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家山水”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李可染先生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李可染的山水画生机勃勃,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技法,还吸收了西方的绘画艺术,李可染先生为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亮、重、满、黑的新画风,所以说,无论是从吸收外来绘画的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李可染先生的中国山水画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谈艺录     
正我学习书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1977年恢复高考后,书法专业开始进入美院,浙江美院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学生有朱关田、陈振濂、王冬龄等人。但不巧的是,那个时候我已经考取了中央美院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之前,我与李可染先生从未谋面。当时我考的是山水画兼书法篆刻专业,虽然李可染先生并不是专门教授书法篆刻,但他要求我们五个学生都要多练习  相似文献   

3.
可爱可敬的邹佩珠师母,于5月4日永远地走了。她带走了对艺术的热爱,带走了对李可染先生的热爱,带走了对李可染艺术的热爱,同时也带走了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相似文献   

4.
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也象徐悲鸿、林风眠等艺术大师一样,走的是“中——西——中”的艺术道路。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正如他所说:“我不依赖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苦学派。”李可染,1907年3月出生在江苏徐州,家境清贫。七岁时父母竭尽全力才使他进了私塾,十岁进入小学。这段时间他对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位叫钱食芝的先生曾为他题诗:“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他十六岁小学毕业后,即进上海美专善师科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都知道,李可染先生除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牧牛图。雄伟的山水是他对精神的不断升华,牧童与牛则是他对灵魂的不断净化。李可染是个性情中人,诙谐幽默,葆有童心,牧童和牛自然就成了他很好的抒发对象和载体。1940年,因战争原因李可染寄住在重庆金刚坡下的赖家桥,当时他住的农民家里有一  相似文献   

6.
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完成改扩建工程之后.3月中旬首次推卅了“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展——潘天寿、李可染、黄胄艺术展”。潘天寿、李可染、黄胄先生,都是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杰出创造和重要影响的画家,都在各自领域有着传承和创新性的贡献,其为人为艺的璀璨人生,有着许多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爱描绘的对象。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结束,他都在不断地画牛。 为什么他这么喜欢画牛呢? 第一、这是生活中所见的最平凡也最有牧歌情调的景象。他1940年住在重庆金刚坡时,寄住的农民家里有个小男孩,还有条水牛。小男孩天天早上赶牛出去,黄昏的时候把牛再赶回家来。李可染就以此为素材,开始画牧童与牛。  相似文献   

8.
名家书画     
《中国教师》2009,(11):F0002-F0002
<正>赵志田,1940年出生,原籍河北省晋洲市。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从师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李可染、刘凌沧等先生。  相似文献   

9.
由于隔代,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傅抱石、李可染等高龄大师且不论,平生最景仰两位稍年轻的大师,一位是黄胄先生,另一位则为汤文选先生。黄胄先生直接以写生入国画,其作品对传统国画的笔墨、形韵、精气全面冲击,迄今影响至巨。而汤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李可染世纪展》在台北、高雄展出时,通往展馆马路两旁电线杆上,成对地悬挂着以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为主题制作的长幅展旗。据说,两市各制作了1000对——猎猎红旗把展出气氛烘托得分外热烈。  相似文献   

11.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性情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我供职《中国体育报》时,为题写纪念创刊30周年画册的事,拜访过一次李可染先生。  相似文献   

12.
《教师博览》2021年9月上旬刊,转发了2021年6月2日《中华读书报》上一篇赞扬朱自清先生自省精神的文章,标题是“谦谦君子卑自以牧”这里的“卑自以牧”错了,应作“卑以自牧”。  相似文献   

13.
谈谈篆刻     
王镛 《老年教育》2022,(3):54-55
<正>常常有人问我:李可染先生又不搞篆刻,你能学什么?韩愈《师说》中写得明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属技术层面的只在“授业”之中,所以他在论述中举例说的“授业”只是“童子之师”的职能,而且强调授业是“小”,传道与解惑才是“大”。李可染授课,从不讲技能技巧,即使一定言“技”,也要提升到“道”的高度去阐释,这个道,即是自然与艺术的根本规律,而且要立足于美学的层面。刚毕业时,几次为李老师治印,曾对我深入论述篆刻创作的审美取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22日,李可染的水墨巨制《长征》拍到1.075亿元。但李可染90岁的妻子邹佩珠却淡淡地说:那画早不归李家所有。自丈夫去世后,她看着相框中李可染的笑容已过了21年——那是她  相似文献   

15.
正周思聪是我国20世纪美术史上杰出的女画家,她的一生留下了不少极具影响力的佳作。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曾受教于蒋兆和、潘兹、叶浅予、李可染等画坛大家。从进入中央美院学习到进入北京画院工作,周思聪一直深受这几位前辈的关注和指导。蒋兆和先生是周思聪最直接的艺术导师。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周思聪就看到了蒋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图》,并为其中描绘的血泪苍生和画家的人道主义情怀感动不已。在中央美院读三年级时,她  相似文献   

16.
袁玉兰 《老年教育》2006,(10):42-42
写下这个题目,忽然想起名画家、学黄永玉先生曾写过的一篇章《比我老的老头》,他写的是李可染等一些名家。而我这篇《比我老的老人》,写的则是潍坊老年大学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年学子们。  相似文献   

17.
李可染的山水画在20世纪山水画坛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强的时代感而独树一帜,其风格被誉为"李家山水"。李可染山水画之所以有强烈的时代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李可染在不失中国画精髓的前提下,强化了光的因素,尤其是逆光的运用,丰富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可染作品在1945年前后经历了一次巨大改变,这一改变表现在作品内容上,就是1932年以前以人物和西洋画为主.抗战时期作了大量宣传画.也一度画牛多年.1945年后又将山水画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方向.抗战前后中国社会背景的大变动、家庭的大变故以及交往人士的影响造成了李可染新的艺术思想形成,这一思想形成是李可染艺术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1946年,两份聘书同时送到李可染的手中:一份是母校杭州国立艺专发来,另一份是徐悲鸿请他去北平国立艺专的。虽然李可染对母校感情深厚,回母校工作可以了却他的心愿,而后者却更有吸引力,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北上。此时李可染40岁。  相似文献   

20.
近读杂书,读到有关大师们自谦的逸事,颇受教益。例如,《中国书画》里有一篇章介绍,名山水画家李可染70岁时刻了一方印:《七十始知已无知》。无独有偶,新金陵画派创始人亚明先生70岁之后也说了此话。而且先生直到弥留之际,还自谦说:“中国画未能画出点名堂,是最大的遗憾。”此并非一般的谦辞,而实为大师们毕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