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场域中的权力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场域中,权力以学生身体为作用点,以知识为基础,以话语为媒介,在宏观的战略性运作下尽可能轻便、迅速、有效地施行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手段与技术,并通过学生的自我知识和自我检视,制造与生产出驯服-有用的身体和自我规训的主体。作为渗透着权力效应的载体,学生便被整合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共生体中,其获得的知识形式和主体形式也正是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等各种关系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李松林 《教育科学》2006,22(4):37-40
在课堂场域中,权力以学生身体为作用点,以知识为基础,以话语为媒介,在宏观的战略性运作下尽可能轻便、迅速、有效地施行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手段与技术,并通过学生的自我知识和自我检视,制造与生产出驯服-有用的身体和自我规训的主体。作为渗透着权力效应的载体,学生便被整合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共生体中,其获得的知识形式和主体形式也正是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等各种关系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马维娜 《学科教育》2004,(1):1-7,18
文章认为,在学校场域中,权力常常与知识结盟并演变为一些细枝末节的权力技术,由此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自我控制、自我否定以及主体被监管与被建构的诸多现象,导致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但与此同时,在学校场域各种复杂多元的位置关系转换中,权力的控制并非都有效,权力控制下的期待往往会以“悬置”告终,并引发师生之间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互变。作者以其独特的社会学视角指出,教育过程中对某些权力或权力技术的误解误用,是导致教育无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 ,在学校场域中 ,权力常常与知识结盟并演变为一些细枝末节的权力技术 ,由此造成学生主体性的自我控制、自我否定以及主体被监管与被建构的诸多现象 ,导致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但与此同时 ,在学校场域各种复杂多元的位置关系转换中 ,权力的控制并非都有效 ,权力控制下的期待往往会以“悬置”告终 ,并引发师生之间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互变。作者以其独特的社会学视角指出 ,教育过程中对某些权力或权力技术的误解误用 ,是导致教育无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课堂边缘人群在课堂中的存在,不仅不利于课堂教育公平的推进,还阻碍着学生个体获得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基于课堂边缘学生发展困境的主要表现,从宏观视角运用场域理论剖析课堂边缘学生发展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从场关系、场资本和场惯习三方面提出对应的应对建议,以期帮助课堂边缘学生“去边缘化”发展,重返课堂的中心舞台;帮助一线教师关注课堂边缘学生,为其提供针对性帮助,使其获得良性发展,助力课堂教育公平的推进,促进高质量课堂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与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不断凸显,主要表现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博弈的失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起源在于形成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冲突的实质则在于利益争夺,主要表现为对话语权的争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博弈已经出现了一方吞噬另一方的"零和博弈"的趋势,学术权力陷入了"囚徒困境"。如何在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支点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构建和谐的权力关系模式,从而营造和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场域权力结构的特点包括两个层面,宏观上大学场域独立而完整,与政治场域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微观上大学场域内部权力结构合理,运行有序。我国大学场域权力结构的失调在于其场域属性未得到理性认识,场域边界缺失,场域内部权力运行异化。调适的对策须从更新宏观管理观念、探索间接管理模式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入手,提高我国大学场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其按自身的特定逻辑形成良性的权力运行和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场域中,权力以学生身体为作用点,以知识为基础,以话语为媒介,在宏观的战略性运作下尽可能轻便、迅速、有效地施行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手段与技术,并通过学生的自我知识和自我检视,制造与生产出驯服—有用的身体和自我规训的主体。作为渗透着权力效应的载体,学生便被整合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共生体中,其获得的知识形式和主体形式也正是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等各种关系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场域里,教师行为表现为一种惯习,教师惯习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师的惯习使课堂生活富有效率,但惯习束缚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并掩盖了教师对学生带来的压抑和伤害。教师惯习形成过程不仅是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制度历史和观念历史的内化,是教师拥有的文化资本和制度权威的外显,也是社会中其他场域对学校场域作用的结果。本文尝试从场域和惯习的角度审视教师课堂行为,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课堂场域里规训的重要依据和形式为课堂行为规范和惩罚;课堂规训的主要作用点是学生身体,包括对身体的惩罚和磨练,对身体的格式化,对身体的空间限制等;课程(知识)和考试,也是一种隐形的规训。  相似文献   

11.
