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中一个典型的实验,新旧版教材都采用这一实验现象来演示说明升华和凝华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升华与凝华"一节中的典型实验都采用了碘这种物质来演示升华与凝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对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进行了多次改进尝试,以使这个实验可见度更大,对人体的影响更小。第一种方法是在锥形瓶中放入一根棉线,接着加入碘,塞上塞子,然后用酒精灯对其微微加热,  相似文献   

3.
常规碘的升华、凝华演示实验的有毒气体易泄漏,有害师生健康。对此我们作了适当的改进,但这样的改进还只是演示实验,于是我们找了25根20cm左右的  相似文献   

4.
改进:取医用小安泡(Vc或B12小药瓶)将其端部取一小孔,将药液倒出来或用注射器将药液吸出,将瓶洗干净,待内部干燥后,放入一小粒碘,用木夹夹住小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小瓶的底部,使碘升华。当药瓶为紫红色时,再立即加热瓶口,当瓶口烧红软化后,用铁镊子快速将瓶口封严,用同样的方法再制造出20~30个这样的升华瓶,待学生分组实验时使用。改进后的实验有以下好处:①可获得直观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即加热时瓶是紫色的,停止加热,过几十秒后瓶是白色的。②将小安泡放在手中握一会,瓶子也可以变色,它具有魔术般的效果,有很强的趣味性。③变演示实验为…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及化学中,都有碘升华的实验,初二物理中同时还学习凝华的知识。沪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做演示实验时,升华现象很明显,但是观察到凝华现象却需要较长时间。为了克服此缺陷,我们对该实验设计进行了改进,实验现象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改进方法如下。方法一:将原盖在烧杯上的玻璃片改成如图1所示,将一试管穿过一厚纸片,试管中放入适量冷水,在做演示时,不仅能看到升华现象,还能迅速观察到凝华现象(碘蒸气在冷的试管表面发生凝华)。这样就克服了原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在玻璃片上出现的凝华现象。方法二:如图2所示,将一小试…  相似文献   

6.
1器材大试管和小试管各一支、试管夹、橡皮圈、碘、冷水、火柴等。2操作①将少量碘放人大试管内,见图1。②小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管口扎一橡皮圈,见图2。③将装水的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见图3。④用试管夹夹住大试管,用酒精灯给大试管中的碘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和停止加热后碘的状态的变化.见图4。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这样叙述的:“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的变化”.(图1为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我认为此实验应作如下改进:“将少量碘放入烧杯内,把烧杯放在铁架台石棉网上,再将装有适量的冷水的圆底烧瓶放在烧杯上,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和停止加热后碘的状态的变化.(图2为改进后实验的装置)图1       图2  教材中实验存在的问题:1.用手拿着烧瓶并用酒精灯对其加热不当.用手拿着演示,教师距…  相似文献   

8.
初二物理要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课本上对此实验的说明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我们多次按说明进行实验,因为“微微加热”很难掌握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烧瓶底部有少量液态碘出现,这样就会使学生得出错误结论,不能正确理解升华和凝华这两个念。我们采用热水蒸气对碘加热的方法,使实验现象极为明显。改进方法是:如附图所示,先把烧杯中的水加热,使其沸腾。取少量的碘粉放入圆底烧瓶里,然后把圆底烧瓶放在烧杯口固定好,利用烧杯中的热水蒸气对烧瓶的碘加热,就可观察到碘粉受热后直接升华…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物理教科书序言中谈到,“要学好物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而演示实验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有些实验往往因实验器材小或现象不明显,仅有少数学生看得到,因此影响教学效果,对这样的实验我们有必要进行研究,加以改进.下面是我们改进初二教科书第46页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三物理新编教材第四章“升华和凝华”一节中谈到:“用固态的碘很容易看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把少量的碘放进烧瓶里,微微加热,固态的碘就升华,产生紫色的碘蒸汽,停止加热后,会在烧瓶上看到凝华成固态的碘。”  相似文献   

11.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这样做“升华和凝华”实验: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然后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变化。我认为本实验存在以下缺点: 1、碘蒸气有毒,加热时容易从烧瓶口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2.
13.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不经过转变成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碘是容易升华的,因而,化学教材在卤素一章专门设置碘升华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现象,同时掌握碘的这一特殊物理性质。 但是按高一教材第22面说的方法演示,由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极易超过碘的熔点(113.5℃)而使碘液化,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升华现象。再者,由于不能流动操作演示。不便于教室内中后排大部分同学观察。笔者对此实验做了简单的改进,取得理想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编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P .73关于碘的升华实验的方法是 :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 ,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 ,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对于此实验 ,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 ,而实际上此现象不易观察。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 ,“微热”难以把握 ,因为酒精灯火焰温度可达 5 0 0℃以上 ,而碘的熔点只有 1 1 3℃左右 ,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本实验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 ,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小烧杯中注入沸水 ,将玻璃管盛有碘的一端插入沸水中加热 ,立即产生大量紫色蒸气 ,在玻璃管另一端…  相似文献   

15.
碘升华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热现象”中碘的“升华”实验,是一个必做的演示实验,教师按课本中的方法进行演示实验时,加热的程度掌握不好,很难控制瓶壁和瓶内碘块的温度,往往造成碘在升华的同时,与烧瓶内壁接触的小颗粒碘很快熔化了。学生往往认为;碘是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紫红色的碘蒸气。不仅演示实验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使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p.46碘凝华、凝华的实验,因碘的熔点是113.60℃,所以原实验过程中会伴随碘熔化、凝固现象,在烧瓶底部集结成黑块,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我只将实验作如下改进,就可避免上述现象产生,并且实验更直观明显,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7.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一只手直接捏住大试管和橡皮塞的交界处,另一只手持打火机点火对大试管底部加热.只需5秒钟左右,就可观察到明显的升华现象,紫色的碘蒸气冉冉升起,在大小试管的隔层内回旋.停止加热后,又可观察到碘蒸气的凝华.将盛冷水的小试管取出,学生能目睹闪亮的碘晶.  相似文献   

18.
在废针剂蒸馏水的空瓶内加入少许碘后密封,就成了碘的升华实验的装置,这装置所用药品少,便于取材,不但学生可以分组做实验,甚  相似文献   

19.
具体方法是:圆底烧瓶中加人约Zg的固态碘,然后斜放在盛有90℃左右的热水的烧杯中.这时很快看到圆底烧瓶中出现碘蒸气,当碘蒸气充满整个圆底烧瓶时,烧瓶底部的碘仍是固体.最后,将充满碘蒸气的圆底烧瓶从热水中取出,片刻烧瓶内壁上结成计状的有光泽的黑色固体.碘的升华实验的改进@刘雨枫$江苏省东海县中学!222300@胡青江$江苏省东海县中学!222300  相似文献   

20.
按教材中的装置演示碘的升华实验,加热时,烧杯内充满紫红色的蒸气,煞是好看,可是,说明升华的关键现象“不经过熔化”就难全面目睹了.正如浓雾中看花,是很不清晰的.并且,若要清楚地看到圆底烧瓶底都聚集着碘的针状晶体,所需碘较多,实验时间也较长.能不能把产生的碘蒸气赶走,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碘受热后的情况?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看到碘蒸气凝成的针状晶体?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实验仪器与药品:铁架台、20x200mm双通管、气卿、导气管、橡胶塞、酒精灯、镊子、棉花、碘等.实验装置:(见下页图)操作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