觉是"悲凉"——天气寒凉、民生凋敝、故乡"隔膜"、希望渺茫,"悲凉"是全文的基本格调。抓住"悲凉"二字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以此为切入点弄清楚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进行布局谋篇的,我们就能析出文章震撼人心的"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精巧构思。  相似文献   

5.
"刺绣"和"做鞋"本是中国古代女子施展女性存在的独属女工之一,而在现当代作家的笔下它们褪去了本真的字面意义,具有了隐喻、象征的意味。在《绣枕》和《鞋》文本中,两位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绣枕和做鞋这两个实际事件,来隐喻女性对爱情的追寻,象征女性命运的渺茫。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来表达对女性情感世界的观照,同时也用不同的创作情感来解构女性爱情在理想世界的美好。  相似文献   

6.
刊首语希望本刊编辑部1—1在坚持中等待柳暗花明张彦亮2—1拥抱春天张连强3—1路师艳卫4—1播种宋少坤5—1拥有同一片明亮张建莉6—1七月之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孙志强7—1山那边的小鸟赵新辉8—1华罗庚谈自学9—1人生的起点王献东10—1为希望而活张连强11—1前途冯小利12—1学海导航《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难点剖析陆少俐1—4《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自学辅导朱新力余军1—7《生理学》题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于萍刘沂训1—9如何学好《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刘树宏1—12如何学好、考…  相似文献   

7.
赤日炎炎,我百无聊赖地翻开《倾听朱自清》,当读到《论青年》的开篇句:"一般人对于青年的估价超过老年之上"时,我顿时来了兴趣,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一边读一边咀嚼着"青春"。是啊,青春是美好的,同时它也是短暂的,上帝赐予我们青春,而青春赐予我们只有一次慷慨而渺茫的机会。有人说青春有崇高的价值,把它比作金子。这没错,但这不够,这都还不够!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恰逢夏硏尊(1886—1946)先生翻译的《爱的教育》九十周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志告诉我,要把这本书收入他们编的《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中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称道的选择。他们还说,因为夏先生是我的外公,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点什么。我想:早在《爱的教育》出版的时候,我的爷爷叶圣陶就写了一篇  相似文献   

9.
著名电影《肖中克的救赎》是一部非常具有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作品。本文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认真地对这部电影进行了社会学解读,认为在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趋热的时候,这部电影所传导出的道理—为希望而努力,当希望变成现实,能以超越的心态淡然处之;希望可能还未实现,仍以超越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永远是美好的,对于我们当今许多人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经典名篇,惟其如此,所以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了,形成思维定势。很多老师执教时,无非是赏析其优美清丽的语言,分析其写景特点。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试图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从孔子对《诗经》中的《关雎》的评论这个角度来解读《荷塘月色》。希望能使学生受到一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  相似文献   

11.
鲁迅1919年发表的一组《自言自语》是他后来“彷徨”时期所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先导;从《野草》全文看去,20年代上中叶鲁迅“荷戟”而求索,他没有放下武器,没有停止战斗;但确乎有一点灰暗寂寞的心情,总觉得前途似乎有些渺茫.集中地体现了《野草》思想风貌的是《过客》.从《野草》各篇的“小感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执著地追求光明,顽强地向黑暗的旧社会挑战.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在《野草》中也多有表现,典型之作如《风筝》、《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也都具有剖析自己的意味.就艺术表现而言,鲁迅广泛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营养,加上他本人非凡的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抒情往往通过象征比兴的手法来实现;他在散文诗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典型,则体现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2.
论梁遇春散文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才华横溢却赉志以殁的短命作家,外国有拜伦、雪莱、济慈、莱蒙托夫,中国古代有王勃、李贺,现代则有徐志摩和梁遇春。他们的生命如彗星一般有刹那间放射出瑰丽的光焰,而他们的作品却如恒星一样,长留在天上人间。梁遇春仅在人世间度过了短暂的二十七年。他生时常说,人在青年时候死去,在他人的记忆里永远是年青的,想不到他自己就应了这句话。他给后人留下二十多种翻译作品,还有《春醪集》、《泪与笑》两本薄薄的散文集。然而,虽然只是两本,三十余篇,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3.
有些电影音乐会定格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成为民族精神的标志。电影《风云儿女》里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一个典型。每当这首电影歌曲奏响的时候,一种民族的自豪和希望就会在每一个国人心里升腾而起。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诗.邶风.柏舟》诗的主旨历来有歧义,但以《诗序》所说的"仁人不遇"之诗为近是。上博简《诗论》第26简的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诗论》以"闷"字来评析《柏舟》,字意为忧愁。这个评析,是孔子政治思想以及他对于隐士看法的表现。在孔子看来,《柏舟》诗的作者,为国事孜孜以求而不遂其志并被小人排挤的时候,是何等的忧愁,然而这又是非常美丽而无奈的忧愁。  相似文献   

15.
《吻火》撷取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徐志摩独特的个性风采,表达了梁遇春对其深切的悼念.文章“以小见大、微中传神”的特色和准确精妙的语言使这篇不足600字的短小而意味深长的怀人文章成为散文的典范.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结合时代背景品读文字,深入体会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哦,香雪》这篇小说的理性分析认为,该文本潜在地存在一个两难结构设置,即在现代工业文明全面入侵中国的乡土世界的时候,现代性自身出现了牵扯与分裂。一方面呼唤着现代化的到来,一方面又畏惧着它的力量,感觉到前途的渺茫。这样一种两难结构,构成了《哦,香雪》复杂的审美内核。  相似文献   

17.
近日来,我在注释《仪礼》时,阅读了《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字典》),1—6册中一些引用《仪礼》作书证的条目,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错误,有的引文读错,有的释义不当,有的注文引错、误读。本文拟就这些错误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多少起到一点为《字典》补苴罅漏的作用,并就教子方家。  相似文献   

18.
以礼说《诗》为解释《诗经》中言礼之诗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以礼说《诗》、以诗说《诗》的道理,希望匡正数十年来治《诗》者讳言礼之弊  相似文献   

19.
梁遇春《Kissing the Fire(吻火)》,入选人教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文章短小精悍,富有诗意,很耐人咀嚼品味。因其短小,可供参考的资料又比较少,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此文时常常用"形神兼备""以小见大"等用语来套解,至于"银灰色的眸子""希腊雕像的眼睛"之"形"体现了什么"神"、与"神"又是如何兼备的却语焉不详,甚至避而不谈。笔者以为,若  相似文献   

20.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作品着重刻画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伦理选择.出版以来广受翻译家青睐,诸多语言翻译版本层出不穷.其中梁遇春的汉译本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其立足于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三维转换策略,对梁遇春的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教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维度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