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为读书札记,就欧阳詹的有关诗文,结合孟简的《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和黄璞关于欧阳詹与太原妓的爱情悲剧故事,揭示欧阳詹丰富的情感世界。认为欧阳詹与太原妓的爱情悲剧实有其事,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重要地位,而其悲剧审美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更具独特条件和意义。本文以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悲剧作品的审美解读为切入点,从悲剧审美价值、审美心理、审美意境等角度促进学生人格培养作了思考与探寻。  相似文献   

3.
张耀明的诗集《心草集》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人生旅途上的跋涉者和奋斗者;《心草集》中淌流着的是汩汩的诗情;《心草集》常常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人格、诗情、哲理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张耀明诗歌美学主体框架的三维建构。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和"无不为"为基本原则的,其人格的最高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老子的理想人格内容十分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5.
尼采是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最早揭示科学局限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尼采崇尚悲剧却不悲观,在他看来,本质痛苦的世界意志有着永恒创造的快乐,悲剧中蕴含着能拯救德国文化的酒神精神。尼采既否定了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也否定了表面上肯定人生、实际上否定人生的乐观主义,主张用审美的眼光关照人生,对压抑人性的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并预言在现代文化的废墟上,悲剧定会重生。  相似文献   

6.
张艳芝 《现代语文》2005,(12):43-44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家,王安忆并不满足于对人物的单纯描写,而是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思考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和文化传统,<小鲍庄>包含了她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的严肃思考","所追求的是沉眠于我们土地上的凝固着的民族心理".在<小鲍庄>里所呈现的是一抹古老而又悲凉的风情,把民族素质中的劳苦、顺从、守旧、善良、愚昧的因素展现得淋漓劲致,刻画了一个民族的沉睡状态,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悲剧以及整个人类的命运悲剧.这个悲剧起源于祖先的赎罪,又终于最后一个仁义之子的赎罪.由于先人治水不利的罪孽,小鲍庄人世世代代在灾难的侵扰中顽强地生存着.对这种背负着原罪的救赎性生存来说,蝗灾还是微不足道的,而洪水的频繁侵扰,是构成这种生存方式特定的缘由.遍及人类的洪水故事的原型,作为救世神话,由王安忆置换在<小鲍庄>这部小说中,则隐喻出宿命般不可拯救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本文以徐中玉版大学语文教材篇目《史记·李将军列传》中造成李广悲剧命运的性格缺陷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克服个人性格中的缺陷,完善自我的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的<毛猿>所展示的人类悲剧精神,与传统悲剧中所展示的人类悲剧精神,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而且在表现状态上也存在不同之处.由于悲剧主体自我意识的逐步丧失,使作品呈现出人类悲剧精神不断下降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作品具有存在主义悲观思想.这种消极思想并不是剧作家有意设下的陷阱,而是从另一个侧面,促使人类对自身前途命运做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白门楼曹操杀吕布和“论英雄”后曹操纵刘是曹刘争斗中关联十分紧密的两场斗争 ,是曹操的两次重大失误。正因为这两场失误 ,曹操既错过了问鼎权力巅峰的大好机遇 ,也留下了与他鼎立争霸的潜在对手。从此 ,他走向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寡妇道德与寡妇道德下母爱的异化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爱情悲剧,认为寡妇道德下汪母的异化母爱导致了家庭专制和自私人格,由此形成了汪文宣的“儿童化”人格,从而失去了曾树生对他的爱:也正是因为汪母的家庭专制和自私人格,引起婆媳之间无穷无尽的憎恨与争斗,造成了汪、曾的爱情悲剧,直接导致了家庭破裂。同时汪文宣的怯懦、忍让和对家庭权威的认同,以及汪文宣主体性的匮乏与成长中的阉割,也是导致汪、曾爱情悲剧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1.
魏晋易代之际著名诗人阮籍的处世态度和人格型态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反映了传统人士人格文化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他的矛盾人格和复杂心态为后世文人进一步文化整合、成熟地处世哲学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承前启后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阮籍是魏晋时期标举和张扬独立人格的代表人物。由于当时身处险境,他对独立人格的坚持采取了一种比较独特、策略、巧妙同时也比较复杂的方式,主要有朝隐、“文多隐避”、肆行包括饮酒在内的放诞不羁行为等。阮籍对独立人格的维护和坚持,在魏晋时期成为一面旗帜,对当时文人思想的启蒙,对冲破西汉以来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狭小的精神领地,对高扬人的主体精神,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阮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后人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和评论阮籍,往往得到迥然不同的看法。研究阮籍的思维方式能从总体上把握他的思想,并能达到拓展和提升现代人思维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孤独感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寂寞无聊的情绪体验和孤苦无依的心灵感受。阮籍的孤独感,在一生各阶段无时不有,在社会和家庭中无处不在。他的孤独感浓郁而强烈,自觉而明确,其视野的广阔、程度的绝对和感受的深沉,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凝重的孤独感,使诗人实现自我的完善与超越,使作品格调极高,文学与哲学结合得最早,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阮籍作品中有关“时间性”感悟诗句的分析,阐释阮籍“时间意识”的历史内涵和深刻性,以及在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并指出阮籍的《咏怀诗》突出并深化了生命的“时间性”这一主题,是中国古代诗人中从本体论上建立人生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探索者和表现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17.
黄帝的"东园",有凤没身居之.汉宣帝的杜陵,非但曾被称为"东园",也有凤十一集之的传闻.而葬有曹丕与司马懿的首阳山,在阮籍看来,却是一个"凤翔过而不集,鸣枭群而并栖"的所在.阮籍在其咏怀诗中,正是以"东园"隐喻皇家陵园.本文作者认为,理解<咏怀诗·其三>首二句的关键,不在以"嘉树"之喻曹爽;而在以"季孙氏"喻曹魏政权.而此时的曹魏政权在阮籍心中,只是一座已经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的陵墓.  相似文献   

18.
《咏怀诗》主要创作于阮籍出仕司马氏之后,由于政治上的随波逐流而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力图用一种以狂与慎为特点的行为方式树立自己的方外形象,藉此曲饰人生的难堪。诗歌是阮籍自我压抑中的独吟,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深受其人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曲饰性。这种人与诗合一的文学创作成为作者的生命需要,又融入他的哲学思考,是非常个人化的,体现了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作家们,由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生态中,以及自身的哲学追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魏晋之际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和老庄哲学思想成就了阮籍这样的畸零人格和审美的人生。从阮籍的人生可以窥见一代士人长久历史苦难的内化沉积,他通过对自然本体境界的追求,与苦难现实相对抗,在审美领域中寻找心灵慰藉。但展现在阮籍眼前的是价值的毁灭而不是实现,他在矛盾冲突中感受到的只是虚无。这也是82首《咏怀诗》所诠释出的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阮籍人格心理的超我意识具有自由超脱和批判世俗的特点。在现实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压抑下 ,产生“超我—自我”的心理冲突和道德焦虑 ,并在《咏怀》诗中通过自卑与自责的方式凸现出来。其超我意识是在家族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及认同下产生发展的 ;同时他内向软弱的性格和与政治的疏离关系 ,又使超我无法突破自我的压抑。阮籍超我意识的理想人格从勃兴到分裂 ,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他的个体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