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自己选配一件合手的兵器,重量往往不可忽略。想必大家都记得《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了觅得一件够重的兵刃,大闹东海龙王宫,拔走镇海之宝"定海神针"。而在现实中,乒乓球爱好者为了挑中一支重量令自己满意的球板,有时在器材店一站大半天,甚至连两、三克的差异都不放过,真可谓锱铢必较。同一型号的球板之间重  相似文献   

2.
sxrzf 《乒乓世界》2006,(9):101-101
在乒乓界,Cofferlait 是一支颇受争议的球板。只要是有争议,一定说明这种球板不是所谓全面讨好的均衡型设计,大约总会有两种倾向:追捧或者棒杀。具体到 Cofferlait,追捧者一定会津津乐道于板身3层桧木 柄部5层桧木的专利结构、中远台其大无比的底劲,等等,并美其名为"白玉美人"。棒杀者,也一定会拿其相对于板身超乎寻常细的拍柄、异于大部分夹板的击球感觉,说其中看而不中用。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4,(6):137-137
北欧,森林,自第一支STIGA球板诞生以来,STIGA专注球板制造,为收藏家贡献了无数精华藏品,为运动员提供了神兵利器,提及STIGA无人不知其球板威名,如今已有70年了。  相似文献   

4.
“世奥得”设计《剑中王》的创意是与一个球迷的灵感碰撞的结果。一次一位球友的来信,问能否为他特制一支两层碳素纤维中间加一层芳基纤维的球板,那时我们刚刚开发成功RG超杰之剑,RG的中文意思是柔刚相济、外柔内刚,英文意思是“弹力组合”,正是这样的设计造就了RG球板独有的拉球与扣杀的不同弹性感觉。可是这位球友却反其道提出要做外刚内柔的球板。这触动了我们尝试的欲望,经过设计方案筛选和工艺试验、产品试打,令人意外地发现这种特殊的碳素纤维球板,不仅保持了通常碳素球板快速、凌厉的击球感觉,而且还产生了通常碳素球板没有的稳定性和扎实感。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4,(12):68-68
重心是乒乓底板的重要特性,不同的打法风格,对球拍重心的要求有着微妙的差异。通常而言,球板的重心是固定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支球板也可以有20个重心呢?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近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中荣获银奖的一项发明——李光祖的“可调重心球拍”。利用一枚做成球拍形的小匙,在拍柄末端调校柄内小铜块的位置,就能获得20种不同的重心——拍柄上已经预先为你分出了20格刻度,这样,你相当于获得了20支球板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王吉生 《乒乓世界》2007,(2):102-102
记得有一个为日本公司做市场调查的人曾问我:专业球板和大众化球板的区别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设计的针对性"和"产品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不同型号球板的性能设计,必须针对不同打法特点的需要,以满足选手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同一型号球板无论在重量、厚度或弹性等方面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使运动员在更换新球板时不会过多产生适应方面的困难。"针对性"要求设计者不仅了解材料、工艺,更需了解不同技术打法的特点与其对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06,(10):98-99
我们都拥有自己的乒乓球板,我们都对自己手中的球板习以为常,可是,你可曾想过,一株株有生命的树木,是怎样幻化为指挥银球精灵的魔棒?感谢国内知名品牌"银河",让我们进入"非请莫入"的厂区内,得以同大家分享球板制造的十余道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装备·视角     
如果将一支球拍比作一台车,那显然球板的作用就是汽车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它决定着这台车的最基本的驾驶体验,因为球板也被很多人称为“球拍的灵魂”。那胶皮呢?它可能是汽车的外饰、轮组、甚至是车机系统,直接关系到驾驶员的使用体验。因此胶皮则被很多人成为“球拍的外衣”。  相似文献   

9.
语录集锦     
逐月 《网球天地》2008,(5):20-20
"在印第安维尔斯,我也有7支球拍,差不多每次换新球就换球拍。但在这里我没有多余的球拍,没法换,只能专心用这一支。当然,它的球弦能坚持整整3盘,这很令人吃惊。我不像萨芬那么能砸球拍,也许每年砸坏两三支……"——迈阿密站半决赛,只使用一支球拍击败罗迪克的达维登科赛后侃侃而谈,甚至把2盘的比赛记成了3盘。  相似文献   

10.
装备Q&A     
一支球拍,真的可以打到老吗?可能对于老一代球员,手中的“顺风”球拍不仅能够陪完自己的职业生涯,还能传给下一代。但是如今乒乓球技术已经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发展,一支球拍能否陪完运动员的整个职业生涯?显然是不能的。尤其在弧圈球开始大行其道之后,球拍使用上了更为软弹的木材,相比曾经的老椴木快攻板,球板的寿命直接被缩短了一大截。  相似文献   

