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聚喇2#配制站自2004年4月投产至目前的聚合物母液配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在实际生产中对聚合物母液粘度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从而严格控制聚合物配制站聚合物母液粘度指标在规定范围内波动,为注入站提供符合地质方案要求的聚合物母液。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是以聚合物水溶液为驱油剂的一种三次采油技术。为了改善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桩106南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该单元经过堵水调剖、归位射孔等前期工作后,于2003年10月正式投入聚合物驱油开发。2007年6月已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日产油水平由146t/d上升到184t/d,综合含水由92.7%下降到88.8%,累积增油81260t,反映了注聚见效的特征,为下一步该单元的三次采油扩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孙书荣 《内江科技》2011,32(3):116+121-116,121
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聚合物驱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成为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已建聚合物驱地面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改进方案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地面注入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经过现场试验与室内研究而取得的高浓度聚驱见效特点:高浓度聚合物体系具有较好的驱油性能;可以实现高浓度聚合物有效注入;在地层中的工作粘度较大,油层动用程度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乔明 《中国科技纵横》2014,(12):177-178
二元驱地面工艺的核心技术是控制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损失率,粘度损失率增加会导致驱油效果下降,同时增加运行成本。通过对二元驱地面工程配注水质的筛选和优化,采用软化工艺去除水中的铁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减少上述离子对聚合物的化学剪切,可以有效降低二元驱注入体系的粘损,提高注入体系粘度。  相似文献   

6.
王颖莹  黄荣禄  李生福 《内江科技》2011,32(12):122+149-122,149
高30油藏具有储层非均质严重,油层温度高、粘度大等特点,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标定采收率为29.4%,即仍然有70%以上的剩余油。本文针对高30油藏条件,利用室内仪器检测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聚合物浓度对复合体系粘度的影响和表面活性剂CDS-1浓度对复合体系表观粘度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复合体系的抗剪切实验,从而对聚合物进行了优选,推荐使用聚合物为抗高温疏水缔合聚合物HNT201-3。  相似文献   

7.
刘敏  张良涛  陈庆华 《内江科技》2007,28(9):112-113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是利用微球遇水膨胀的特性封堵地层孔喉,实现液流改向.该技术在新立村油田的永102X31井组、永8-11井区进行了先导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室内、现场试验表明,聚合物微球具有耐温耐盐、剖面改善效果好、增油降水明显、可实现在线注入的特点,该技术为东辛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常规聚合物驱浓度较低,通常在聚合物驱试井解释中不考虑其弹性效应,但是对于高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地下渗流来说,其弹性影响较大,不可忽略。本文以室内试验为基础,考虑高浓度聚合浓度分布,对聚合物溶液的弹性进行定量描述,给出了高聚合物有效粘度地下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试井解释模型,结合数值解法和计算机多次搜索功能编制试井解释软件,将理论计算压力响应与实测压力数据进行自动拟合,矿场实际应用表明,考虑弹性的高聚合物试井解释模型,拟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油田的生产实黪,综合分析了聚合物驱采出液的浓度、含水率、粘度、密度、矿化度、离子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聚合物在产越水中的溶解性、聚合物产出水配制聚合物溶液的抗剪切性能和聚合物驱采出水的回注效果,对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菲菲 《内江科技》2012,(8):128-129
高含水老油田依靠聚合物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幅度约为6%~10%,聚驱后仍有50%~60%左右的原油滞留地下,具有进一步挖潜的物质基础。本文选取孤岛中一区Ng3北部为试验区,研究了聚驱后物性变化、剩余油分布特点。设计了预交联体+二元驱油体系,在聚驱后油藏既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又能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矿场试验数据表明,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够显著降水增油,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张炜  张小龙  郭艳艳 《内江科技》2011,32(11):97-98
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三次采油方法,在提高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采收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发展背景、研究方向以及聚合物驱油体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过矿场实例评价了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交联聚合物的应用与推广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海中 《内江科技》2011,32(6):136-136
为研究聚合物驱后残留聚合物的分布规律,利用三维非均质模型,研究聚合物的吸附滞留规律。结果表明,从分布规律来看,由于后续注入水的冲刷,从注入井到采出井,滞留浓度逐渐增加并且由于地下吸附滞留量较大,可以进一步开展地下吸附滞留聚合物再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杏南开发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陈家庄油田陈25北原油粘度高的特点,开展了聚合物+地障碍低张力活性剂+降粘驱油剂的降粘复合驱油配方体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降粘增效聚合物驱油体系在陈25油藏条件下体系粘度35.3 mPa·s,动态降粘率90%。利用数值模拟进行了方案优化,确定了(0.22%聚合物+0.4%降粘驱油剂)和(0.22%聚合物+0.3%低张力活性剂)交替注入的最优注入方案,预计比水驱可提高采收率10.4%,增加可采储量68.3×10~4t。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4-6^1无碱体系的二元复合驱与同类油藏的聚合物驱在动态特征、见效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无碱体系的二元复合驱与单一聚合物驱在注入过程中的压力变化、驱油效果的异同点,从而深化了二元驱与聚合物驱油机理的认识。对今后二元驱与聚合物驱方案设计、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具有指导作用,并为二元驱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MG活性水无污染压裂液是一种无聚合物粘性液体,靠一种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和介质条件下形成蠕虫状或棒状胶束,并缠绕形成网状结构而将水增稠;当遇到有机物或其它亲油物质时,棒状胶束被分解成小的球状胶束,网状结构也被破坏,溶液粘度降低,达到压裂液粘度破胶目的。试验结果表明,MG活性水压裂液,用量低,增粘效果好,耐温抗剪切,破胶性能好,无残渣,且在一定温度满足施工时间要求的条件下,能实现自动热破胶降粘。压裂液组成简单,配制方便,有利于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17.
仇东旭 《内江科技》2014,(3):115-116
本文主要研究了T型聚合物在双管并联岩心中的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型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和粘弹性,在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水驱达到含水95%后,注入T型聚合物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2.14%,含水最低下降27.95%,表现出良好的驱油性能。  相似文献   

18.
王一霖 《内江科技》2013,34(5):50+25
本文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合成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酯)P(AM-SA),红外光谱表征聚合物结构,元素分析法分析聚合物组分,研究了聚合物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反应时间都是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得出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为:丙烯酰胺(AM)10.000g,丙烯酸十八酯(SA)用量为AM的0.75%(摩尔比),表面活性剂(SDS)用量为反应单体总质量的3%,引发剂(APS)用量为反应单体总质量的0.25%,在N2保护下反应时间6小时,反应转化率可达86.7%,制得的产物分子量可达×106数量级,具有最好的增粘性能。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主要研究了T型聚合物在双管并联岩心中的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T型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和粘弹性,在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水驱达到含水95%后,注入T型聚合物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2.14%,含水最低下降27.95%,表现出良好的驱油性能。  相似文献   

20.
王伟新 《内江科技》2010,30(1):80-80,52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在胜利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存在注入液容易沿高渗带和大孔道指进或窜流,严重影响了试验效果以胜利河口油田飞燕滩注聚区为例,针对注聚过程中存在的窜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