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要有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也不可或缺。本文从研究“相对剥夺感”理论入手,阐释了“相对剥夺感”的涵义和内在结构层次,并相应地分析了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这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提出要从选择合适的参照群体、树立正确的公平理念、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个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
<正>“氛围感”已然是当今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之一。热词之“热”,反映了一个时期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氛围感”,使用者们达成了基本概念上的共识:“氛围感”是指外在环境的气氛和情调造成的一种特殊心理感受。关注“氛围感”本质上是对自我感受和体验的重视,这自然是一件好事,设若我们能经常从外界探寻到让自己愉悦舒适的氛围,那么生活、学习中也会拥有一份好心情。  相似文献   

3.
每个踏上加拿大国土的新移民已经共同感受到加拿大社会对于外来客人的微笑与祝福。无数新来者在加拿大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帮助下,经受了不可避免的“水土不服”与文化冲突的考验,“落差”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不仅有国内外状况的落差,也有心理的落差。面对落差,很多人努力地从权衡得失中学会重新面对现实,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在加拿大多伦多一项有关中国大陆技术移民的研究中指出,就业和语言障碍成为“老”大陆技术移民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4.
“读了大学也挣不来钱,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今天的农村不仅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有富家子弟信奉“读好书不如守好业”。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某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村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却是我那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弟弟,自己的心理落差比欠下的学费更为沉重。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的中产阶层的崛起是始于1978年倡导的改革开放。中国中产阶层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一群,但他们也存在自我认同的非理性、地位焦虑、心理负荷超载和相对剥夺感等负面的心理,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亚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人民总体生活处于“获而有感”的良性循环状态,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面临一定困难,党领导人民不断增强获得感的奋斗之路依然艰巨。人民心理预设获得与实际获得之间存在着落差,这种落差极易导致人民对实际享有的改革成果感知力不足,进而淡化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获得感、幸福感。这一获得感知能力“钝化”现象已经影响到新时代人民获得感的进一步增强。只有通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纠正人民思想偏差;尊重主体需求层次客观规律,努力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需要;缓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重视人民关心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才能不断排除干扰人民获得感知力的消极因素,促使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落地有声。  相似文献   

7.
在“非直接利益冲突”高发之际,广东省却肩负“三旧”改造的关键任务。在追求效率中,“三旧”改造出现规划轻人本、土地私权受损、收益分配失衡、优惠政策倾斜等偏差,诱发了民众的社会挫败感、不信任感、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等消极心理。坚持服务、公平、民主、诚信的政策价值导向优化则是化解消极心理,预防冲突冲突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民众相对剥夺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快速的变迁,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和问题,它们不仅存在于制度层面,也存在于群体心理层面,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就是其中一例.分析相对剥夺感的含义以及造成民众相对剥夺感的原因,旨在探讨减弱与消除民众相对剥夺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动因1.时代的要求21世纪将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落差”,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也必然要求作为主体的人进一步发展、提高,而事实上这种“落差”正愈...  相似文献   

10.
时至炎夏,人体出汗较多,口干舌燥之感自然而生,随之胸隔胀满、口渴便秘等。有经验的人会说,上火了,多吃些水果会降火。什么是“火”呢?按中医的说法“火”乃六淫之一,是一种病因。中医学认为:“火者,化也,不易测也。其害甚大,其变甚速。”中医将对人体的火又分为心火、肝火、胃火、肺火、肾火等等,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水果,人们会说多吃些瓜果就能政火。其实一个“火”字是千变万化的,哪能用一个吃瓜果就能包治“百火”呢?正如西医能够具体分析人体的某一部分发炎一样,中医也能够区分心、肝、肺、胃、脾、大肠、小肠、肾、…  相似文献   

11.
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情感基调,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焦虑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其在现代社会的弥漫与两种核心因素相关:一是不断生产的欲望,二是现代社会不确定性下个体的无力感。焦虑源于欲望与不确定性、无力感之间的落差。现代社会平等观念的流行和生存比较范围的扩大等因素推升了人们的欲望,而不确定性、个体化、共同体的衰落则造成了人们的无力感和失控感。焦虑的蔓延会造成两种后果:为了增强“掌控感”,人们会急于在社会中占据优势位置;为了抵御被不停拉升的期待,人们主动降低欲望、消极退行。  相似文献   

12.
“最近心情怎么样?”这句人们见面的常用问候语已代替了“吃了吗?”这充分反映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尤其是关注心理健康。人们在感觉自己心情不畅、心理质量下降时。总会有意识地采取一些合理的方式减压、调整心理,保持自己的“心空”晴朗。  相似文献   

13.
大凡酒楼的菜,都冠以美名,如“满堂红”、“孔雀开屏”、“贵妃醉酒”等,这些动听的菜名,能满足食客的心理需求,也能诱发用餐人的食欲。由此我想到,我们也可利用这一着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愿意吃、吃得香、吃得开心。于是我效用此法,每天用餐时给菜取名。具体的做法是在孩子吃饭前,老师绘声绘色地讲一讲菜,问幼儿菜是什么颜色,闻闻菜的香味,然后给菜起个名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而“羊大为美”又是因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但这个观点有几个可疑之点:一是许慎并未过甲骨文,二是日常常识告诉我们“羊大”未必好吃,三是“美”、“善”、“义”字等都与“羊”有关,善、义、美同意,从这些疑点出发,本文认为“羊大为美”的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羊“大”就美,进而认为“羊大为美”乃是因为羊在古代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大换得的东西越多,换得的东西越多,人们心理也就越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自然也就认为羊越大越美。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新旧因素相互交替,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出现结构失调、社会失序等不和谐现象,即使社会转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过程,这种现象也不会消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对于受益较多的一方来说,受益较少的一方虽然自身利益的绝对值也在增加,但其增加值少于另一方时就会产生一种“相对被剥夺感”。这种“相对被剥夺感”往往比“绝对被剥夺感”更加普遍存在,也更加严重影响转型社会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倦怠”一词是美国神经科医生弗登伯格于1974年创造的,用于描述在情感上与当事人和患者具有帮助及相互关系的人群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持续疲劳和压力的积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而产生的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表现为工作不开心、感到生活没意思、认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充满压力感、疲惫感、挫败感……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杨海力老师所描述的心理状况,是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反映。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正常的,就如同人们常常会患“感冒”一样,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时间即是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街边快餐店比比皆是。而另一种快餐——“文化快餐”也应运而生。如果说吃“满汉全席”是一种享受,那么吃“快餐”就只能算是为了“充饥”不得已的选择,至于“味道”如何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8.
“暑假打工”无疑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一方面莘莘学子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强实践经验,为即将踏上职场之路作铺垫;可另一方面打工也面临着可能受欺骗的风险、不适应的压力和心理的落差。  相似文献   

19.
王雪艳 《江西教育》2022,(20):74-75
“量感”类似于“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是一种直觉、感悟,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在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物质属性进行感受、体验;对单位量、标准量进行感受、体验;对累积量、叠加量进行感受、体验等,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20.
给菜取名     
大凡酒楼、饭店的菜,都会冠以美名,如:“八仙过海”、”孔雀开屏”、“海底捞月”等,这些动听的菜名,不但能满足客人的心理需求,而且也能诱发客人的食欲。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一招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愿意吃、吃得香、吃得开心。如:每天在孩子吃饭前,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讲一讲菜,问幼儿菜是什么颜色,闻闻菜的香味,然后给菜起个名字,可以给肉圆起名为。“小彩球”,给豆腐起名为“小白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