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学校在绥远地区的兴起和扩张,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西方势力试图以基督教文化征服、改造绥远的历史产物。然其作为西方近代社会的教育模式,传播着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不仅造就出大量基督教信徒,也培养出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因而它在绥远地区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鼠疫(1917-1918年、1928年、1942年)。鼠疫造成绥远地区人口的大量死亡,并对民众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绥远地区鼠疫流行的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变动、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不良社会习俗及落后的社会观念、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等。  相似文献   

3.
近代绥远地区的灾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 184 0 - 1930年绥远地区的灾荒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 ,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大的灾荒 ,即1877- 1878年、1892 - 1893年、192 8- 192 9年。灾荒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人口大量死亡、流离 ,耕地荒芜 ,农业生产破坏 ,社会动荡。灾荒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绥远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 ,不利于农业生产是灾荒形成的客观原因。社会原因包括水利设施不完善、社会动荡、政府救灾功能减弱等。我们认为 ,灾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 ,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整合能力的逐渐丧失是造成灾荒及其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西部的原绥远地区在历史上曾深受鸦片烟毒的危害。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向中国不断扩张和深入的过程中,鸦片也随之进入绥远地区。在以后的100多年间,由于旧中国政治上的黑暗和反动统治阶级的腐败,致使鸦片烟毒日趋泛滥。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成为该地区长期陷于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绥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毒斗争。仅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就彻底消除了延续100多年的种植、贩卖和吸食鸦片烟毒的活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5.
1900年发生在绥远地区的教案是长城以北义和团运动中发生较早、伤亡较多、影响也较大的事件。根据史料,从教案大致可分为酝酿阶段、初级阶段、高潮阶段、失败阶段,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前人运用史料过程中存在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本文概述了民国初年绥远地区汉族的民俗事象及其变革。民国初年绥远地区汉族的民俗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其二,民俗事象呈现出在传承中的发展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三,鲜明的移民社会特征.辛亥革命对绥远地区民俗的影响是缓慢的、渐近的,这是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反映,同时,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解放初期,皖北地区的反动会道门广泛散布谣言,并多次发动暴乱,严重威胁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政权在迅速平息暴乱的同时毅然对会道门采取取缔政策;此外,还通过孤立和打击反动道首,团结广大会众,发展生产、改善和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以及广泛开展政治教育活动等措施,沉重打击了反动会道门的势力,有效地教育了群众,从而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相似文献   

8.
原绥远地区“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特殊政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清朝、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产物。这个政权制度的存在不仅加重了对当地蒙古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蒙汉族人民的团结。建国后,中共绥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各种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针。随后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终于妥善解决了这一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当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解放之初,在土地占有制度不合理、阶级矛盾尖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合肥农村地区的社会生产难以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秋,合肥农村地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进行土地改革。此次土地改革通过发动和组织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及其他财产,复查纠偏四个步骤基本完成了废除合肥农村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摧毁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壮大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力量,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为合肥地区后来的工业起步以及农业集体化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国以来,国民党在绥远地区的党务活动逐渐增多。辛亥革命后,绥远地区出现几位国民党党务领袖。在他们的带动下,绥远党务活动得以初步发展。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后,绥远的国民党党务活动开始兴盛,成立了几个县、市级党组织,共产党人在其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1927年,国民党在绥远地区大力推行"清党"政策,对国民党组织发展有很大影响。1931年,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初步建立,为日后本省各项党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绥远地区汉族妇女的放足滥觞于清末。经过官府和一些官绅多年的大力提倡与劝禁。到民国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通过对放足过程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到,缠足与放足的冲突是曲折复杂的。这充分印证了妇女从缠足到天足的进程是渐变的。并非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2.
民国北京政府在绥远地区实行都统制度,并就其职权和内部设置曾有明确规定。袁世凯时期,中央政府有效控制着都统署人事权。袁死后,都统的任免在派系斗争中逐渐脱离了北京政府的掌握。绥远都统署人员设置在实际上并未完全依照都统署官制进行,其来去已变为常因军政实力强弱而归去来兮的都统主官手中的走马灯。本应由中央任免的绥西镇守使职基本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中。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国时期,走西口移民大量涌入绥远地区,给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很大冲击.近代以来历届政府出于移民实边、充裕国库的需要鼓励老百姓走西口,但并没有对整个移民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也没有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移民的权益,使他们能够在移入地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走西口"移民活动完全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一种无序的状态进行的.加之近代绥远地区政局动荡不安、灾患频仍不断、基层控制能力薄弱以及移民自身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部分移民最终走上了匪盗之路.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前,我国的巴尔扎克传播,已初见端倪。之后至新时期学前,近30年里,受“土壤”影响,传播呈阶段发展:前17年,渐趋深入;后十年,停滞不前。该局面的形成,与我国当代学发展的环境、现实主义在学中的流变等密切相关,与傅雷等传播的个中因由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15.
1940年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河套地区进行了土地整理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清理整顿已放垦的土地和取缔包租转租土地。这一举措从当时来说,基本上反映了时代发展性和历史进步性的特点,然其运作依然是循着实物地租的轨道。从这个意义讲,抗战时期绥远省政府在绥西河套地区推行和实施的土地整理运动,一方面反映出了时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由于阶级利益所导致的倒退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内蒙古地区封建婚姻制度根深蒂固,多种婚姻陋俗盛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明与进步。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的婚姻制度改革。经过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摧毁了封建婚姻制度,清除了婚姻陋俗,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傅作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代抗日名将,而且担任了15年的绥远省主席。在担任绥远省主席期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他抓住这一难得的和平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发展农业;抓住“开发西北”的机遇,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发展交通通讯;努力稳定金融局面;促进教育的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使绥远地区有了较大的变化,对绥远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