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和审美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我们当代美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实质性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把现在美学界比较流行的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说法归纳为“美的科学说”“艺术哲学说”“审美关系说”“审美经验说”“审美活动说”“审美现象说”。在论述各种说法的核心内容,指出各派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的同时,分析影响美学确立的因素,并指出其学术上的合理之处和缺陷,希望能够给美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资料,并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艺术与科学、哲学、文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互相渗透的影响,但也有最本质的不同,其中差别较大的就是艺术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中,而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意象就是“空白”。  相似文献   

4.
“美学不美”是当前文艺美学教学中学生的普遍感叹,这与美学的哲学身份和美学过于浓重的逻辑和理论思辨有关。当代美学的重心已从美本质问题转向艺术和审美经验,艺术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也为美学教学的艺术参与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艺术参与可以有效地改变美学的沉闷面目,使美学不再只是枯燥的理论之学,而可以成为生活化和日常化的审美实践,美学由此可重获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教授语言、造就人才的艺术。作为外语教师,一般都知道外语教学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但对外语教学与美学的关系却知之甚少,因而也就不可能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本文拟从外语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美学原理及因素对外语教学的作用与影响,开发外语教学中的美学内涵,提高对外语教学本质的深层认识,从而对创建外语教学美提供一些启示。 一、美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美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式、美的创造、美育等艺术命题。外语教学与美学的相通之处在于创造性的实践,在于美学原则可以用来指导外语教学美的创造。这种合乎外语教学规律的创造工程,必然使教学给人以美感,使教学程序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时与周围事物发生的关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和提高,人们对欣赏对象及一切事物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的追求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 ,刘纲纪作出了独特的探索。哲学上他反对各种形态的唯心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 ,坚持实践唯物主义 ;美学上自成一家 ,主张美是人类实践自由的感性显现 ;艺术理论上则认为艺术是对于生活情感的或审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刘纲纪作出了独特的探索.哲学上他反对各种形态的唯心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美学上自成一家,主张美是人类实践自由的感性显现;艺术理论上则认为艺术是对于生活情感的或审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史和艺术史的考察可以发现 ,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上 ,艺术惯例发生过几次大的突变 ,以至于用传统的“美”和“审美”的概念已经完全不能概括整个现代艺术的功能特点了。在面对艺术功能发展的不平衡性及艺术功能模式的现代转换时 ,美学似乎成了第一个 ,也是最大的牺牲品。现代美学的转型过程造成了美学的危机。美学危机的两个重要表征 ,即美学研究对象的泛化及术语使用上的混乱都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急剧变革,美学对艺术与美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艺术不等于美"的主张动摇了"艺术即美"的美学观念。艺术之所以不等于美的原因在于:艺术家自我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不是创造美的活动;艺术与美两个范畴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和美不能相混淆;艺术史上有许多作品是丑的决定了艺术不是美的等价物。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和里德《艺术的真谛》明确提出"艺术不等于美"的命题,是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理论阐释的浅泛性、思想认识的简单性、价值观念的模糊性等不足。  相似文献   

11.
审美地掌握世界,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法,要求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的评断,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读者是构成图书馆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而图书馆则是客体,审美活动的对象。图书馆美学就是通过对图书馆建筑、环境、人际关系(工作人员同读者)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从而在图书馆的审美创造活动中,塑造图书馆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12.
美学是一门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型(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学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在哲学、中文、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且正逐渐成为其他备类相关学科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在教育技术专业开设《美学原理》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把握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理解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理解艺术活动,既有“美”的观念.同时又具备审美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论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学者对教学艺术本质内涵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方法技巧说、美的创造说、个性表演说和方法创造个性综合说,但这些观点还仅仅停留在直观或经验层面的描述,示能全面把握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首先从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看,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真”是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共通点,而教学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经验性和个体创造性。其次从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教学现象存在着丰富的艺术色彩,因而“美”是教学艺术的一般艺术的共通点,而教学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其活动的双性、协调统一性和审美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4.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根据个人喜好做出评价。而且经常是不假思索的,这就是审美直觉在现实中的表现。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中,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迅速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Aesthetica)一词,这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Aesthetica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即研究直觉的知识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美学比经验的美学在格调上或许要高些”,但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是改造世界。美学需要回到具体的、个别的经验中来,用于指导生命的个体的审美活动,指导艺术创造,本文试图从美学的一个范畴——悲剧,来作这种尝试。旨在阐明在诸艺术形式中悲剧美的表现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对比的方法。全文也分析了悲剧美表现中的各种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6.
声乐艺术与美学或是音乐美学,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也是人类审美最高境界,故美学把艺术当作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而艺术学如果没有美学的基础则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泰戈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指出了其哲学思想的泛神论性质及其“美是和谐”这一重要命题的哲学来源,分析了“美是和谐”命题的美学含义,展示了泰戈尔对艺术的基本观点,即艺术创造是人生的亲证方式,是人的精神的自我表现,说明了泰戈尔美学思想是印度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间,中国美学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转型期。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学,又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当代审美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而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的缺陷。在文化工业的压迫下,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学科,“丑”大量地涌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显而易见的是各种“伪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视听世界,在大众的非理性精神思考下,这种对“伪美”的追逐是一种审美短视的行为,从它背后透露出的是大众异化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9.
艺术 ,无论是戏剧艺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 ,要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都必须注意恰如其分 ,讲究适度。适度美是艺术家们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条美学原则 ,是辩证法的“度”在艺术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王元化说:“文学创作过程就是作家的心理活动过程,如果不揭示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永远无法揭示文学创作的秘密,从而就会导致有害于创作的各种机械论继续在文艺领域内驰骋。”这里所阐明的道理,对于美学研究也同样适用。可以说,也正是从这一观念出发,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审视包括审美经验在内的,有关审美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内容,使美学研究不断地向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入,是当代美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美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蓬勃发展的主潮流。事实上也正如皮朝纲同志在其《审美心理学导引·引言》中所指出的:“近几年来,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审美心理学也越来越受到美学界和文艺界的广泛注意。”是的,随着人们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的拓展,美学理论正在大步地向心理研究转移。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