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然而,在沈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突出位置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描写湘西独特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展示了湘西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形式,及其在时代的大力挤压下的扭曲与变形,讴歌了湘西底层人民身上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  相似文献   

2.
《边城》一书思想深邃,意蕴厚重,十分耐人寻味.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在近似原生态的故事中追求一种质朴的、健康的、具有自主意识的、理想生命存在形态;在理想人生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改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历来被认为最能体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本文结合小说《边城》,从小说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对传统美德的深情赞美及故事情节的简朴优美等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完美体现人性美、风俗人情美融注于自然美中的审美意境,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叉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5.
小说《边城》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冲淡、宁静而和谐的画卷,其境界与老庄复归自然的精神和孔孟“为政以德”的主张息息相通。与此同时,沈从文又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自觉不自觉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理想在现代社会的破灭。  相似文献   

6.
《边城》产生于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三十年代。作者在痛苦于现实 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反叛和人生理想:美丽的田园、淳厚的民风、纯真的爱情、美 好的人性,试图用“道德重造”去医治旧中国的沉疴疾病,在“向后看”的方式下隐 藏着“向着未来”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小说《边城》,《长河》中人物性格变化和社会历史环境变化的分析,寻找沈从文笔下理想人生形式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原因,从而使沈从文的文化批判的意义和成因得以凸现。  相似文献   

8.
刘沛怡 《文教资料》2014,(36):72-74
沈从文是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他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理想人生形式,而残酷的现实一方面让他更加梦想理想人生形式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失望。作家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揉进了《边城》的人生形式中,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陈桂霞 《英语广场》2020,(26):32-35
《边城》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有很强的影响力。本文从生态叙事视角分析《边城》中作者对自然山水、人物以及故事的浓淡着墨及其所表达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11.
《边城》美学意境情景交融,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作品不仅构建了一个由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相融合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而且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以及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至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也是其对人生探索较为成熟、对湘西世界描绘得最为酣畅淋漓的一部经典之作。本文立足于沈从文对书中人物在时代大风暴下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关注上,从他们怎样对待生活、对待生命、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边城》并不是对湘西社会的客观写实,而是一声充满悒郁情调的凄惋的呐喊,更是一幅由忧国之心咯出的血丝编织而成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4.
《边城》有着非常浓厚的田园牧歌情调,但同时又对现实给予了或隐或显的关注。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即折射出《边城》并非是一方远离尘俗的净土,在田园梦幻的背后同样浸润着血与泪。《边城》亦真亦幻如同画卷般优美的自然景象也难以彻底隔离开生离死别的人生惨痛,在牧歌情调的掩映下也在上演着爱情的离歌。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人性美的风情画,有人情、恋情、亲情之美。展现了理想化的边城风貌,从中灌注了作者关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述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表现了悲剧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相似文献   

16.
豫西地区流传的民歌 ,主要有工农生产的劳动歌曲、节日喜庆的灯歌、悠闲小调和一些商贩叫卖曲等。最常见的调式是徵调 ,其次为宫调、羽调、商调 ,大都由单一部式构成 ,或变型构成。其曲式结构 ,重复旋律引入某些新材料使乐思扩展 ,并置向着不同方向展开。其旋法特点是节奏基本相同 ,而各乐句的旋律音调、落音不同。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作为中国韵文文体的唯美演进期,诗体风貌在艺术质素的迅猛增长中逐步实现唯美化演进过程:由情真辞质的古诗十九首体貌,经气盛辞丽的建安诗体貌,最后形成绮靡典丽的六朝诗体貌。汉魏六朝诗体的唯美化进程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它为唐代文情并茂的诗体形成,准备了足够的艺术条件。  相似文献   

18.
“气”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文艺美学范畴首次出现于《乐记》。“气”被用来解释乐的生成、乐的政治工具性、乐的功能性,其美学内涵的形成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巫术活动及“乐”的理念等各个方面。《乐记》中乐“气”范畴的理论成型对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新田县“南乡土话”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长辈”、“同辈”、“晚辈”和“其它”四类。这里收列了新田县“南乡土话”(属于“湘南土话”)的亲属称谓词语共134条。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田“南乡土话”在用字、构词、句法和化意蕴上的一些鲜明特点,同时还能看到西南官话与“土话”相互影响的痕迹。这些特点和痕迹对于我们认识“湘南土话”的特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泛河套文化圈南缘地区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成熟的地区,民情风俗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农耕地区的社会风俗,既有河东地区的民风强悍,也有关西地区的英勇善战,还有燕赵地区的争强好胜。泛河套文化圈南缘地区的风俗表明草原文化对黄河流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