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与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问”与“答”,是课堂信息交流、感情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家长了解孩子认识能力和发展孩子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家长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根据教育的目的来决定的。美国教育家富兰克尔把这方面的提问归纳为六种: 一是回忆性问题。它的特点有二:①具体;②基本上只有一个答案。比如,“猫有几条腿?”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巩固知识。二是描述性问题。这类问题已经不限于“回忆”,而要孩子按事情发生的顺序,具体地阐述。比如,“熊猫是怎样吃竹叶的?”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思维顺序性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听话,这是一个在家长和教师口头中经常出现的词汇,表明了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一旦我们对孩子不再用听话一词来评判孩子好坏的时候,也许就是这个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但是,试想一下,一个家长或教师惯于用“乖”、“可爱”、“听话”这些标准去审视我们的孩子,如果出现了令我们头疼的出格、捣蛋、甚至于叛逆的时候,我们还能容忍孩子的自由吗?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就表现为对孩子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全方位关注的专制角色,不容许孩子有丝毫的出格与捣蛋,甚至于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的异想天开。当然像这样的课堂情景,在现在是很少出现了,但是,…  相似文献   

3.
安静 《宁夏教育》2012,(7):132-133
上学期,我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在参赛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孩子生下来时,睁眼看世界,满脑子都是问题。刚开始学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会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再问:“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家长往往会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4.
一到广汉市双泉乡石门村小的“课堂开放日”,不管忙闲,家长们都会早早来到学校,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听课。很多家长说,‘“课堂开放日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一日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力、学方向。同时,也便于家长与家长,家#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石门村小建立“课堂开放日”制度已有多年,自实施该制度以来,家长的教育意识、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学校人学率、巩固率连年均保持在100%。对于村小收费这一令很多村小教师头痛的难题在石村小也是一件易事,家长节衣缩食也愿把孩子的书杂费攒着,拖…  相似文献   

5.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课堂教学是孩子接受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所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提问已然成为教师独享的特权,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课堂被教师牢牢地控制着,学生变得消极被动,不得不成为配角。而将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则标志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变化。据考察,中国的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家长常常会问:“今天老师提的问题都答上来了吗?”而在犹太民族.家长的问题则是:“今天你向老师提问了吗?”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里,与家长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交流得好,会让家长心悦诚服,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交流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以下几种情况应尽量避免。1.告状。孩子出了问题就打电话给家长或叫家长到学校,这是家长很害怕也很反感的事情。孩子难免出错,有了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应该推给家长。教师与家长比起来,教师毕竟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毕竟是掌握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大事小事都叫家长,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孩子哭了抱给娘”,这在学生管理上不可取,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对老师的敬重。2.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任何一位家长,无论他的孩子多么顽劣,都不希望别人当面数落,更何况有些班主任会在办公室里,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对家长数落学生,这会让家长很没面子,结果只会让家长窝着火回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无益于问题的解决。3.指责训斥家长。学生犯了错,有的班主任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怎么回事啊?老出问题。“”你们怎么教育的?“”你们也管管孩子!”等等。遇上好脾气的家长,也许不会说什么,但有些家长会反驳你“:我们的孩子在家很好,在你那里怎么就不听话了?“”孩子交给你了,老师怎么教...  相似文献   

8.
“家长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干,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孩子是果。只有根深、干粗、枝繁、叶茂,果才硕”,幼儿园与家长通力合作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体验,才有体会。”为了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游戏生活情况,增进幼儿园、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更好地达到家园共育目的,结合学园课题《巧用家长资源,探索幼儿生活体验课程的建构研究》,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长进课堂”活动,让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的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和兴趣特长,集中家长优秀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孩子,让幼儿探索不同的生活体验,丰富生活经验,为孩子营造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我园幼儿的家长多是双职工,工作和家务都很忙。他们上下班接送孩子时也是来去匆匆,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很少。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我给班里的每个幼儿都备了一本“联系本”,每周把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书面向家长汇报,并请家长也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要求反映给幼儿园。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设立“教师家长联系本”是解决家园联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行之有效的一种好形式,我觉得它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好处: 一是使教师与家长都能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园或在家的表现。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毕竟不同于教师和  相似文献   

