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杨绛所记叙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平凡的生活琐事,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我们仨>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结构上看,作品三个部分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从三个部分的关系看,虚实相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含义丰富、蕴藉多端.  相似文献   

2.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力避一般的传记范式,依然采用她一贯的立足平凡人生、顺应天性自然的写作姿态,用适情任性而又优雅练达的散文笔调,娓娓诉说人生中最平常也最悠长的亲情体验和甘苦滋味,从中却展示出丰富深刻的人生大境界,传递给读者睿智丰厚的思想与情感。这部朴素真挚的作品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3.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家庭的温情和做人的智慧,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风貌。 《我们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作是整个文本的序言,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完全“用梦境  相似文献   

4.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家庭的温情和做人的智慧,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杨绛对《斐多》的翻译和对《我们仨》的创作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仨》的思想内容体现了杨绛对《斐多》思想的认知。杨绛通过翻译及创作,对灵魂不灭、灵魂归宿及灵魂的归途进行了一次智性的探索,并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生》2013,(Z4):23-26
《我们仨》作者,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相似文献   

7.
对于杨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只读过她的《洗澡》。最近,看了她写的《我们仨》,对她连同她与钱钟书的女儿"他们仨"多了些了解。 贤妻杨绛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我们仨》问世四年后,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也曾这样说:"人生是一本大书。"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嵌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中。斯人已去,而他生命的文学又从他夫人杨绛的生命中延续。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  相似文献   

9.
杨绛散文以真切感人制胜,最新作品《我们仨》尤其如此。1997年、1998年,钱媛钱钟书相继因病去世。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饱含深情以及特有的笔调书写《我们仨》,回忆他们坎坷而甜蜜的家庭生活。在失去爱女与伴侣之后,她并未以痛不欲生的姿态回忆,而是用看透红尘大喜大悲之后的宁静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细读该作品会发现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她对于家人的深刻怀念,全书在行文过程中更是哀而不伤。《我们仨》一书中虚实相生、巧设悬念、典型性细节描写、合理背景描写以及写意手法等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杨绛先生的长篇散文《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这三个方面浑融一体、交相辉映地诠释了杨绛一家在梦魇和苦难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张鷟是一位颇有国际影响的唐代文学家。《朝野佥载》是张鷟重要的一部小说作品,它较多地保存了短篇小语的形式,一般被归入笔记类作品。其内容涉及当朝人事、风俗,为研究初唐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宝贵资料,其史料价值一直受到关注,《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现选取其间难解语辞作简要注释,同时提供例证并做必要阐释,以期扫除阅读之障碍。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新闻的交融拓宽了萧乾新闻作品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文学的审美追求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它以强烈的审美意识,追求新闻的真实美、形象美与情感美;以个性化的审美视角,表现人性化的新闻叙事风格;以文学化的表现技巧,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学意识的主动植入,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扩展了新闻的传播张力,提升了萧乾新闻作品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钱锺书的《围城》和《人兽鬼》存在化用旧作的现象,即化用早于《围城》和《人兽鬼》的《写在人生边上》及《人生边上的边上》中某个情节或语句,或直接引用,或稍加点染。揭示此类化用,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钱锺书小说的创作旨趣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钱孟钿,“随园女弟子”之一,其父钱维城,乾隆十年(1745)状元,是当时深受乾隆赏识的文学侍臣之一。其叔父钱维乔,亦称名于时。其母金氏,外祖母杨姗姗,外曾祖母方京都能诗会画。在这深厚的家学影响下,孟钿创作了独具风采的诗歌,受到以袁枚为代表的具有主流话语权的诗人的高度赞誉。而孟钿平生颇多交游,不仅与闺阁姊妹交往甚欢,也与男性诗人进行诗歌唱和,再加之有随夫游宦的经历,为其诗歌创作注入了君子之气,给当时盛行的闺阁诗中吹进一股豪宕潇洒之风,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吴潜家世考     
吴潜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继宛敏灏的《吴潜年谱》(1963年)之后的50年,学界关于吴潜的研究资料逐渐丰富起来,并有学者在1981年发现了《义门吴氏谱》,这为进一步考证吴潜的名字号、籍贯、著作版本和源流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遗民钱澄之的记体散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艺术上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记体散文主要包括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人物论赞以及墓表等,是中蕴含着浓郁的归隐之思;其散文延续晚明小品的写法,语言清新雅洁、精炼传神;在情感真挚、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又寓有些许幻灭的悲凉,形成了钱澄之记体散文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菩萨本缘经》,旧题三国吴支谦译。一些学者把它当作三国语料来使用,这值得商榷。从词语角度对《菩萨本缘经》进行考察发现,这部经书不是支谦所译,它和支谦译经在词语使用上有着明显差异;其翻译年代当晚于三国,可能不早于东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