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蹴而就,何不从“三心二意”入手呢?“三心”指的是疑心、安心、众心。(1)疑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己如能拥有一颗善疑之心,那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熏陶,何不在每节课中设置一个“师生共疑”的环节?当然,教师“先要会疑”,学生  相似文献   

2.
“五疑”启发式化学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生于疑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设疑、质疑 ,启发学生排疑、解疑 ,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能有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疑”启发式教学法是以疑问为主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过程分为“师生设疑———讨论排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创造质疑”五个步骤。这五个基本步骤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相互联系 ,很好地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五疑”…  相似文献   

3.
“学贵知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其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就学生而言,应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自学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使学生凭借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除疑解惑。“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难度要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的各组成因素,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积极探索、勇于开拓。  相似文献   

5.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问题式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问题式教学强调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来整合相关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文章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气旋与反气旋”为例,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由设疑到解疑,再到质疑和迁疑的全过程问题式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气旋与反气旋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问题情境”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探究式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历史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一、教师巧妙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二、学生合作探疑,教师精心点拨;三、学生探究生疑,教师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育家陶行知更是通俗地告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创新首先要会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一、现状分析陶行知先生形象地概括“问题”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作为学生思维的体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源地”。留足时空。让学生“能问”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留下足...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式”上,更应建立在对主、客体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上。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居高临下地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谈本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南宋大学问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这里,三位都说到了学习者贵在有“问题意识”。“问题”起于“疑”、解于“问”和“答”、终于“获”。教学中的“问”有学生的自问、学生间的互问,更多时候是老师的提问。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从课程的丰富内涵中找到聚焦点或突破口,以老师提问题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并分步骤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促成学生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决”教学是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使问题解决教学更有效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教学要注重情境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借鉴他人经验、结合个人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倡导实施了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即:设疑定向、引疑探究、质疑回授、置疑拓思。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实际就是将动态的教学过程演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是引导和促进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进而学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何来“有疑”?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想问。但想问仅仅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将学生的“想问”及时纳人“会问”的轨道才是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和落脚点。在这个问题上,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时采取了“示范问”和“梳理问”的做法。对思维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是学生由“想问”到“会问”的引燃点和催化剂,及时有效的思维梳理则是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上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少看见同学们能主动举手去问,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过份迷信。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把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金科玉律,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不敢怀疑和反驳。这种“唯上唯书”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怀疑精神,使学生心中的疑团止于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是对学生创新激情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扼杀。其二是  相似文献   

19.
现行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学要求上“齐步走”和作业设置上“一刀切”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和发展?引入“自然分材教学”的教学理论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了成长的平台.问题跟踪是落实“自然分材教学”的关键一环,是落实知识掌握的最有效手段.问题跟踪的意义在于:问题跟踪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研究表明,跟着学生的问题走,会使教与学真正有实效.  相似文献   

20.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智慧火花,引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加求知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