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古时候的一些清客为人帮闲,还亏他们真有两下帮闲的本事时,举了一个诗坛轶话:有一个人约朋友开诗酒之会,并带头吟诗:“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是白的,明明是“柳絮飞来片片白”怎么能说“片片红”呢?一阵哄堂大笑,弄得他窘态百出,下不了台。这时,旁边有位清客很为那人抱不平,他说,这句诗实在作得好,而且还有出典呢。他提笔就在前面加上三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廿西桥畔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这诗是说在扬州廿四桥畔,夕阳照在桃花坞上,红光四射,柳絮顺风飞来,像落霞一样,片片…  相似文献   

2.
晋代才女谢道韫因有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被称为“柳絮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诗爱用数目字,人们读后非但不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妙笔生花,因而人们称他为“卜算子”。晚唐诗人温庭筠才思敏捷,因只用叉手(当时一种敬礼动作)八次即成小诗一首,故被称呼为“温八叉”。做过工部尚书的北宋词人宋祁,因写的《玉楼春》词中有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奉以“红杏尚书”的美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因其《洞庭  相似文献   

3.
给大嘴写信     
大嘴告诉你绕口令里的柳毛毛其实就是柳絮(xù),是柳树种子上面像棉絮的白色绒毛,能随风飞散。《世说新语》中,东晋才女谢道韫(yùn)咏雪的诗中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从此,"柳絮"便有了指代"雪"的意思。其他写柳絮的诗句还有: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五)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相似文献   

4.
张国学 《学语文》2004,(2):48-48
看《三国演义·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一回,很喜欢描写刘备风雪访诸葛而不遇的一首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铺满卧龙冈。”诗重在描写雪景,以风雪来映衬感伤的心情。尽管八句诗有四句直接写到雪,但只有一句出现了“雪”字,而其它三句都是通过比喻——“梨花”、“柳絮”和“烂银”——巧设美喻,以突出雪的轻盈飘逸、洁白耀眼。其实,古往今来人们给雪的美誉很多,远非这三两个名称。试举例简述如下:因“琼”为美玉,而玉又多为白色,…  相似文献   

5.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2,(11):56-57
这首诗被“腰斩”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只剩下前四句,基本上就是一则“看图说话”的材料了,根本看不出是一首送别诗。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李唐王朝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即便是少年,也带有时代的忧郁,所以他的送别诗不会写得像李白那样昂扬,反而充满了凄婉的神情。  相似文献   

6.
诗眼     
考点分析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两句中,“凉”表面写“床凉”“天凉”,其实是写“心凉”,写心境的孤寂;“缺”表面写“树有缺口”,其实是写“人有缺憾”。“凉”“缺”二字弦外有音,一语双关,明则说此,暗则说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落寞与无奈。  相似文献   

7.
谢春草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在《鹧鸪诗》一诗中有“雨昏青草湖滨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句,被称为“警绝”,因而获“郑鹧鸪”的雅称。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写《和友人鸳鸯之什》别具一格,被誉为“崔鸳鸯”。碧桃学士唐代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句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中句云:“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因而获得“碧桃学士”的雅号。杜紫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  相似文献   

8.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古代诗人在锤炼诗歌语言时留下很多美谈,有人为“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有人因“两句三年得”而“一吟泪双流”,务使为诗语言精炼传神。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历来被称为佳句,尤其是第一句,令人喜爱。例如:皎然说它“情在言外”;王国维说此旬“妙处唯在不隔”。这句诗写得确实不错,一般人都认为它好在自然,情景契合,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等。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11.
写作掌故     
意尽即止唐代开科取土,选拔人材。考试时考诗不考作文。这种考试规定很严,它要用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一共要写十二句。这种限制把当时的考生束缚得太死,写出的诗大多徒具形式,内容空洞无物。然而也有佼佼者,敢于突破框框。如诗人祖咏在考试中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就是有名的《终南望余雪》一诗。诗的四句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精炼地描绘了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但只有四句。于是试官就问祖咏为什么不写完全诗十二句,祖咏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意尽。”(邓耀武)  相似文献   

