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词to be的研究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尽管对于系词在语言发展进程中所处地位一直众说纷纭,但语言学家们却一致认同它是构成语法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整个语言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认知语言学对系词to be进行研究,运用综合分析法,从另一视角重新解读自然语言中的系词to be,探究认知语言学与系词to be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揭示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引导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应立足于语言服务。语言对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且具有一定的影响。立足于面向大众的语言服务,以汉语系词"是"、英语系词"be"为例,主要介绍了汉、英系词在名称、来源、语法功能范畴方面的相关特点,研究探讨了二者在以上方面的异同之处,兼及从跨语言角度介绍了埃及语、马来语中的某些相关现象。结合传统语言学观点、语言类型学观点、功能语言学观点,通过对汉语系词"是"与英语系词"be"的名称不同、来源不同、语法功能方面的异同比较探讨二者的对比情况。  相似文献   

3.
"be"和"是"分别是现代英汉语里的高频词,二词的语法特征具有多面性,既具备动词的语法特性,又与典型动词有一些差异,带有其他词类的特征。该文讨论了"be"和"是"的词类范畴,并对比分析二词在句法语义方面以及作为焦点标记的相似相异之处,对于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汉语中的"是"和英语中的"be"各自的功能和用法入手,通过比较得出"是"与"be"的相同之处及差异,并总结出若干"是"和"be"相互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句式结构,并且结合系词“是”的产生时代,认为“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中的“是”应该是个指示代词,而非系词。同时在众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更倾向于冯胜利的观点,认为“是”的演变是由于指代功能的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先后出现在弱化了的“是”之后,停顿终于让位给了“是”,“是”由此而变为系词。  相似文献   

6.
“be going to”是用于表示将来时的一种结构,你会灵活运用“be going to”吗?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它的用法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中的代词"是"不是一个普通的指示代词,而是一个确指代词。当它复指前一分句并充当后一分句的主语时,随着前一分句的简化,"是"的指代性越来越弱,就演化为表确认的用法。系词"是"的用法和焦点标记"是"的用法都是由这种表示确认的"是"发展而来,它们是同步发展,也都是在差不多中古的时候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8.
哲学中讨论的be和being是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最基本概念,反映了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be可以翻译为"是"有"在"存在"。考虑日常语言时,be可以翻译为"是"有"存在",在讨论西方哲学时,以"是"来翻译。"是"既可以反映出"be"的系词用法,又可以反映出作为名词的"法则"的含义,也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是相对令人满意的翻译,与"be"是最接近的。由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所以,无论是being还是be,都可以译作"是"。这样翻译有利于看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联系,更能准确反映西方哲学的文本精神。哲学对be的思考是基于日常语言中的be,表达了日常语言中be的主要含义,即系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即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的逻辑关系及其对learning to be的具体解释进行考察可见,《学习——内在的财富》中的learning to be的含义不同于《学会生存》中含义广泛的“大全”的learning to be,故不应再译为“学会生存”,而应译为“学会独立自主”。为了避免产生达尔文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歧义,《学会生存》中的learning to be也可译为同样具有广泛含义的“大全”的“学会成人”。至于learning to be中的learning是译为“学会”还是“学习”,应根据强调的重点而定。  相似文献   

10.
刘洪生 《中学生英语》2005,(12):17-17,30
be going to结构表示主观上打算做某事,或即将发生某事。学习这种结构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be going to+动词原形”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学小学英语farmer,nurse,doctor,driver和teacher五个有关职业类单词时,就碰到了这种“节外生枝”的事。  相似文献   

13.
be动词(am,is,are)常常表示“是”的含义,但在下列情况下,be不能译作“是”: 1.在问候语以及答语中.be可以不译出来。例如:  相似文献   

14.
杨莎 《海外英语》2022,(4):64-65
汉语中系词“是”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自王力先生以来,对系词“是”起源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并未从语言使用者本身的角度去看待这一语言现象。该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体认语言学的视角来探索汉语中系词“是”的起源问题及其演变机制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be supposed to do sth.”结构是中考试卷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我们就从两道中考题来分析这个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不少英语教材将be going to结构当作一般将来时态,本文试就这一结构能否作为将来时态之动词形式进行探讨,指出这一结构可以用来表示将来的时间,但不能因此就将它视为将来时态的动词形式。  相似文献   

17.
be going to与will后跟原形动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意图,即打算最近将要做某事,两者在不少场合可以互换使用。例如:We are going to/will play football 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我们将踢足球。  相似文献   

18.
A: What are you going to wear this evening? B: I am going to wear my blue dress. Is that all right?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英语“to be”与汉语“是”的比较研究,表明正是英语极为普遍地将“to be”当作“to exist”使用的这一语言事实,决定了西方哲学围绕着“to be”或“Being/being”盘旋的状态(ontology由此而来),而汉语中没有以“是”落尾(即其后什么也没有)且又以“是”表示存在的句子使用,所以从汉语中盘旋不出以“是”为本的哲学范畴来。“是”与“to be”的关系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词对词的翻译问题,而变成了中西方哲学互诠互释的一条通道,由此开启了一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进路。此外,对照“to be”式的言语构造与汉语中的存在表达式,还提出了汉语中“存在性动词束”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