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台湾的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它构成了台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台湾舆论界所公认的,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教育配合经济发展。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 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经济又以其发展所产生的财力支持教育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各级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职业教育配合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论证了台湾现行的教育体制。台湾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历经40年不断修正、补充而逐步形成的。其间经历了“改造”、“革新”、“发展”、“调整”四个发展阶段。台湾教育有以下五个特点:初期教育突出反共教育;注重实用;大办私立教育;教育法规比较完备;循序渐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教育之所以能得到顺利发展,是因台湾当局实施了“一条方针”、“两种保证”、“三项措施”。台湾教育的发展适应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台湾教育也存在“升学主义”盛行、私立学校教学质量低下、高等教育前景不妙等弊端。  相似文献   

3.
访台归来话职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这次参观访问与学术交流,代表们普遍感受到:台湾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创造“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台湾经济质量不断提升的强大动力,借鉴台湾,我们要下大力气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品牌职教,围绕经济发展之所需办好职教事业。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洲文化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以汉字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东亚文化圈,它在历史上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及其思想的影响。其中新加坡、南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不但是近代以来这一文化圈内最活跃的地区,也是近三十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最为迅速的地区。这腾飞的“五龙”被称之为“工业东亚”。近年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在东亚“五龙”现代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的人甚至把工业东亚称为“后期儒家文化地区”,着力宣扬儒家文化对东亚“五龙”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意义。他们提出了“儒家资本主义”、“儒学现代化”等一些挑战性的新课题,并推论出儒学不但可以促进经济起飞,而且可以用儒家思想为指导发展资本主义。本文拟就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一下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在新加坡现代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技职教育及其改革与发展动向台湾的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它是台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台湾舆论所公认的,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台湾经济正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教育自身也...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技职教育及其改革与发展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的技职教育及其改革与发展动向●杨金土台湾的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它是台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台湾舆论所公认的,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台湾经济正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教...  相似文献   

7.
台湾过去40年里在工业与经济方面的快速发展,与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多元、多变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腾飞。本文拟就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台湾职教促进经济、经济强化职教的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这对于我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50年代到90年代,台湾经济的调整和改革,明显地反映了其经济由战后起步,到中兴乃至腾飞的发展轨迹。而与经济关系密切的教育的改革与调整,也明显地反映了三大走向阶段:在市场基础上应用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发展”。不言而吃,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定要透过人力资源的充分运用与改善,而人力资源的运用与改善则是通过各种教育来实现的。台湾李国鼎先生认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需要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8.
<正> 1949至1953年间国民党在台湾以“和平渐进”方式,利用和平赎买政策,比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改良性质的土地改革。这次土改对后来的台湾的经济发展及社会演变都发生了重大影响。台湾土改是经过减租及土地所有权转移两个主要过程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徐方炎 《上饶师专学报》1992,12(1):14-19,37
本文通过分析台湾40年来的经济发展占大陆母体固有的内在联系,阐明了台湾经济“根”在大陆的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10.
危机四伏的台湾石善全贫富悬殊日益扩大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局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行所谓的“均富”政策,一度为世人称道。但是,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所谓“均富”局面已难以为继。据台“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资料显示,1994年台湾最富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清廷对台湾“番民”实行“弃”和“剿”的消极政策,从而使得台湾岛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铭传为了促进了台湾岛内的民族融合和加强对“番地”的管理,便实行了“以抚为主,攻心为上”的“抚番”政策。由于刘铭传“抚番”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终于将台湾的全部“生番”归化,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史记>在继承前代史书记述明圣盛德、功臣世家、贤大夫言道德得失体例的同时,更[作者简介]冯晓琴(1971-),女,陕西延川县人,延安教育学院文史系讲师.另辟一径,专为当时的经济政策、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商人大贾的经营之道等列传,使其流传后世.在这些经济现象的记载中,渗透着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的.  相似文献   

13.
张文彬 《天中学刊》2012,27(5):15-18
二战后,美国的最初目标是使日本解体,由美国占领日本本土,但亚洲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变化使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1952年在美国的授意下吉田茂政府完成了《日台和平条约》的签字,彻底断绝了中日间的官方往来渠道。然而,日本并没有放弃与中国接触的思想,并形成了"政经分离"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影响着战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发展。虽然在最终目标的达成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在重视民间力量的作用,维持中日关系不被美国的禁运政策束缚而中断方面,两国政府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两岸经贸发展趋势看,两岸贸易依存度由"相对依存"到部分产业大大超过"绝对依存";从两岸经贸发展向度看,功能性一体化将无可回避地向制度性一体化突破.然而,台湾当局在两岸建立经济合作机制上,存在着"以词害意"之倾向,使两岸在建立经济合作机制模式选择上陷入了困境.两岸经济合作模式本身并不涉及任何政治意涵,而是属于经贸关系.摒弃"以词害意",推动"学理认同"是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经济思想既有对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特点的新思想。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义利观、恒产论、分工与交换和赋役思想。  相似文献   

16.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不能走照搬照抄和全盘引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片面追求所谓的“标准化”、“国际化”和“原汁原味”,进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意识形态的模仿者和消费者的道路。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应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和一切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深深扎根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的沃土之中,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在理论自主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开拓和创新,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各界交流平台的逐步拓宽,闽台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本文在分析闽台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及新特点的基础上,探析两地经济合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投资环境、产业合作、政策协调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从而达到促进闽台经济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两岸一中"与台湾海峡经济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海峡两岸十几年来经贸发展迅速,台湾经济与祖国大陆经济关联密切.正在形成的东亚经济一体化"10 1"和"10 3",将进一步削弱台湾的经济竞争力,台湾经济只有融入祖国大陆经济才有出路,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反分裂国家法>已经从法理上确认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由海峡东岸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以及浙江南部、广东东部、腹地江西中东部地区构建成的台湾海峡经济区,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和"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的。"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关系,避免激化矛盾,使对立面之间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协调共进。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倡导"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和"的思想还将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美台投资关系由美国对台单向投资逐渐转变为美台双向投资,美台投资关系对台湾对外投资关系举足轻重。冷战后,美台双边投资关系继续发展,总体来看呈现波动性增强的趋势,美国对台湾投资金额、台湾对美国投资金额从整体上持续增长,美台双边投资关系占台湾对外投资、外资入台的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21世纪以来,美台投资关系的"不景气",表面上看似乎主要是受全球景气循环大气候的影响,但实质上却是台湾经济本身结构性矛盾运动(包括两岸投资关系迅速发展等因素)的结果,而世界经济衰退、岛内社会政治动荡等因素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