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人与酒     
法国人很喜欢喝酒,他们对酒有着特殊的爱好.法国是产酒大国,其葡萄酒产量居世界之首,法国白兰地和香槟酒是闻名于世的美酒.法国也是酒的消费大国,据统计,就葡萄酒一项,平均每个法国人一年消耗量就超过七十五公升.在法国,许多家庭都有酒窖,里面珍存着各种好酒.在生活比较讲究的家庭里,有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和度数高低的众多的瓶装酒作为陈设品,有的数以百计,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在大小饭店和餐馆里,餐桌上摆放的菜单只有二三页,但酒谱却是洋洋大观,厚厚的一本.法国人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喝酒的方式也别出心裁:饭前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喝酒为什么要碰杯吗?一种说法是喝酒碰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喝酒的时候,人们很多器官都可以参与这一乐事。如鼻子可以闻到酒香,眼睛可以看到酒色,舌头可以尝到酒味,唯有耳朵被排斥在外。于是古希腊人就想出了一个有趣的主意,即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让耳听到叮叮当当清脆的响声,这就公而平之了。另一种说法,喝酒碰杯来自古罗马。那时候的罗马人在发生矛盾要进行决斗时,都要喝上一杯酒。这一杯酒含意深刻,即是壮胆气,又是逞“英雄”,还是告别酒等等。但两人喝酒时生怕对方在酒里掺上有毒的东西,因而在喝酒前,…  相似文献   

3.
巴黎的夜生活都有什么内容和形式?相信每一个巴黎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回答。去餐厅吃饭,去酒吧喝酒聊天。听音乐或跳舞,参加私人聚会,听音乐会或看歌剧、话剧,看晚场电影。健身、打球,还有就是去近年刚兴起的卡拉OK一展歌喉……都是巴黎人夜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可以说,所有不同要求、不同条件的人,都可在巴黎找到适合自己的夜生活。选择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个浪漫之都、艺术之都夜生活的丰富和高质量。每周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导玩”期刊,是初来巴黎必不可少的指南。  相似文献   

4.
草药香     
正地黄《礼记》云:"羊芐豕薇,则自古已食之矣。"其中的"芐",就是指地黄。而在吾乡,地黄,则谓之"喝酒壶子"。壶子,是指喝酒用的酒杯。地黄像酒杯吗?当然不像。像的,是地黄的花儿。古人认为:地黄,叶中窜茎,茎稍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筒状花蕾,灿  相似文献   

5.
正葡萄美酒自家酿宾川是大理著名的水果之乡,葡萄产量是水果产量中比较高的一种。自酿葡萄美酒算是宾川饮品中的一绝,到宾川游玩的朋友一定不可错过。十几年前,余表弟请我吃饭。在他岳母家。余表弟约我喝酒。我说,我不会喝酒,余表弟说,不会喝酒不要紧,这个酒,不会喝酒的人也可以喝,酒精度不高,你尝尝嘛!他说,这是他岳母自家酿的葡萄酒。余表弟不由分说,给我满上了一大杯。深红色的酒浆,颜色和质地有  相似文献   

6.
如此人才     
老张和老王是大学同学,关系甚好。毕业后俩人分别到了两家不同的单位,俩人境遇基本相同,工作平常,无甚起色。一日喝酒,老张老王咳声叹气,同病相怜。俩人说,如此下去,怎么是好?得想点法子。二人灵机一动,主意有了。  相似文献   

7.
余冰 《寻根》2014,(6):110-114
《小说家》的创刊,据周而复回忆,那是在1936年的上海:不少作家住在吕班路、环龙路和花园坊一带,有时在陈白尘家里喝酒,漫谈,经常见面的有欧阳山、张天翼、蒋牧良、奚如、绀弩,我虽然不会喝酒,但也参加凑凑热闹。记不清楚是欧阳山还是绀弩谈起,当时出版的文艺刊物都是综合性的,缺少以刊载小说作品和小说研究的刊物,在座的大多数是小说家,一致赞成出这样的刊物,取名《小说家》,推举欧阳山主编。  相似文献   

8.
龚鹏程 《中国文化》2007,(1):157-167
一、何處大觀園?我這兩年在北京,住在積水潭西,地名唤作“小西天”的地方。由積水潭往城裏走,不遠處就是總稱爲什刹海的西海、後海、前海。這三海,連接了北海、中海、南海,是貫通北京城的水脉。什刹海周邊,因尚留存不少胡同四合院,所以眼下是北京著名的酒吧區,吸引無數老外及港臺同胞來此乘三輪車、逛胡同、喝酒、獵奇。但其中之王公府宅多半已成了機關、軍隊或工廠之駐地,只有一處尚有園林花木可觀,那就是恭王府。  相似文献   

