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如何选择自身的身份定位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文化身份的定位其有三种选择: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改为异文化身份;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正确文化身份定位应该是创造性地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的公务性和专业性特征制约着教师法律身份的归属,形成了教师身份的不同类型。各国对教师法律身份的规定都以对教师职业性质的理解为基础,意在平衡公务性和专业性二者的关系。我国近年来的事业单位改革中,教师的法律身份出现了重要变化,形成了事业编制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教师的不同类型。教师聘用制和教师聘用合同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师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实施。由于教师是基于国家的要求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而不是基于合意向聘任方提供服务,为此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变更、解除合同时,必须遵循特殊的规定。不同身份教师与学校订立的合同应作具体区分,在聘用主体、工作关系的产生和解除、管理方面所适用的法律依据以及享受的职业保障等均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科第背景造就了部分明末士人的遗民身份选择,遗民身份包含政治属性、社会成分两种要素,基于政治立场的科第拒斥成为明遗民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这一选择为明遗民群体既带来了呈现并深化士人"以道自任"价值意义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现实实践途径的缺失。随着时间流逝,政治身份认同的淡漠,科第作为强力国家制度,士人谋生及价值实现桥梁,愈发具有吸引力,最终吞噬了明遗民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翻译活动在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翻译活动主体是翻译工作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其身份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译者的翻译策略则会影响原作在异域文化中的形象。本文以《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典故的翻译为例,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纪树滨 《考试周刊》2010,(10):26-27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从表面看.该小说没有直接涉及黑人白人冲突问题,男人女人问题.只是通过两床被子展示了家庭内部的琐碎争论。但是通过深层阅读.不难发现关于两条被子的争论事关几个人物角色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对待黑人文化遗产的问题。通过对比《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家庭人物的性格和观点,艾丽丝·沃克展现了理解当代生活与本民族和文化传统的关联。本文通过对作者艾丽丝·沃克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对黑人运动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继承遗产的不同观念.并阐述了该如何保护本民族遗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对工业企业各税负均衡点的求导的基础上,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各项经济指标与税负均衡点进行比较,衡量不同身份纳税人实际税负的高低,进而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合理选择纳税人身份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大学校长职业的发展历程中,对大学校长特定身份内涵的错误承认,导致了大学校长的身份危机问题。化解危机之道在于必须把这个表征的意义从整体上给予理解,把其置入一个特定意义中,赋予大学校长对其身份进行一个建基于符合大学人文精神的、具有特定价值的正确选择,以一个人文精神使者和文化权利守望者的身份在教育家办学语境中求索并坚守其身份选择的标准,这是大学校长成为职业教育家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8.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语码转换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研究发生在大学校园对话中的语码转换从而探讨学生、老师以及校职工的身份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构建.  相似文献   

9.
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学、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等领域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其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分析着重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以达到解释行为发生原因,预测行为前景的效果.这在个人确立身份并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引导个人在差异申确定身份,从语言、文化、记忆等层面完成身份建构,避免个人因在身份认同上与群体的偏离而产生发展的滞后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个人的身份认同,彰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养育了许一乐九年,却被认为是做了"乌龟"。许三观从一乐父亲的身份转变为不具有血缘关系的养父身份。伴随着伦理身份的改变,许三观又和林芬芳上床,这一举动违背了许三观作为许玉兰丈夫的伦理身份。许三观在陷入伦理困境后,通过卖血弥补一乐惹的祸,用命卖血拯救一乐的这一伦理选择,让他实现了伦理身份的回归,也解除了伦理困境。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研究视角,梳理出许三观"被指做‘乌龟’——与林芳芳偷情——用命换血拯救儿子"的这条伦理主线,通过分析作品中许三观伦理身份的转变以及走出"伦理困境"的过程,进而阐释他在改变伦身份中完成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公民身份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它根植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公民身份普世的功能和价值证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公民身份的必要性,而中国的公民身份发展之路不同于西方,表现出易受制度影响、工具主义倾向明显、精英主义主导等特征,这些特征是构建公民身份时必须给予考虑的。因此,中国公民身份的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进行恰当的路径选择。这些原则就是科学合理地扬弃文化传统、理性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立足中国现实,而构建的路径选择则是以下三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公民抗争的自下而上模式和公民社会带动的中间协调两边模式。  相似文献   

12.
姚金术 《海外英语》2022,(19):205-207
《路的尽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由错误的身份选择造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没有把握好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张力。一方面,陷入“本体真空”状态的人物完全受非理性意志主导,进而选择不同身份克服主体焦虑;另一方面,由于忽略自身的非理性意志,加之受他人代表的理性意志的压制和排斥,人物出现身份错位,引发道德危机和伦理混乱。约翰·巴思通过人物的伦理困境,表明个体在具体行为中要同时考量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作用,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苏菲的选择》是一部贯穿着人性的挣扎与勇气的杰作,处于身份的失落感中的主人公始终置身于对身份的追寻过程中。身份主题让作者将小说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解答了一直处于争论中心的小说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已有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身份单一物质为配平基准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方法。该法包括“标价连桥、选定对象、确定系数、配平其他”四个基本环节。前三个环节是为了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系数,最后一个则是为了完善整个方程式的配平。并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说明了该法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天下骏马》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创作的"边境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以牛仔格雷迪和罗林斯在西部工业化侵蚀的情况下前往墨西哥寻找"伊甸园"的浪漫传奇重构了美国西部神话。麦卡锡在当代文化视域下回顾西部进程的历史,阐释了东西部文化差异下"边缘人"无所归属的身份困境,并把这种身份选择困境置于不同于美国的墨西哥文化背景下,展示最后的牛仔们对自我的追寻和迷茫。  相似文献   

16.
第二身份     
张君从英国留学归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给你讲一下我刚到英国时的经历吧!”和在布里斯托尔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我也借住在当地一户居民家中。房东姓坎贝尔,是一对老年夫妇。坎贝尔夫妇待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收我几英镑房租,硬把我从邻居家“抢”了过来。有一位外国留学生住在家里,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他们不仅很快让整个社区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还打电活告诉了远在曼彻斯特和伦敦的儿女。每天我回到“家”里,可口的饭菜都在等着我,每隔四五天,  相似文献   

17.
第二身份     
孙盛起 《科技文萃》2004,(6):112-113
张君从英国留学归来,我们几个好友为他设宴洗尘.席间,一个朋友不雅的口头禅使他很不快,几次露出厌恶的表情.席散,送张君回家的路上,我替那位朋友解释说,那句口头禅不过是无所指的语言习惯,听惯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张君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给你讲一下我刚到英国时的经历吧!"  相似文献   

18.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师既是一种职业类型,也是一种社会身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过程就是一个获得身份的过程,它包括称谓上的身份化、法律权利上的身份化、专业能力上的身份化与阶层意义上的身份化.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师不断遭遇被动的去身份化.国家宏观层面的结构性调整,教育培训体制造成的结构惰性,幼儿园教师自身的身份惰性、职业依附与职业惯性是导致幼儿园教师被动去身份化的重要原因.契约型教师身份的确立是幼儿园教师再身份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是其在传统乡土与现代社会交融之时所产生的身份归属感,其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认同的主体选择。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可概念化为先赋性认同、制度性认同与重叠性认同。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裹挟之下,乡村教师的发展逐渐背离传统“乡贤”身份,游离于“乡土”与“庙堂”间,同时乡村教师也脱离传统乡土共同体,成为“留不下”与“回不去”的“异乡人”。由此,厘清乡村教师现代性身份的路径选择,便可通过再造乡土秩序彰显教师精神引领,从而回归乡村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继而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道统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