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教学信息化也得到了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刚刚起步,面临许多困惑与挑战: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目标与定位是什么、有限资金投放的信息化重点在哪里、现有适合本科院校的技术系统能否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教学信息化也得到了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仇志海 《职教论坛》2020,(3):126-131
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同样需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基于诊改理念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五纵五横一平台”,通过建立目标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手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螺旋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慕课”的出现和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高职院校面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该研究与创新信息化教学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慕课”学分认可办法,以在高等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时代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通过对山东省、甘肃省、江西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全国主要职教高地省市职业院校教师的调研发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逐渐融入教学日常,但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总体偏低;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但主动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常态,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但信息化建设支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优化顶层设计,确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战略地位;强化跨专业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软硬件支持环境;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完善制度建设,优化信息素养提升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顺应了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意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概念,指出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存在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足、信息化创新应用能力欠缺,高职院校信息化培训体系不完善、重硬件轻软件等现实困境,据此从学校、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职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平台。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往的实体图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打造数字图书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崔剑 《辽宁高职学报》2022,(11):85-88+112
地方高职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量职业人才。推动地方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是“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下的应有之义。但在现实操作中,智慧校园建设面临投入不足、技术薄弱及各主体协同不畅等困境,这导致智慧校园建设受阻,无法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职业教育升级需求。基于此,地方高职院校要全面分析智慧校园内涵、特征,通过构建云教育平台、加强多部门协同、健全“三通两平台”的方式,提高自身智慧校园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9.
程斌 《林区教学》2022,(10):48-51
“双高计划”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提升高职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梳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构成,可归纳为: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信息化教学操作能力、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信息化教学探索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具体为:转变观念,深化信息化教学的内涵认知;加强学习,强化信息化设备的操控水平;注重创新,细化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勇于探索,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常态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孙志莉 《数字教育》2020,(2):F0002-F0002
张一春,教育技术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处长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信息化领导与管理、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担任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组委会总负责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课程与信息化副组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  相似文献   

11.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组织实施“两课”教学的过程中,除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完成一般的教学内容之外,特别要努力突出其“职业性”。 ——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突出“两课”教学的职业性,要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相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冬梅 《教育与职业》2007,(27):159-161
教育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实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涵盖“自我发生型”动机和“社会规范型”动机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调查体系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论,提出生源多元化背景下职业院校自身适应性提升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有: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方位做好教学支持服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中职院校教学的发展.化学作为中职院校部分专业的必学科目,对于如何在职业院校化学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现如今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实现中职院校化学课程的高效教学,必须要使用更新颖、学生接受程度更高的教学方法.结合中职院校的教学现状,针对如何构建中职院校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新形势下,分析高职院校“两课”教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社会的需求,提出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才是高职院校“两课”教育走出困境,增强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材和教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生命,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该研究从“三教”改革出发,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明确“三教”改革在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定位,立足于师资建设、教材研发、教法创新探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三教”改革,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综合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持续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许多本科院校在办好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加入到了分食“大蛋糕”的饕餮盛宴之中。但与中等职业教育不同,学科化倾向和实践教学的薄弱,正使一些地方的高职教育沦为本科教育或者专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而本科院校由于以学科教育为基本价值取向,义比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更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等技能训练方面的历史积累,更容易将高职教育视为赚取利润的“副业”,办成简易版的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常瑞 《考试周刊》2014,(21):161-161
刚刚起步涉世未深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许多不足亟待弥补。本文以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为出发点,探讨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化对策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信息化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基于校园网络的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本文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构建职业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立交桥",不仅丰富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多层次,多元化,更是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紧密衔接,搭建了多途径学习的通道,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文中围绕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与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对两者在培养职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相似处进行了阐述与探讨,通过立交桥教育枢纽的构建,不仅激发出职业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的活力,更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