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基本范式,是经人的感性想象和抽象规定融合而成的,以非目的的自然性为其根本特质的实体观念,是自然性的抽象之"道"。"道"的自然性,指"道"作为产生万物的自然存在所具有的自在本然的感性实体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对由它生成的器物来说所具有的分立的外在性和"道"指引人们实现"道身和合"价值追求的在世超越性。"道"作为"本源"的感性有限性和作为"方式"的抽象个别性深刻体现了"道"的自然性。"道"的自然性对于诠释"道"的实质及其方法论应用具有核心意义。正是"道"自然性,才使东方之"道"没有抽象虚化至西方哲学中的"普遍理性"这一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实体,才使"道"的抽象"理智规则"不同于理性的"普遍规律"。"道"的自然性有三个本质规定:感性的实体性、分立的外在性、在世的超越性。"道"的自然性观念,虽有其相对忽略生活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盲目实践辩证法等消极局限性,但却有着消解和克服自我的理性虚饰与意志僭越的意义,涵蕴和促成了国人善待自然、即器明道、重情贵生、天人合一等现实主义完善自身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学堂乐歌《送别》这节音乐课教学过程的分析,阐明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音乐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这一教育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人学观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多层次的理论规定,并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个人"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勇敢作为人的一种卓越品质,有一个由肯定、审慎和否定三个环节构成的稳固结构,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形态。过于时代"尚武的勇敢"一直是勇敢的主导形态,但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勇敢,即"文明的勇敢"。爱的勇敢、节俭的勇敢、高贵的勇敢、公共行动的勇敢是"文明的勇敢"的主要类型。"文明的勇敢"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既有赖于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教育的培养。"文明的勇敢"无法直接传授,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过一种勇敢的教育生活,用有勇气的教育来涵养有勇气的人。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推崇克罗齐"创造的批评",但认为这种批评忽视了价值判断,于是提出"文学的趣味"来加以弥补。批评有了价值判断,就应该有批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朱光潜所说的"纯正的趣味"。  相似文献   

6.
<正>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教育理解和实践路径,这是对普适性教育的个体把握和具体实践,是不同班主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真实叙写。长期以来,贺华义老师一直对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把这些想法和追求聚焦于努力建构一间"温暖的教室"。"温暖教室"是形象化的教育隐喻,非常符合实践工作者的日常语境,而隐喻往往是对教育的生动深刻表达,这生动深刻表达背后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温暖的教室"就是贺华义老师作为班主任的育人主张,我把"温暖的教室"解  相似文献   

7.
《北迁的季节》是苏丹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萨利赫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从"南"到"北"的迁徙和自"北"向"南"的回归。驶入的航程是对宗主国殖民的一种反抗和报复,但也有可能掉进自己所设的陷阱。任何二元对立的思想都是致命的,无论是报复性的"驶入的航程"还是固守的民族主义都不可取。萨利赫强调的还是两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既不赞成完全推崇西方文化,也不赞成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而是立足于本民族前提下的"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8.
学界较多关注《影的告别》中"影"和"形"的关系,虽说通篇都是"影"对"形"的独白,却形象地传达出了社会现实对鲁迅思想产生的困惑和怀疑、对生死抉择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徘徊焦灼。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是新课标第14个学习任务群,而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自然担负起"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使命。通过深入研究高中文言文阅读,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真正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0.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面向学生,尽量让其做主,对教师做到尊重和放手。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而且对他们时时鼓励和支持。笔者在实践中坚持"四个一原则"。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5,(5):57-59
《元曲选》宾白作为反映元明时代语言特点的语料,有四个由词尾"的"构成的特殊代词"兀的""甚的""怎的"与"恁的"。采用定性的方法分析《元曲选》宾白特殊代词"兀的""甚的""怎的"与"恁的"的功能,再结合定量的方法统计《元曲选》宾白中这四个代词每一种功能出现的次数,"兀的""恁的"是指示代词,句法功能具有互补性,使用频率一高一低;"甚的""怎的"是疑问代词,句法功能没有互补性,使用频率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是直接给出的,学生即不理解为什么要提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也没有经历概念形成的提炼过程,甚至对概念的表述也是一知半解,只能是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灵活运用。本文通过创设情境,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概念的内容以及其名称的合理性,也算是一次对概念教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必修课程中"阅读鉴赏"系列的课程目标,领悟其定位: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的和谐统一。借鉴于语言学习理论中重要概念"真实的交际"的提出,在本文提出"真实的阅读"概念。反思日常课堂阅读教学之"虚假",重温孟子"以意逆志"说,发掘此说与课程标准的有机关联,由此倡导"以意逆志"说,在新课标背景下实践"真实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5.
对"令AB的是C"这类句式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主要结论是:一、充当句式中B的词语,绝大多数都是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或动词词语。二、从C的句法形式考察,存在着"复杂式"和"简单式"两种类型。但在出现频率上,"复杂式"比"简单式"高得多。其原因与绝大多数的C属于新信息,特别是与说话人的表达需要直接相关;三、以廖秋忠所提供的几种手段为依据来确定"是"的管界。结果表明,几种手段在适用频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人的本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在批判地继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并以此为基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提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这既是对"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超越,也是"人的需要即是人的特性"观点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麦克·扬是世界课程社会学的奠基人,他早期提出了知识及学校制度的"社会建构性"和"有权者的知识"(the knowledge of the powerful)的概念;此后,随着他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对英国及南非课程改革的关注,他转向了对"强有力的知识"(powerful knowledege)的研究。围绕着从"有权者的知识"到"强有力的知识"的转变过程,张建珍和许甜发起了与麦克·扬关于课程知识观转型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劲的人力资源支撑。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江浙两省近20年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已逐步从对要素投入的关注,转为对教育对象的关注,近年来更分别在"适合的教育"和"选择的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实践。"适合"与"选择"实为一体两面,体现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觉与同向的共识。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被誉为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实践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我们倡导和学习。其中"活的教育"———旨在"用活的教师教活的学生、拿活的教材教活的学生、活选教法教活的学生;活设情景教活的学生"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更明确地推行和实施新课改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卜雅娜 《文教资料》2012,(7):41-42,45
明清以来汉语出现一些新产生的介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情况,总结出明清以来汉语新产生的介词主要包括:"叫"、"让"、"赶到"、"对于"、"自打",还有"X着"和"X了"介词,如"朝着"、"朝了"、"依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