9.
酒的滋味     
酒的滋味川军到了国外,忽然又喜欢上中国喝酒的方式。想起在中国饭桌上,每个人要饮一杯酒,还须准备许多说词,几乎每饮一口,都要向主人或客人说些吉利的话。满席的人都沉浸在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里,踩着“步步高”的节奏饮到微醺。主人多是善于喝酒的,一口将残酒饮尽...  相似文献   

10.
英国人与酒     
蓬生 《世界文化》2008,(4):40-41
英国人爱喝酒。如果说英国有相当数量的人嗜酒如命,我认为这一点也不夸张。据英国西英格兰大学马丁·普兰特教授研究认为:英国人被描绘成醉鬼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自从罗马人当年入侵英国,历史学家就不断评论说,英国人比欧洲大陆的人更容易酗酒和酒后滋事。有史学家说:英格兰之所以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战中一败涂地,是因为战前之夜,征服者威廉和他的诺曼底将士祈祷斋戒,枕戈待旦,而英军士兵喝得烂醉如泥。  相似文献   

11.
牛桂丹之夜     
应该说,除了凑热闹轻微的兴奋,我更多的是怀着感激的心情矜持地坐在一隅嚼苦荞粑粑蘸蜂蜜。牛桂丹村干部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架式隆重推出了村里人自制的苦荞粑粑、苞谷烧、天  相似文献   

12.
形象问题 今早我醒得有点迟,倒不是因为这是个双休日,主要是昨晚喝高了.嗅觉告诉我,这臭皮囊到现在还散发着浓烈的酒精味,好像昨晚不是喝酒,而是把自己整个投进了酒缸里,每一个细胞都海绵似地吸足了酒汁.玉珍早起床了,或者她夜里就没跟我在一起,每次我喝高了,她就会忍无可忍地迫不急待地逃到别的房子去.  相似文献   

13.
不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哲学中,仁都是一个重要范畴.然而,古代与近代哲学家所讲的仁却迥然不同.本文从统辖范围、思想内涵和立论根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仁在不同时期的时代风韵,领略中国哲学的递嬗脉络和一以贯之的人本精神.文中指出,古代之仁基本上宥于伦理学、人性论或政治学领域,近代之仁保留了在上述领域的统辖权,同时成为一个地道的哲学范畴;古代之仁是一种强调亲疏之分、尊卑之别、长幼之序的等差之爱,打上了深深的宗法等级的烙印,近代之仁则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哲学浓缩,流露出资产阶级的向往和渴望;古代之仁的立论根基是天命论,上天是仁的合理性的最终依托,这使古代之仁显现出客观唯心论的理论形态,近代之仁的立论根基是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仁成为心力的一种表现,显现出主观唯心论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生活在二三十年代,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变得麻木不仁.其穿长衫而又唯一站着喝酒的特殊身份,不仅让短衣帮穷苦人看不起,连小孩子也看不起,更受长衫主雇的欺凌.因为窃书几次就被丁举人吊着打,最后打折了腿.这样本来就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更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史小溪,我是未见其文先闻其声的。他到大理来,我们一起在洱海边的一家酒店喝酒,酒到浓处,面色微酡的他,突然间兴之所致唱起了陕北民歌信天游。他的嗓音是最正宗的陕北嗓音,刚烈、激昂、雄浑,粗犷中  相似文献   

16.
仲彦 《大理文化》2014,(5):56-56
崇圣寺 那个喝酒的人去了崇圣寺三塔的塔心 梵音响起。风,摇摆着橘红的僧袍  相似文献   

17.
"敬道"礼仪     
现在我们每年要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祭祀黄帝陵的礼仪活动.这种礼仪与祭祀神灵的宗教礼仪不同,它表达的是后人对于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表达人们对于认识把握了"道"的有道之士的景仰之情.其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崇拜神灵的仪式,而只是人们崇敬"道"的表现,它应该属于我国古代以来形成的"敬道"礼仪.  相似文献   

18.
“天晓得,我现在是不应该在人世的。”伦纳德·伯恩斯坦在几年前说,“我抽烟。我喝酒。我彻夜不眠。人们说我如果不戒烟,只能活到35岁,可我逃过了这道鬼门关。”  相似文献   

19.
鲍鹏山 《寻根》2001,(5):25-30
“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从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的建安时期外,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为保命而不断退却的路。他们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正义,放弃了良心,最后甚至放弃了是非判断力,放弃了现实感受力(如果还有感受力就往死里喝酒),他们仅想退守活命的一隅,就是这样,也很难逃脱被屠杀的命运。而官场的肮脏险恶倒着实教育了他们:“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他们恍然大悟,终于“鸟倦飞。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势利之风,历久不衰,遍及各地,在不同阶层中都存在,较之同时期其它小说为猛烈.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平际遇有关.吴敬梓虽对之深恶痛绝,但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