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巍巍太行山,悠悠乡土情,绵延千年的厚重历史让河北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积淀下了浓重的文化底蕴。燕赵儿女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唱响了一首首——  相似文献   

2.
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燕赵文化区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燕赵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燕赵是古燕国和赵国的合称。常说的燕赵之地,主要指河北全部和山西东部地区。从地貌看,地形多样,而以高原、平原为主。因此,燕赵之地便成为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这两种文化相互撞击、交融为燕赵地区文化性格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从社会关系看,游牧人和农耕人的对峙和  相似文献   

3.
李想  杨齐 《求学》2004,(6):27-28
河北省内环京津,东临渤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大地”之称。元、明、清三朝,河北为京师的畿辅之地,这使河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物古迹。河北又是全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和温和宜人的  相似文献   

4.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说起河北省的简称“冀”,这里包含着一段史话。在治水英雄大禹的时代,洪水泛滥,大禹治理洪水以后,曾以山川大势,划全国为“九州”(这里的“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九州“中头一个就是冀州。河北这块土地是古冀州的组成部分,以后不少朝代都在这里设过冀州,所以河北就简称为“冀“。另外,河北还以“燕赵”代称。由于金、元、明、清4个朝代都先后建都北京,河北作为国国的屏护,倍受重视, 也常常被称为“畿辅之地”或“京畿”。河北还是重要的革命圣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七届二中全会”都发生在河北省。西柏坡证明“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而解放石家庄是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转折点。河北省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华天宝, 许多土特产品和风味小吃享誉中华。京东板栗、赵州雪梨、沧州金丝小枣、宣化龙眼葡萄、深州蜜桃、沧州小枣等不仅营养价值极高,而且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北的高等教育事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就业政策也日益完善。2005年,河北省放开毕业研究生择业区域的限制,高校毕业生和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苏洵《六国论》论六国覆灭,对齐国说是“终继五国迁灭”,对燕赵说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课本注释:“迁灭,灭亡。与下文‘革灭’相同。迁,革,都是改变的意思。”迁,徙;引申倒是有改变的意思。但“迁灭”说的是齐,“革灭”说的是秦;前者是覆亡、国灭,后者是侵吞、灭人国。“迁”和“革”应有所区别,并不相同。齐在六国中,最后灭亡,史书记载,秦将王贲自燕南攻齐,入齐都临淄,“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建)降,秦迁之共(地).”齐是由于迁而灭亡.苏洵谓齐“迁灭”,是有所依据,正见斟酌工夫。秦灭韩魏楚,即以其地置郡,苏洵谓“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即指灭国置郡,变革了建制。(解释古文语句,不征历史事实,不串上下文,殊难得其解,便易有望文生义之嫌。)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7.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作者韩愈为朋友离别而写的一篇赠序。韩愈本身是反对朋友董邵南到河北(也就是燕赵之地)去谋职的,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因而在这篇文章中只能婉转含蓄地体现出来。特别是最后请董生到燕赵之地后寻访人才到长安来做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别处的人才都到长安来了,董生还  相似文献   

8.
燕赵精神是位处燕赵大地的河北人民在其漫长的创造历史过程中所造就的、在河北人民的精神层而中所独具的、有特色内涵与文化素养的风貌与风骨。具体说有如下六个方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最为天下贵”的人本精神、“铁肩担道义”的重道义精神、“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精神、有容乃大的“贵和尚中”精神和注重实用的“经世致用”精神。  相似文献   

9.
韩愈的短篇名作《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其情怀深寄,又态度鲜明;构思曲折,又放收有度;措辞委婉,又气势兴盛。“文仅百十余字,而有无限开合,无限变化,无限含蓄,短章圣手。”(《古文观止》)但其细部之处,比如仅有的两处用典,选例之精当,意蕴之深微,却少见专论;“短章精例”所起的四两拨千斤的写作技巧,难见发掘。文章辟头便总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文尾要求董邵南“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对其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首选对象古今谁不公推千古名侠荆轲?而韩愈为啥却单举了个无名氏狗屠?燕赵名将贤臣多多,如廉颇、赵奢、蔺相如、郭隗,他为何又只举了个乐毅?弄清其中用意,有助于明悟韩愈的识人标准,加深理解行文的主旨匠心,也可习得韩文善取典型、“锦上添花”的写作特色。“屠狗者”何许人也?乃战国时燕国隐于市井的一  相似文献   