课堂场域中师生话语问题主要表现为话语权力的不平衡、话语空间的局限、话语内容的单一、话语情感性的淡薄以及话语理解的变异。究其原因,是由于对教育目的认识不清,偏离了教育本真;对课堂规则的刻板遵守,弱化了学生地位;对话语性质的认识缺乏,忽视了话语价值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阻碍了话语实施。对此,提出转变育人理念,积极推动教育回归本真;创新课堂规则,发挥积极的环境支持作用;明晰话语本质,合理有效地充分运用话语;提升教师素养,持续引领学生创造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曼 《教学研究》2008,(3):189-192
布迪厄把社会场域里竞争的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场域中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博弈和竞争,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中社会资本与行政权力、文化资本与学术权力、经济资本与市场权力的相互转化与竞争最终将形成象征性资本,象征性资本则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布迪厄把社会场域里竞争的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场域中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博弈和竞争,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中社会资本与行政权力、文化资本与学术权力、经济资本与市场权力的相互转化与竞争最终将形成象征性资本,象征性资本则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教学场域中的权力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是各种权力较量的社会场域。其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拥有不同的资本而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形成权力的"差序格局":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则分别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然而,教师的权力膨胀是一种假象,其深层原因在于教师的课程权力被剥夺。在教学场域中,教师只是虚假的权力主体,进而导致学生话语权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15.
16.
当前,学校内部权力分配活动在基本要素释读、权力分配路径、弱势群体权力处境以及权力结构自主性的追求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场域理论的引入,对于重新审视各基本要素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内部权力结构的三维体系、弥合主客观二元对立、消除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和寻求学校内部权力结构自主性存在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试活动历来具有"支配"与"控制"的色彩。考卷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现存制度的有力的"微缩的权力场域",它有两个特殊性:时空的区域化和权力的隐性控制。而高考语文试卷作为承继和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的场域,是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和政府治理模式演变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变迁是学术场域与权力场域互构的结果。改革开放前,政府实行总体性支配,学术场域的自主性较小,政府依赖"以政治评价为中心"的学术评价制度维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两者都服膺价值理性;及至改革开放初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型期间,学术场域自主性趋强,学术评价制度转以"行政评议与同行评议相结合"为主要特色;而从1990年以来,随着政府技术性治理模式的确立,学术场域量化考评模式开始盛行,政府治理与学术管理双双进入"工具理性"的牢笼。我们的出路在于: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增加政府治理中的"多元参与和多方互动",同时在学术评价制度中扩大参与和对话,增强学术场域的自主性,由此在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中,用"沟通理性"取代"工具理性",以超越"工具理性"的桎梏。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活的存在方式建构人的社会属性与精神。高校以学习场域机理的全方位展现人类文化生活的典范。高校以知识的获得和文化创新为前提,以主体的文化权力关系建构和运行形成学习或学术共同体的生活样态。主体即学习者(学生和教师)被统摄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以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动态结构文化关系,形成了一个受到各种文化关系所决定的文化权力场域。在此,权力主体被注释为一种学习能力、资源和力量,以学习主体的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为作用点,以文化符号生成性互动为媒介,构成交互主体间性文化权力关系渗透权力与文化耦合的结果效应。其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高校文化权力关系权力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李彩虹 《中国教师》2014,(15):56-60
<正>学校是存在于社会境脉之中的活动空间,是社会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物质要素及其社会性意涵共同构建而成。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学校视为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在充分看到学校空间物质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它的精神性。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曾经说过:空间是有生命的,它会说话。那么,学校这一物理形态的场所会向人们诉说怎样的衷肠?按照空间社会学的观点,学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场域",是受一定场域规则支配的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