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延伸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形成“问题教学”思维。  相似文献   

2.
异步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五步指导(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与学生的六步学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有效结合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和老师在学生中的向导地位。同步教学中,老师上课身不离讲台,教师的滔滔不绝的讲话占去一节课大半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异步教学在我校实施以来,老师们都能做到上课身不离学生,极力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阅读时,给学生指点读书方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肯定、表扬…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的施行,意味着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就在我们力求新课堂达新标准、以新标准创新课堂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太过求新而与新标准渐行渐远。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教学“活”与“实”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世纪伊始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近八年,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以教师控制为特征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否定或摒弃,新的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或师生“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重视。但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要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使课堂教学过程近乎“放羊式”,要么片面强调师生“对话”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热闹的“满堂问”或“满堂答”。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苏秉亮 《考试周刊》2011,(78):45-46
作者主要论述了“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认为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建构起整个课堂学习过程,同时侧重从问题提出后的教学设计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衡量的标准、设计的中心,尽量使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改革,给长期以来死气沉沉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和勃勃生机.广大语文教师在努力探索、寻求一种能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专家学者们也纷纷献计献策.这次课改的力度之大是近年来所未有的,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民主和谐,灵动活泼,异彩纷呈.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应看到有的教师追求"虚伪的美丽",使得语文课堂充满了喧嚣、浮躁和形式化的流程.  相似文献   

7.
张斌 《学语文》2007,(3):56-56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了几年,尽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伙伴”“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等教学理念教师都耳熟能详,但如何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观察,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森珠 《考试周刊》2014,(45):43-43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尊重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安静了许多,学生们沉默了许多,更多的哑巴出现在了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哑巴发声?如何让张弛有度、热情洋溢的说回归课堂?1.杜绝不放心心理,交还学生说的权利苏教版课本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难度加深,篇幅加长,教师颇感课堂时间紧张,对某个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不讲怕学生不理解,讲了又怕时间不够。于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糊涂。不放心心理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颠倒了课堂学习的主次。琐碎的讲解,低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违反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规律,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看  相似文献   

10.
周婉慧 《考试周刊》2011,(46):68-69
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学生的引路人,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由研究性学习课程延伸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形成“问题学习”思维。笔者就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这种思维在日常教学运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步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被采用。特别是“问题教学法”,由于理念先进,形式新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对“问题教学”进行了浅层次的理解,忽视了问题的设计。课堂上“你问我答”,热热闹闹,有单纯求热闹图形式的偏向。也有些时候,我们认为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连缀课堂,却缺少对问题的甄选,把问题教学变成了提问形式的“灌输”。当然有时我们也认识到问题教学要追求有深度的问题,但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平等中的首席),特别是忽视文本,丢弃“重点”,学生提什么,我们就答什么,造成开无轨电车的现象。这些其实都是没有领悟“问题教学”的实质而造成的。那么,问题教学法该如何界定?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该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范国强 《福建教育》2005,(6A):24-26
课堂教学的“动”,指学生活动量较大的学习方式,如表演、讨论及操作等。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动”的时间增长.“动”的形式增多,“动”的频率增快。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不合时宜的“动”,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随之成为课堂的导演。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从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笔在此就语课堂教学怎样“设疑”,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金敏 《文教资料》2011,(6):64-66
语文教师以“无为”催发学生的“有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条构建有效阅读的好途径。教师应注意以“无为”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善待学生的提问,宽容学生的异议,鼓励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问题教学思维。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才能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我个人有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王瑜 《学语文》2007,(6):14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最初的张扬和激情,步入了比较成熟理智的时期,在反复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建设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一堂成功的“问题教学课”,关于课堂提问法的研究表明:语文课程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相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经验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一过程。重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获取学习、思维、创造的方法和技能,获取相应的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个过程是教师事先对教学内容“引导”预设策略与即时课堂生成的统一,整个过程设计的优。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中的即时创造,影响课堂生成效果。为此,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即时调整,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丽英 《中学教育》2006,(12):41-43
新一轮臻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语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欣喜之余,笔又发现时下不少教师忙于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新理念”,丽对层出不穷的教学“新策略”显得无所适从,课堂上张扬着新课标的旗帜。却出现了许多令人遗憾的现象。华中师大杨再随教授在《语本色和本色语》一中对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了慨括。本就课堂教学的“虚”化现象把“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列出一二,以求共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