10.
<正>《战国策》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亦史亦文的先秦杰作。由于它反映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倾向,故被后代正统儒家卫道士们“鄙而弃之”,并被斥为“害正”之“邪说”,被视为“畔经离道之书”和“足以坏人心术”之作,以至必欲“放而绝之”。而结果却是放而不能绝。何以如此呢?笔者认为,这当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富于文学的魅力则应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先秦时期虽然还说不上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候就没有“纯粹”的文学作品。除《诗经》与《楚辞》中的大部分堪称其例而外,先秦寓言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作品,而《战国策》中的寓言则是其中闪耀着异彩奇辉的佳作。它们有经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无疑是《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八三○年,在法国波旁复辟王朝行将复灭的前夕,斯丹达尔写出了长篇小说《红与黑》。作者指出,这部标有“十九世纪编年史”副题的作品,目的就在于描写“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的“社会风气”。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的法国,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前十五年,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后十五年,则是被打倒的封建  相似文献   

12.
燕赵文化是燕赵地域文化遗产的全部积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化源于黄色农耕文化、绿色游牧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燕赵文化以其富有历史意义的内涵和精神特质,积累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燕赵文化是“河北精神”的文化底色,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对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能够增强燕赵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河北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从50年代起,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它们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其发展速度之快被资产阶级未来学家喻之为“爆炸式”的;而在国民经济的舞台上,它们又似乎扮演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小企业在美国被称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在加拿大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日本则视“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的源泉”。以至于一个时期以来,“小的是美好的”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更为世人所嘱目的是“小企业的伙伴是大政府”,难怪有些西方学者声称这是一个“经济之迷”,认为有加以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苏洵的《六国论》中,作者为了说明燕赵二国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典型代表,先称赞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然后又很遗憾地写道“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叹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对“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解释为“招致”.笔者以为此解颇有不妥,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反驳.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变迁中。“大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特点,同时也就孕育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富有特色的朴茂粗犷的“大洼文化”。置于燕赵文化圈内的大洼文化深受燕赵之风熏染,形成与燕赵文化内核同质同构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鲜明的体现着燕赵风骨。独特的“大洼文化”是“大洼文学”形成的生活源泉,“大洼文化”滋养了作家们的诗性品格。“大洼文学”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继“荷花淀派”文学和“大运河文学”之后,沦州文学板块乃至整个河北文学板块中的重要一支。随着黄骅经济的发展,作家作品的不断成熟,“大洼文学”在逐步走向繁盛。  相似文献   

16.
“《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亦不甚惜。”这句话在人教版中没有加注释,不知道是编者觉得太简单还是说法太多不方便加注释。但不管怎样,这样一句有疑义的话,加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刘允声等人编的《古诗文译注》“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亦不甚惜”译为:(可是)一旦(国家灭亡)不能享有,(就都被秦人)运到阿房官里去了。(泰国人)把宝鼎看作铁铛,把美玉看作顽石,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珠砾,扔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着这些东西(被糟蹋),也不是很珍惜。但笔者认为,这还有待商榷,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在河北,古时候叫"燕赵之地".自古就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但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却写出了那片土地的柔情."文革"中,一批知识青年下放白洋淀,在那里他们写出了叛逆社会热爱自然的现代诗,形成白洋淀文学的另一个传统.本文试图通过"荷花淀派"和"白洋淀诗群"说明地域与文学结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他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公元975年南唐被宋灭,他从有国之君一下子沦为阶下之囚,这使他从身体到心灵、从生活到思想都有巨大变化。他终日以泪洗面,触目生悲,所以后期词转为怀旧伤今,抒发亡国之痛、囚徒之苦,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9.
经历了东周剧变,周天子“王”的所有权标识逐渐被新的名目取代.不过,在睡虎地秦简中仍有一组财产被同时冠以“公”与“王”的专有性质即“公祠”“王室祠”等特殊财产,而与之相关的祭祀类律法的存在则表明了秦律对于先秦祭祀传统、法家“立公灭私”思想的继承,又体现出在秦朝改元称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借助早期祭祀律法来宣明其统治权威的政治目的.在其后的汉初律简中又较难寻见此类记载,这无疑是秦汉律简中较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20.
蒙哥汗灭宋战略计划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斡腹之谋”为蒙古前四汗时期灭宋总体战略,蒙哥汗1256年已决定彻底实施“斡腹之谋”而形成全盘灭宋战略计划。但其战略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几次较大变化,且一再受阻。因蒙哥汗驾崩四川、忽必烈自前线临阵退兵北归争夺汗位,蒙哥汗灭宋战略计划1259年以彻底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