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其"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特点,深入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指导能力的初步构想,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研究生的急剧扩招使传统的单导师制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双导师制"应运而生。介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内涵、现实意义和价值,以及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文教资料》2011,(25):176-178
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即由理论基础深厚的校内导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具体实施运行主要体现在导师的选聘、学生的培养过程、导师的管理等环节。  相似文献   

4.
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度,已经越来越引起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商务硕士双导师制度的研究现状,然后阐明了国际商务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作用,最后提出完善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数量不足,而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缺少一整套科学配套、有效实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本文通过探讨建立研究生双导师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进行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构建了一个研究生双导师制改革探索体系: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并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建立双导师学习培训机制等,并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反馈。该改革体系在加入实时动态反馈后,能够有效促进培养方式的不断改进,促使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剖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在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校企之间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才能把专业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剖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在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校企之间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才能把专业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导师制”改良的内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滑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生导师制开始受到质疑。文章剖析了外界对导师制的误解,从内外两方面探讨了改善指导效果、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和办法。导师应在因材施教、激发动力、重视过程方面更加关注,外部则要从健全制度、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及完善评价体系方面配套改革。唯有如此,导师制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的实施状况,从树立正确指导理念、完善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双导师激励机制、构建全程贯通一体化实践模式、设立学科教学实践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双导师机制的策略。结合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 生培养综合改革实践,探讨了以协同培养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双导师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双导师制”打破了教育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教学实践的培养局限,强调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双导师制”存在教育硕士实践课程与中小学课程融合不足,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变动性大,校内外双导师缺乏有效交流与协作,“双导师制”执行措施和反馈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精心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培养全过程;稳定导师队伍,有效提升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加强交流沟通,构建‘U-G-I-S’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效果;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双导师制’实施监控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葛学彬 《高教论坛》2012,(7):109-112
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宗旨,构建"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涵盖学校管理部门、导师、企业(社会)三个方位,分别对应调控子体系、监控子体系、落实子体系。每个子体系分工明确、协同工作,主要从教学改革、"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基地三大模块入手,创新培养模式,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双导师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和不健全,遮蔽了双导师制应有的成效。在科技协同创新和联合育人的双重压力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双导师制发展到了关键的节点,处于止步观望的十字路口。基于此,本论文通过调研几个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分析了目前双导师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双导师制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4.
双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文章从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论述双导师制的内涵,探讨双导师制实施的优势,提出了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寻求一条培养中医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2009年,全国增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要落实“双导师制”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从何而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与校内导师如何进行分工与配合等。本文意在从六个方面入手思考逐步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方略。  相似文献   

16.
双导师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内、校外均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双导师制被高校广泛认可,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协同培养的方式,导师之间应合作,确保彼此对学生培养的默契。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划分需要明确,使学生能够成为教育主体,使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开展,保障双导师制协同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自1991年教育部设置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学位以来,我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尚不成熟,导致分类培养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突出问题.以金融专业为例,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师资力量不足、研究生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等.基于上述认识,认为今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完善双导师制、改革考核评估方式等.  相似文献   

18.
虽然香港与内地在文化传统上相差不大,但是香港高校的研究生教学质量高于内地高校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源于两者在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自身素质、研究创新能力、职责范围、招生话语权、指导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内地高校要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可积极借鉴香港高校研究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完善导师遴选制度,逐步提高导师在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明确导师的职责范围,增强导师在招生时的话语权,实现导师指导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20.
高校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落实双导师制应重点建设以下要素:导师的观念和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体现专硕特点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有利于双导师制运行的机制等。高校应采取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运行模式,如以实践基地为依托的联合培养模式、以灵活组合为特点的导师组模式、以分类为方式的导师转型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