11.
弦动我心     
姚坚  王辉 《乒乓世界》2004,(12):6-67
“你打的是节奏!”——这句广告词曾与三人蝎斗篮球的形象共同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其实,这用在乒乓球中或许更合适,在乒乓球中,节奏无处不在,老瓦之所以能够成为传奇,他的节奏变化功不可没。试想,假设有这样一支球板,它有着音乐般的节奏,能够与你的节奏琴瑟合鸣,该是多么曼妙的事情。而这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你即将看到的三支球板,全部翮入了音乐的元素,而且选择了乐器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提琴。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12,(3):65-65
消费说明: 训练服:李宁系列 球板:YASAKA YEO(零售价:1080元) “球板比较耐用,如果没有磕碰的话,一般一块能用一年。” PS:一般职业选手,会准备至少两块球板,一块主板,一块备板。  相似文献   

13.
刀光剑影     
张凡  赵晖 《乒乓世界》2007,(9):90-93
横板与直板各有所长,如果把横板比作"大刀"(横板的英文"Blade"本身就足"大刀"的意思),那么直板则是"宝剑" 。前者善于打大路球,纵横捭阖;后者小路球有优势,四两拨千斤。在前三板的争夺中,尤其是最能体现前三板难度的接发球段,直板是"苗家剑法",以细致精巧见长,尤其在处理短球上更有天然优势;横板则为"胡家刀法",浑厚刚猛,以稳健胜,在与直板的对垒中,横板选手一般更在意的是:如何从接发球环节转入相持。  相似文献   

14.
郑强 《乒乓世界》2006,(11):98-98
专业球板目前,市场上不同品牌的球板形形色色,国产的、欧洲的、日本的,算起来是不计其数。那么,究竟有哪些球板才是专业球板?也许有很多人会说,专业选手使用的球板就叫专业球板,这种说法没错,但只是广义上的解释,还不够全面和具体。因为专业球板并不是专业选手的专利,普通业余选手也有很多人在使用专业球板。对于专业球板,不同人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点误差,这很正常,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同打法对球板的追求就有所不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球板,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1左右开弓学生两手各拿一支羽毛球拍,用其中任意一支球拍将球向上空击出后,用手中另外一支球拍在球落地之前再次击球,然后再换成第一次击球的球拍击球,如此左右交换进行即可。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每次一支球拍只可以击打一次球,不可连击,球落地为一次练习终止,最后比一比看谁连续击球的个数多。  相似文献   

16.
tribe 《乒乓世界》2006,(8):102-103
STIGAOC(OffensiveClassic)很难想象如此纤薄的板身竟然蕴含着如此雄浑无匹的力量优势吃球、吞吐感明显:该板柔而弹,整体形变极大、吃球很深,吃进吐出的感觉明显,因而拉球时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力、制造旋转,用OC拉球很从容、很爽、很过瘾!力量、底劲足:"弧圈机器"并非浪得虚名,那种球被深深吃进底板,然后又被狠狠"甩"出所进发的能量简直让人目瞪口呆,很难想象如此纤薄的板身竟然蕴含着如此雄浑无匹的力量,而且越发力感觉越扎实、弧线越容易控制。OC的底劲则是公认的足,退台后发大力,球在空中飞行时球速衰减较少,落台后二速惊人,很少(几乎不会)出现一般底板那种发力到一定程度后力量无法再提升的"天花板"效应。  相似文献   

17.
资讯     
1·9·86个 DIY 专家直拍反胶快弧(推挡多)人人都可玩转 DIY!每两期一个新主题,请你据此提出 DIY 球拍的方案,选择银河的某款球板加上银河的胶皮配成一支球拍,并在方案中详细说明你选择该配置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火焰七重烧     
杨磊 《乒乓世界》2014,(3):113-113
如果说纯木夹板的击球体验是一层一层的能量递进,富有层次感,而经过炭烧工艺的球板则通过高温处理削弱了球板的层次感,强化了球板的刚性。理论上,炭烧技术将木材高温脱水脱脂,从而使球板含水极少而发脆,达到加强整体硬度的效果。但是各品牌设计理念不尽相同,材质、温度、时间、粘合剂的标准不统一,炭烧后的实际效果存在差异,并不能把炭烧与加硬直接划等号。  相似文献   

19.
马凯旋 《乒乓世界》2010,(11):88-89
本篇为各位球友呈现的是横板反手拉下旋球的动作解析。反手拉下旋球是横板打法极为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娴熟的反手拉球技术可以在接发球环节更具“侵略性”,尤其在前三板环节可以抢占先机,更好地为下一板衔接创造绝佳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装备·资讯     
1·9·BB个 DIY 专家横拍反胶弧快(全面稳健型)人人都可玩转 DIY!每两期一个新主题,请你据此提出 DIY 球拍的方案,选择银河的某款球板加上银河的胶皮配成一支球拍,并在方案中详细说明你选择该配置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