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胡风的艺思想,人们往往从其主要特点——现实主义来分析,没有从“现代性”的角度深入把握其质的规定性。本探讨了胡风现代性的历史意识对他提出“民族形式问题”、“精神奴役的创伤”等理论的影响,以及胡风艺思想对现代主体——人的自觉建构。这种现代性使胡风艺思想较早地实现了其艺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胡风的文艺思想通过其在现实的实践斗争中形成了启蒙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胡风继承了鲁迅的文学"为人生"的"五四"启蒙精神,将启蒙思想纳入到他的"主观战斗精神"、"大众化"等理论体系中,并通过文学的"实感"使启蒙思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实现。总体说来,通过文学实现五四启蒙精神,并建构起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是胡风传承鲁迅精神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历史反思与考察,较为详备地探讨了胡风历史悲剧的政治、思想、个人的原因。从而确信,文学探索的路应是多样的,它与生活之路一样丰富,文学应该有正常的的氛围与环境。  相似文献   

4.
胡风的艺思想是从艺术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维度中展开的。与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实践相生共融,两整体呈现出审美现代性的特征。在创作方法上,是在主体性的基点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兼容;在叙事风格上。是一种诗性美感的彰显;在化精神上,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张扬;在话语机制上,是对生存主体的现代性启蒙。  相似文献   

5.
启蒙主义是胡风文艺思想的基石,是其全部文艺理论构架的基础。胡风对启蒙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发蒙”,包括通过识字运动、狭义的宣传剧本、墙头诗、街头剧等进行的普及、初步的启蒙教育;二是在初步启蒙教育的基础上用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去照亮、启发大众,帮助他们摆脱几千年封建统治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相似文献   

6.
7.
胡风文艺思想渊源于"五四革命文艺传统”和"国际革命文艺传统”.胡风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理解与继承是从深刻认识鲁迅的价值和意义开始的;影响胡风的"国际革命文艺传统”,则是指从世界级现实主义大师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哲学文化基础,蕴含极为丰富,除马克思主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五四”启蒙学说中的生命哲学和个性主义.这使他的文艺思想与世界哲学文化思潮相打通而获得了一定的世界意义,并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流派在东方的一个重要分支.胡风文艺思想的突出特点是艺术属性本位论和毫不妥协的审美立场;坚定的主体性观念及对于人性的辩证理解;对创作过程的独特理解与强烈的生命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8.
胡风文艺思想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一直未能得到系统分析。胡风理论中的主要观点虽然包括思想认识和情绪体验两个方面,但他本人对后者的重视超过了前者,以致胡风理论表现出浪漫主义理论的某些特征。胡风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特征起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西欧浪漫主义和“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二是对厨川白村与苏联作协“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胡风浪漫主义文学观作为一种功利主义文学观与左翼“同又不同”,根本区别在于,胡风认为浪漫主义者应负载启蒙和政治双重功能,而左翼人士则力图把浪漫主义纳入纯粹的政治轨道。这“同又不同”,又集中体现于如何看待自由主义或右翼浪漫主义、左翼浪漫主义以及抗战浪漫主义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论证和分析了作为胡风文艺思想灵魂和核心的“主观战斗精神”。认为胡风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建立了以有主体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的思想体系,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律做出了独特的思想探索和理论解答,深刻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审美反映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艾青和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都和“七月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文章分析了他们两人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以及他们理论上的异同;指出艾青的诗论受到了胡风理论强有力的影响,并在具体的诗歌领域发展、丰富和校正了胡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对现代性的思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但是,“现代性”概念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现代性”言说语境的复杂性,使它成为一个争论不休、歧义丛生的焦点。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清理,以明确我们自己的言说立场、基础和背景,保留差异,增进讨论。  相似文献   

12.
胡瑗是我国宋代的教育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提出了教化之本在学校、明体达用、分斋教学等教育主张,并对教学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发展。胡瑗的教育理念既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又尊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制度是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场域,它是文学现代文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本朝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将"文学制度"作为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出发点,阐明了文学制度的现代性意义,描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影响和局限等,给予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既是他源性的,又是自我的选择。现代性概念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可以重构文学史的词源学的方法。其次在反思现代性的视野中,我们不但可以发现文学史的意识形态性,发现文学的文本细读法的改造性利用,同时这一理论视野可以有效地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翼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性选择和矛盾的具体反映,而它的发生和发展,又与思潮传播者的“社会身份”、“地域文化”和革命进程的历史地图有要其密切的联系。论文试图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探讨曾经被过去文学史研究中忽视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打开学术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文学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自身艰难的变革和发展。周作人作为该时期思想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意识。周作人文学观的独特性对理解和研究该时期文学思想的嬗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新文学创作的模范。他采用直译手法用白话或白话式文言进行翻译,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通过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早期的文学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20.
王瑜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2):69-72
现代不仅是时间上的所指,更牵涉到人们的认识方式和价值追求。现代性在社会发展领域表现为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在审美艺术领域却有着相反的呈现———对理性的消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较之西方有着相异的取向。现代性文学史观受到了思想领域评判的影响,只有回归人文与文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才有可能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