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安的色与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戎戎 《新闻世界》2007,(11):33-34
《色·戒》的海报最终确定时.李安在“色”与“戒”之间加上了一条分隔线.代替了原来的“,”。他觉得,张爱玲的原意,应该是这样的:“她只是把它区分;它原来应该是个句点,当时,出版商因为以前用过这种用法。所以为了要区隔.就给它打了一个逗点。我觉得,应该按照她的意愿做一个区隔。”[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当年泰兴县曲霞镇南面有一条南北方向小路,长约1500米,连接着两个呈东西方向平行分布的村庄,北面的村庄靠着小镇主要街道,南面的村庄就是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之初,那是一条窄窄的小路,确切地说,那根本算不上一条路,它只是一条高出农田50厘米左右、宽约50厘米的长长的田埂,因为走的人多了,被踩得硬邦邦的,也就成了一条路。路的一侧是灌溉农田的水渠,一侧是小河,河边是一些树,槐树、桑树、杉树……方圆1500米的范围内全是成片的农田。  相似文献   

3.
李兵 《图书馆》1999,(4):75-75
书院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由读书人自己开拓的集讲学、祭祀、藏书为一体的一条教育之途。如果对书院制度加以系统的研究,使之从原来的零碎的研究状态变为有序的系统,从对书院的个案性研究变为综合性、系统性研究,从而对书院制度本身带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董倩  南香红 《今传媒》2004,(6):16-18
短片解说词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有一条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叫塔里木河。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原因,这条曾经丰沛的河如今老了,在她弥留之际,《南方周末》记者南香红沿着沙漠,寻找她曾留下的足迹。 主持人:你好!南香红。我看到你很多报道都是关于文化、历史方面的,其中像塔里木河的报道,属于时间上比较早的。当时你报道塔里木河,为什么?南香红:报道塔里木河是我在《新疆日报》做记者的时候,因为塔里木河在新疆,特别是和新疆南部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紧密。主持人:这条河的确很重要,当时你在报道这条河的时候,它已经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引起了你的重视?南香红:有一次我到塔克拉玛干去采访,车在沙漠边缘走的时候,我就看到一条非常小的像渠沟一样的河流在那儿流。我就问同行的:那是什么呀?他就告诉我这是塔里木河,当时我非常的震惊。主持人:为什么会震惊?南香红:因为从小在我们学习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我原来想象它是一个水量非常丰沛的、非常浩荡的一条大河,没想到我看到的是一条非常可怜的小渠沟。主持人:有多细?南香红:大概也就是三、五米宽。它的河两岸周围的沙山已经非常的高,马上就要淹没这条河的趋势,而且里面是非常浑浊,非常...  相似文献   

5.
江南水乡.凡集镇都有老街。有老街必定有茶馆。少者一爿。多者二三爿不等。原上海县境内的朱行镇一条仅二百米长、二三米宽的老街.竟然开了八家茶馆。老底子的茶馆,一般都是倚桥傍水。比如龙华老街上的香花桥、七宝老街上的塘桥、三林老街上的孙家桥、朱家角镇上的放生桥等桥堍都有茶馆。这些茶馆虽然门面不尽相同.店堂也有大有小.但是迎门靠墙的一侧都有一口烧水的大灶,俗称“老虎灶”.茶馆伙计不时地往灶肚里添加刨花、木屑。锅里开水整日滚滚,内供坐堂茶客。外卖泡水散户。茶馆的后门一般都临江靠河.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下.伙计可以随时下河挑水。有的茶馆隔壁还有一条幽暗的夹弄。尽头处有芦席盖的顶棚.里面放有尿桶,虽然显得陋俗,但让茶客感到方便。乡村茶馆的门口一般都备有脸盆和毛巾.是专供茶客洗脸用的.那一条条泛黑的毛巾已经记不清侍候了多少茶客.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桥梁     
北京卢沟桥由于历史上的卢沟桥事变而名震中外,实际上它也是北京地区最长、最古老的联拱石桥.金朝在北京建都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6月,下令造石桥,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3月建成,定名广利桥,因为这条河当时叫卢沟河,人们还是叫它卢沟桥.桥身用坚固的花岗石建造,桥长266.5米,桥面宽7.5米.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无档之苦.也曾感受过有档之乐。家庭档案已成为我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患了腹胀的病.多处求医无效.后来被一位老中医的三副中药治好。两年后我的病复发,再次找那位中医治疗.他也不记得原来用的什么药.怎么治也不见好.因个人门诊没有病历档案.原来的处方无处查找,我也没有保存.不得不采取手术治疗,使我受尽病痛折磨。因此,我想到了建立个人病历档案,于是我就将我和老伴过去看病的报告单和处方等进行了整理,还将每种病的症状、诊断结果和有效处方进行了登记.  相似文献   

8.
唐末至清.每到官学失信.书院就会兴起,之后繁荣、官化.再腐朽。然而真正的书院精神.从不因书院的兴废而改。千年一转身,书院今又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开学近3个月了,在复旦大学腾飞书院的一个学生宿舍中,没有一个人能背得出挂在书院门口的那副对联的内容。书院的一名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刚住进书院的时候觉得很神圣,“搞得和真的一样”,出入大门确实会停一下脚步.看看那对联,可是。再挂对联,衣服也要睬出来啊!”他的意思是,他们还是得过现代大学的生活方式.所以,“衣服一晾,就和天下的宿台楼没什么两样了。”  相似文献   

