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民主教育”和“赏识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无批评教育”。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畏手畏脚,不敢惩戒学生。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有这样一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这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很多教师认为,惩罚不是体罚,学生做错了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班主任有权采取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学生,但对何谓适度并未作出清晰界定。因此,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容易将惩戒越界为体罚,同时,因为缺乏评价标准,涉及惩罚学生的事件往往成为舆论热点。2014年底,湖南省娄底卫校某班主任因惩罚学生而引发的"嗑瓜子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再次证明了规制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应在坚持反对体罚的前提下,厘定"教育惩戒"与"变相体罚"两个概念的关系,并对教育惩戒权行使作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3.
王爱花 《学周刊C版》2014,(1):190-191
正所谓"惩戒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惩罚、警戒等手段教育犯错误的学生,使之达到纠正改错的目的,其前提是不伤害学生的心灵和身体。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这充分说明教学中教师适当使用惩戒手段是应该的。一、"赏识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百人百性",一个班级里很多学生,教学中是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适合所有人的胃  相似文献   

4.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的:"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然而在我国现实教育过程中人们对教育惩戒讳莫如深,教育惩戒的缺失,这不仅对学校的教学、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乃至对守法好公民的培养以及社会安定也产生着巨大的威胁.在教育惩戒过程中,学校、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确保教育惩戒在学生教育、学校管理中发挥正常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将受到处分。但是,教育原理告诉我们:"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无数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惩戒权究竟有哪些,又该如何实施?批评式惩戒权:2009年8月,教育部曾下发了《中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因此,对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其典型观点就是认为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赏识教育"风靡之时,批评教育渐渐成为被教师遗忘的方法,有的学校甚至禁止教师使用任何批评类的语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如果总是用"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乐观的思想,失去帮助其客观认识自我价值和克服脆弱心理的机会.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指出: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那么,班主任开展批评教育有什么必要性和策略呢?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激励性评价强调了激励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同样,激励性评价并不回避批评.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宽严共济,要着眼于批评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同时注意避免打击学生信心,挫伤自...  相似文献   

8.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则》首次定义了教育惩戒的概念,明确了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当今社会,赏识教育、鼓励教育成为主流,其意图是呼唤和要求主体教育的回归.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时常被作为一种教条推进.人们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正面教育"之上,除指责惩戒以外,还会把惩罚与人格对立,且常常冠以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缺失,使得教师们陷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境地.教育必须是润物无声、和风细雨地进行吗?惩戒是否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呢?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把握教育惩罚的界限、掌握教育惩罚的尺度,已是教育界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200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第16条中的"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力)"一句曾一度引发热议。教育部的无奈不过是全国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的无奈的反映。本来,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最基本手段,但近些年来一股股奇怪的思潮却让很多人把最基本的东西忽略甚至忘掉了。教育不仅需要激励,同时还需要抑制。表扬和奖励是具有正面激励学生正确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批评和惩罚则是具有正面抑制学生问题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如果认为批评和惩罚运用不当可能带来"副作用",那么表扬和奖励运用不当同样可能带来"副作用"。严格讲,批评和惩罚,谈不上是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八条第六点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这就必然涉及班主任制定班规来实施教育惩戒的问题.在制定班规时,应注意制定班规的必要性,以及班规中的多种困境,制定班规时应遵循教育性原则、多层级原则、公开性原则,只有这样,班主任教师才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正确实施教育惩戒,更好地维护学校和师生的权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惩戒既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手段,也是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管理措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曾说:"凡是必须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应该矫揉造作地说:‘我是圣人,不使用惩罚’。"那么在我国学校是否依法享有惩戒权呢?如果是,又该如何区分合理的惩戒与违法侵权呢?【案例】马某系某小学六年级某班学生,温某系该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某日上午,温某在给该班学生上语文课讲评试卷后让  相似文献   

12.
赵新建 《考试周刊》2009,(37):234-234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坚持在使用适当方法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且不完全排除适当的“惩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北京某职业学校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辱师事件。这起辱师事件引起了笔者对教育惩戒这一话题的思考。近年来,老师体罚学生的极端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不断有学校和教师因为"惩罚"学生而被学生及其家长告上法庭,媒体也不时报导一些"恶师"事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至于学校谈"惩"色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束手束脚,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我国《教师法》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网瘾,确是让教师头痛的问题。案例中描述的情形也是许多班主任会面临的困惑。相信所有有责任感的班主任都会有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焦急心情与爱莫能助的无奈。是的,教育少不了惩罚,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适当的惩罚,不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惩戒     
"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才能,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马卡连科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师生平等"、"以人为本"等观念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师生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与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传统师生关系相比,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但是,现在一些舆论大力宣传的"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学生永远是对的","反对任何形式的批评和惩罚"就有失偏颇了.这些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唯心的,可能会让教育走入误区.正如有文章说的,"在教育问题上,太过理想主义并非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和直接负责人员,有权对教育活动的整体过程行驶控制权,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就要对失范行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采取适当的惩戒可以使行为失范的学生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知错改错,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改进其自身的行为习惯。使教师的惩罚权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行驶。  相似文献   

19.
连续几起"弑师案",引来社会各界对惩戒教育的高度关注。先有民众的呼声:教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再有人说"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接着有舆论声称,教育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相似文献   

20.
“惩罚”教育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心的压制、打击,往往是在教师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情况下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伤害。而教育的“惩罚”则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有计划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惩罚”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