12.
山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摇。诗的首联 ,从动乱的社会背景写起 ,以简洁准确的外部肖像 ,写出人物的不幸身世和艰难处境。“夫因兵死” ,说明诗中女主人公因丈夫被“点”为“乡兵”作战牺牲 ,沦为“寡妇” ,独自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个妇女 ,住的是茅草小屋 ,穿的是粗麻衣衫 ,头发枯黄 ,面容憔悴。已被煎熬得不像人样了。诗的颔联写官府竭泽而渔的残酷压榨。这两句是说 ,统治者连对这位山中寡妇的榨取都不放过 ,而且手段…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咏蝉诗很多,其中以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最为出色,被称为“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更是把蝉清逸的形象与诗人高洁的品格融为一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垂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的下垂部分,诗中以此比喻蝉头部伸出的触须。“饮清露”写蝉的生活习性,暗含生性高洁、清雅之意。次句写蝉声因桐“疏”无阻隔而远传。三、四句随次句而下,水到渠成,有“桐”所以“高”,有“流”所以“远”。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晴之笔,一“自”一“非”,一正一反,告诉人们品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而自能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渚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见“惆怅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  相似文献   

15.
诗词是不会消亡的,即今旧体诗词其富生命力的名句也有如“种子”,将一代一代地“种在心田”。“我”(刘章)的走入诗界即得益于古诗句的薰陶。相比旧体诗词,新诗缺少“规矩”和“共同审美标准”。继承和发展旧体诗的传统,是发展新诗的一条“康庄大道”。“我”写了四十多年诗,新诗极少被引用,而一些讲究形式和声韵的山水诗句却经常被文友引用,即可为证。当然也要坚持追求诗意为第一原则,不可“因声律伤诗”。  相似文献   

16.
题目所标的两首诗,前一首是李白写的,后一首是杜甫写的。我觉得它们都写得很好,不愧是大诗人之作。李白的诗末二句说:“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所谓“忘机”,就是忘却机心,他和斛斯山人的“陶然”,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他们的“乐”,也不是单纯从“醉”,从酣饮中得到的,而且主要恐怕还是从“忘机”上来的。欣赏自己的“忘  相似文献   

17.
成语笔下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这种才能呢?请看下面的例子。一次,几个文人在一起做诗,有人冷不丁地冒了一句: "柳絮飞来片片红。"诗一出口,人们立刻哄笑起来。为什么?因为柳絮不可能是红的,如此表述显然不合逻辑。但那人添了一句之后,他的"怪诗"立刻变得顺理成章了,这一句就是"夕阳方照桃花坞"!不是吗?何必大惊小怪-那红色是晚霞染的!您看,只因"添" 了这一句,原来不合逻辑的诗立刻变得点水不漏!  相似文献   

18.
章汝奭同志在《浅谈“浑然天成”》中说:“写诗要确有实感,浑然天成;勉强成篇者,只是徒费笔墨而已,不知诗家以为何如?”我并非诗家,但此话无疑是对的。我所不敢苛同的是:章把晚唐诗人许浑的名作《咸阳城东楼》理解为“勉强浅篇者”的例证,是“拼拼凑凑之作;而且把许诗解得十分拘泥:说首句与次句“不伦不类”,次句写的是“春景”,“溪云” 句写的是“夏景”,“蝉鸣”句写的是“秋景”,于是责问:“试问怎么能在登临之时一下子触及三个季节的景色呢?就算是诗思驰骋吧,却又很难和‘万里愁’联系起来”,“最后只能勉强凑上两句怀古套语作结”。  相似文献   

19.
曾巨龙 《高中生》2010,(3):18-19
从历年的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思乡诗的提问方式主要有六种:①某句中的某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从首句的某字到末句的某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简析某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②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③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从诗中的某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⑤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  相似文献   

20.
刘桢 ,字公干 ,“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掾属 ,具有“真骨凌霜 ,高风跨俗”的品格。他的五言诗在当时非常有名 ,以风格遒劲而著称。但这首抒发对友人徐干怀念之情的诗 ,却写得清丽绸缪 ,细腻感人。诗中“思子沉心曲 ,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 ,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 ,遥望西苑园。”几句 ,简言直叙 ,直抒情怀 ,于平白浅显处见真情 ,将一个被思念之情惹弄得坐立不安、长吁短叹、神舍难守的诗人形象鲜明、活脱地展现于读者眼前。一个“望”字更是写得一往情深 ,真是“思君如流水 ,何有穷己时”(徐干语 )。而全诗写得最美、最精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