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在教学《祝福》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还应认真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本文从肖像艺术、语言艺术、悲剧结构艺术等方面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惯以俚词俗语作诗,所作诗歌幽默诙谐,自成一体,人称“打油诗”。有一首题为《雪》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乍一看这下里巴人的诗作实难登大雅之堂,可细细玩味却觉它别有情趣。作者无非要表现“雪大”这一景象,可既不用“燕山雪花大如席”般的夸张,也不用“银装素裹”类的比喻,甚至通篇竟不写一个“雪”字,而仅取雪天两种物象——井和狗,就它们因雪而造成的视觉形象的变化简单勾勒,便境界全出。“江山一笼统”总写天地之间大雪漫飞苍茫迷漾之雄浑景象:“井上黑窟窿”色彩对比强烈鲜明;“白狗身上肿”,一个“肿”字绝妙无伦,无可更替,极具浮雕性。全诗无一处写雪又无一处不写雪,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正是作者巧妙地运用间接描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隋语。”景为情设,景为情驭。大凡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捕写,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4.
范德洲 《学语文》2002,(4):18-18
鲁迅先生的《祝福》,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许多人对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层的研究,为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笔者在备课中发现,文中的两处别具匠心的妙笔,却常被人们所忽视。 对小说的开头,我们往往重视环境的描写包括“四叔”的书房环境,其实,除此之外,描写“我”与“四叔”见面时的那段顶针文字,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论述了何为对比艺术,然后重点阐明了《祝福》文中的对比艺术,包括环境与环境的对比、环境与心境的对比、人物之间的对比、篇章结构上的对比。通过诸多对比,建构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意境"空白"是艺术中"美"的本质的一种体现,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所谓"空白",就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给读者再创造和想象的审美空间。高尔斯华绥《黑花》中内容描写和新颖的写作方式均与"空白"意境相切合。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的“不一字,尽得风流”精炼地概括了艺术“空白”的理论,“空白”非“空无”,而是“空灵”,是给读留下艺术创造的空间,并最终由作与读共同创造出“尽得风流”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我对《祝福》中所用的“灵魂”一词有些不解。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是这样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的情形的: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实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相似文献   

10.
张晓辉 《文教资料》2010,(24):15-17
《祝福》作为《彷徨》的首篇,体现出鲁迅创作的转变,即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创作倾向由注重外在的启蒙转向内在自我情怀的抒发。因此,通过《祝福》来分析作家的创伤性记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我"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鲁迅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文中,“我”面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共有六处“说不清”(不包括短工说的一处)。这向来是学生解读本文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祝福》表层是写祥林嫂半生的悲惨命运,深层则含蕴着作者的内心苦闷.作者的苦闷来自"兄弟失和"的创痛和在家庭生活中无奈地面对朱安的心理困境.〈祝福〉的创作过程,就是作者艺术地化解其内心苦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这学期,我们师生共同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该文全篇仅仅84字,却含叙事、写景、抒情,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那种愤懑、孤寂却又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该文用词精妙,句句珠玑,字字传情,特别值得我们潜心研读。  相似文献   

14.
意境"空白"是艺术中"美"的本质的一种体现,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所谓"空白",就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给读者再创造和想象的审美空间。高尔斯华绥《黑花》中内容描写和新颖的写作方式均与"空白"意境相切合。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林月红 《现代语文》2010,(11):49-52
齐白石画虾,通常不画水波,而以空白代之,却使人感觉满幅皆水,栩栩如生。人师精于“简”的艺术,使画面留下大片空白,却起到了“恰是末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奇效。  相似文献   

17.
庄颖 《学语文》2004,(5):56-56
对于《祝福》主题的解读,从建国至80年代中期,教学中主要并存两种定论:一是通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三权”罪恶的揭示。二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们从此类主题解读中看到的完全是小说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18.
张文丽 《学语文》2005,(5):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祝福》,问世已经80年了。80年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对它各有不同的理解,其间由于政治、功利等因素的干扰,也有不少的误解。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突破种种局限,予以重新的审视,可谓高见纷呈,真知时现。于此,笔者也想就“我”的形象问题粗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20.
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他做小说的动机。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污浊之平和”的厌弃,认为小说应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主体,旨在以文学作为“改革社会的器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