10.
“家长进课堂”,是指家长进入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幼儿园环境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家长进课堂”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家长所具有的不同性格、气质、行为及文化背景等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②家长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家园教育的一致与互补;③能加强家长、教师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④使家长和孩子彼此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进行“家长进课堂”活动前,我们对125位幼儿家长作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52%的家长明确表示自己有特长,未表态的占40%,明确表示自己无特长的只有8%。●明确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的家长占52%,48%不表态。●开放式…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在长期而艰苦的语文探索实践中,我有了以下一些认识: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下午离园时间,某幼儿园中班一幼儿的家长来接孩子忘了带“接送卡”,老师说:“没有接送卡,是不能接孩子的,这是幼儿园的规定。”可家长解释说:“幼儿园离家很远,回去拿需要半个小时。”幼儿教师执意不放孩子。无奈,这位老师早就认识了的幼儿家长只好骑车返回,等他拿来接送卡时,班里只剩下一个幼儿——即这位家长的孩子。试想此时的家长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家长和教师之间又怎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呢?为什么教师不能灵活地处理问题呢?原来幼儿园对接送孩子的要求是:有孩子无卡(早晨送孩子将接送卡带走):有卡无孩子(下午接孩子后留下接送卡)。…  相似文献   

13.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和家长商讨开展“三人友好小组”活动的影响作用,当时就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同。“三人友好小组”的形式为4~6位幼儿为一组,幼儿当小主人,由小主人邀请其他几位孩子到他家做客,小主人的家长负责接、送、安排孩子的游戏活动,并帮助我们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教师反馈活动情况。一、开展“三人友好小组”活动应注意的问题1.提高教师与家长对家园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原来家园合作中双方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指挥,家长配合,较…  相似文献   

14.
家长之累     
孩子是父母生的,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就要找家长,正像商品有了问题,就得找生产厂家一样———这是一些教师潜意识中的逻辑。如今的教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而且在牵住家长方面也有一套。根据笔者的了解,大致有三种方法:一谓“签字法”。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检查后签字;考试考差了,试卷由家长阅后签字;学生逃学,由家长每天送至学校签到。笔者办公室的同仁大多受过为孩子签字之累,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二谓“陪训法”。孩子在学校一犯错,家长往往会被“请”到场,低头含羞陪着孩子受训。客气的教师,只训孩子,家长…  相似文献   

15.
“家长进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家长进入到课堂中,进入到自己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去。在这里,我们是从广义上来理解课堂的:课堂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教师普遍反映:幼儿园教育工作更科学了,保育工作更到位了,但家长工作更难做了,“问题”幼儿也更多了。究其原因,是“问题”家长多了,随着独子家长的增多,幼儿家长的教育方式虽然主流是好的,但包办代替、溺爱、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训斥打骂孩子、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于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加强家园沟通的实效性,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展其才,使家长园地会“说话”,确实成为家园沟通交流的窗口。一些家长只重视智育,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结束时,往往只会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小一班开设了“考考你”专栏,设置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让家长做答,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育儿观念。例如“: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都有谁?”有的家长能脱口而出,有的却支支吾吾。“您的孩子今天高兴吗,为什么?”“您的孩子今天提问了什么问题?”此类问题的设置,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家长观察、关注孩子,转变育儿观念。同时,教师在和家长“说话”的过…  相似文献   

18.
浅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于“问题孩子”的教育引导,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尤为重要。在“问题孩子”的家校共育工作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与家长共同探讨富有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为家长赋能,减轻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无助感和内疚感。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心理学理论与家校沟通的实践经历,提出了“问题孩子”赋能型家校共育“四步走”策略:(1)理解、共情家长的难处,为家校沟通营造包容、温暖的氛围;(2)用家长听得懂、可接受的方式,帮助家长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3)重构故事,寻找资源,提升家长育儿的效能感;(4)与家长形成同盟,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某幼儿园大班即将结业,却发现一个问题:“这几个孩子能进小学一年级吗?”这些孩子虽然很乖,可是木木的,教师的话好像多半(?)听明白,一般六岁孩子应有的知识,都没掌握,问他们什么问题也答不上来。教师跟家长一谈,他们也在耽心:“孩子进一年级会不会跟不上?”最后决定:再留在幼儿园一年。听到这件事,我忍不住说:“做得对!”人的智慧好比花蕾,有的早开,有的迟开。迟开的未必是弱智。教师、家长只能用各种方法诱导、启发,而不能简单行事,否则只会损伤他们。在一般的常规教育法不见显著效果的时候,“等待”也是教育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