10.
安义路变迁     
正安义路,在上海展览中心西边,是一条在今天看来很不起眼的小马路,全长不足300米。在四五十年前它名头响亮,全因"安义路菜场"(原来叫"安南路菜场")。这个菜场从20世纪初开始经历了八九十年的历史。安义路建造于20世纪初,原来叫安南路,我幼年时见到的是条弹硌路(用小的花岗石铺的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为柏油马路。"安南"是"越南"旧时的叫法。约在1957年前把"安南路"改名为"安源路"。"安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条蜿蜒崎岖的小路,是通往省栖霞山调频台的“生命线”。调频台位于南京市东部栖霞山巅海拔270米处,它是我省广播电视通往苏南苏北的传送枢纽。自6月以来,江苏境内雨涝成灾,这条长4公里宽4米的山路也未能幸免。6月14日上午,上山道路3公里处出现险情、塌陷、滑坡、危  相似文献   

12.
吴海 《声屏世界》2007,(5):43-43
江西奉新的华林书院在宋代是全国闻名的书院之一,与当时的长沙岳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为江南四大书院。三集广播连续剧《华林的钟声》描述的就是宋代华林书院的创办者胡仲尧因开办女学引起轩然大波的动人故事。历史原本就是一部巨大的教科书,它蕴蓄着无所不包的丰富内涵,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13.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县城北2500米,与河南睢阳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庐山的白鹿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背靠巍峨秀丽的中岳嵩山,前有山溪汇流,东西则峦峰环拱,千年古柏郁荫,唐代巨碑挺峙,环境古幽,景色宜人。书院前身是北魏孝帝太和八年(484)建立的嵩阳寺,隋帝时改作嵩阳观,为佛、道二教活动的地方。五代时期,战乱叠起,不少学士人在此隐居,他们深感教育乏传,遂把办学校、授儒教视为己任。到后周时正式建立太乙书院,收徒讲学,此即嵩阳书院的起始。  相似文献   

14.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三周年前夕,我来到了在那次轰炸中牺牲的《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的老家——江苏丹阳市河阳镇。 杏虎的家位于镇西四公里的后北洛村,从镇上到村中原来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泥土路。1999年5月,杏虎夫妇牺牲后,省交通厅出资50多万元,在这里修建了一条宽4.5米、长3公里的水泥公路,并把它命名为“杏虎路’。丹阳市委、市政  相似文献   

15.
朴朴 《出版参考》2004,(5):35-35
有一天,一个青年人从下放点不远的勐混镇买回一只3.5公斤重的大公鸡,准备晚上吃。黄昏时分,他独自提着鸡,沿着布满野兽足迹的古河道回曼广弄寨子。古河道冷僻清静,见不到人影。只有不知名的野禽的几声阴森啼叫和说不清  相似文献   

16.
触网之缘     
陈彤 《网络传播》2005,(1):88-89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机缘巧合。1997年那年,春节长假刚过.我就去一位朋友开的公司作客;那个公司所在的地方,距我现在的住所不到500米.而离现在的办公室也只有一公里距离,那里是现在海淀区苏州桥往西.过了蓝靛厂桥大约100多米.在目前的上河村带。  相似文献   

17.
康泰真墓碑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洞上村西约500米处,有一南北走向山脉,人称长寿山,其东脊半山腰有一天然石洞,石洞外为一平缓山坳,古洞西北约50米的平台上,矗立一座墓碑,坐西朝东,为灰砂岩质,龟跃座,碑首已无存,碑高2.1米,宽为1.1米,厚0.2米。碑阳楷书和草书共1918字。此碑即金、元道士康泰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省广元市滨江路将军桥社区一幢拆迁安置楼里悬挂着一幅不寻常的地图。地图长2.4米,宽1.2米,图名为1935的广元县城。地图别具一格:上东下西左北右南。图上街道,江河,山岳,名胜一样不少,连哪儿有眼水井,哪儿有棵古树,关帝庙在哪,衙门口在哪,书院在哪,庙在哪,男校,女校在哪……都一一注明。地图采用俯瞰角度生动地展示了广元无线城全貌,色彩斑斓,令人叹为观止。读不禁要问:怎么会有这样的地图?要弄清事情的原委,这还得从地图的主人孙敖老人说起。  相似文献   

19.
僧王陵     
僧王陵,即僧格林沁之陵,坐落在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的一处山岗阳坡上。陵园早年被毁,现仅存其遗址及高5.66米、宽1.30米、厚0.58米的青石盘龙御赐碑。碑首四龙交盘,上刻“圣旨”二字,并用满、汉文字分左、右将圣旨全文刻录于上。  相似文献   

20.
朱荣 《兰台世界》2020,(4):122-125
东林书院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书院,而是一个中心,它与邻近的书院相互扶持,往来讲学密切,在内部组织基础的推动与外部无善无恶说的刺激之下,东林书院以讲会这一途径向外辐射,宣传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从而逐渐形成书院网络,东林书院也借此得以声名远播。同时书院网络群通过讲学问、习学问的方式,其产生的教化功用也由一乡而一国后及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