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故”是指诗词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者词语。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历史故事;②古代书籍中使用的词语。例如:①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唐宗宋祖,稽逊风骚。(《沁园春·雪》)例①引用汉代的历史故事,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刊狼居胥山为纪念胜利,筑土为坛,封山而还。表示宋文帝刘义隆想建立如霍去病那样的功绩。例②“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引用古书中的词语。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现在如果说哪个女人风骚,搞不好就会招来一顿臭骂。因为如今的"风骚"一词,早已是轻浮、放荡的代名词。但在很早以前,"风骚"一词却没有一点一滴的贬义。"风骚"一词来源于《诗经》和《楚辞》,也是《诗经》和《楚辞》的并称。因为《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所以人们就把"国风"中的"风"和《离骚》中的"骚"合在一起,敬称这两部书。  相似文献   

3.
1.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故常以“风骚”并举。2.风雅颂:《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等部分。后世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3.赋比兴:《诗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赋:“铺采文,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叙述和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比:比喻,打比方。兴:“兴者,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某一事物引起情思。4.屈宋:指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屈原是骚体的开创者,宋玉略后于屈原。5.楚辞:又称“骚体”。句子长…  相似文献   

4.
正在现代汉语中,"风骚"无疑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女子,形容女子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风骚"一直都是褒义词,指文采,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叫"独领风骚"。风骚一词来源于《诗经》、《楚辞》。"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是周代各个地区的民间歌谣的汇集;"骚"即是指屈原的《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就用来指代屈原的全部作品。《国风》是中  相似文献   

5.
各领风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风,原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屈原的《离骚》。后人则以风骚泛指诗歌或文学。赵翼的这首诗一共四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者大胆地拿脍炙人口的李杜诗篇开刀,指出即使像李白、杜甫诗作那样万口传诵的作品,到了现在也会觉得不新鲜了。其实,  相似文献   

6.
一见"风流""风骚"这两个词.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风流韵事""那个女人很风骚"之类的语句,殊不知这两个词的意思都不止一个,而且绝大部分是褒义的。 先请看"风流": 1.教化流行。《汉书·叙传下》:"厥后崩  相似文献   

7.
朱虹 《语文知识》2015,(5):51-52
教《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一,《古诗十九首》所处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文学思潮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其二,《古诗十九首》里的诗歌对《诗经》和《楚辞》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八个字:蓄势而发,直追风骚。否则解读就不算到位。下面谈谈自己教这首诗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风骚”并称萌芽干西汉,定型干南朝。“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屈原的《离骚》,代表《楚辞》。“风骚”并称,代表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特征的两个最早源头,影响后世深且远矣。在“风骚”精神的沾溉下,在地理环境的孕育下,南北文化中的文学、绘画、书法、舞蹈等文艺形式之风貌迥异;北方文化粗犷刚健、率真务实,呈质实之美;南方文化细腻柔婉、含蕴尚虚,显空灵之丽。南北文化之交融,自然产生新活力、新气象,从而推动文学之发展。  相似文献   

9.
郑谷卒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达津认为郑谷卒于梁开平五年(911)春,赵昌平定为“910年或年后”,然考察郑谷诗友齐己诸作,上二说,有不妥之处。 齐己《宋高僧传》卷三十有传:“姓胡,益阳人,秉节高亮,气貌陋劣,幼儿捐俗于大沩山寺,聪敏逸伦,纳圆品法习学律仪,而性耽吟咏……爱乐山水,懒谒王侯,至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句为狎。华山隐士郑谷诗相酬唱,卒有《白莲集》行于世。”《白莲集》中现存题赠、伤悼郑谷作品十七首:《和郑谷郎中看棋》(《白莲集》卷一。以下凡引《白莲集》只标卷数)、《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卷一)、《乱中闻郑谷吴延保下世》(卷一)、《永夜感怀寄郑谷郎中》(卷一)《寄郑谷郎中》(“高名喧省闼……”卷二)、《伤郑谷郎中》(卷二)、《禅庭芦竹十二韵呈郑谷郎中》(卷二)、次韵呈郑谷郎中》(卷二)、《和郑谷郎中幽栖之什》(卷三)、《寄郑谷郎中》(“诗心何以传……”卷三)、《寄孙呈郑谷郎中》卷四、《寄西山郑谷神》(卷四)、《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卷六)、《寄郑谷郎中》(“上国谁传消息过……”卷八)《江上望远山寄郑谷郎中》(卷八)、《寄郑谷郎中》(“人间近遇风骚匠……”卷十)另有《题郑郎中谷仰山居》(《全唐诗》卷八四四),《白莲集》未收,因与《江上望远山呈郑谷  相似文献   

10.
领一代风骚———记著名作家、诗人乔羽李昌明领一代风骚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脍炙人口的旋律,传唱了一代又一代;荡气回肠的诗句,吟诵了一年又一年。词作者乔羽在...  相似文献   

11.
爱,试过一回     
珠海市金海岸中学高二(1)、(2)班可以说是一个诗的小王国,80多位同学满怀激情读诗、写诗,还编写了一本诗集《看我风骚》。诗集优美、真情,展现了一个活色生香、充满青春气息的诗的世界。下面是这群小诗人的几首诗作,细读闲翻,是否也撩起了你的阵阵诗情?———编者  相似文献   

12.
盛唐诗人高适在《赠杜二拾遗》诗中写道:“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称赞大诗人杜甫经常探讨诗歌创作。其实,高适本人也很爱好讨论诗艺,他的诗文作品里就有不少谈诗片断,反映了他的诗歌美学见解。本文把分散在高适诗文中谈诗的言论,予以整理、归纳,并作一些述评,以期读者们对于这位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的诗歌理论观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这两句诗,出自高适的《同崔员外基毋潛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人形象地表道了他对于诗歌创作起因的认识:秋天傍晚晴丽的景色激动了  相似文献   

13.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经》可谓四言诗的典范,后之习者,多“取效风骚”,很难超过它。同时由于语言的发展,以两个字来表达一个意义的双音词逐渐多起来,如果仍然用四言写诗,就会失去“文约意广”的优点,而带来“文繁意少”的不足。因此,五言诗逐渐取代四言诗占据了诗坛是很自然的。但任何一种文艺形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一字师"的美谈不胜枚举。唐代一段改诗佳话,今日读来,仍获益匪浅。唐五代诗僧齐己,姓胡名得生,有诗《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旨格》一卷。有一年他写了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相似文献   

15.
《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是桐城派的领袖方苞。方苞在清朝文坛上,曾领一派风骚,他描写山水景物、记叙人物逸事的小品,清新有致,很有生气。《左忠毅公逸事》就是十分出色的一篇。  相似文献   

16.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三:“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这首诗,杜甫认为即使王杨卢骆操笔作诗,不如汉魏的诗歌接近《诗经》、《楚辞》。但王杨卢骆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不象尔曹的一跑长途就会跌倒,即认为王杨卢骆是千里马,尔曹是劣马。《中国历代文论选》:“历块过都,语本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过都越国,蹶如历块’。吕延济注:‘言过都国疾如行一小块之间。’这里略变  相似文献   

17.
课堂演练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原驰.蜡(nà)象如此多娇.(jiāo)成吉思汗.(hàn)B.数.(shǔ)风流人物沁.(xīn)园春稍.逊(xùn)风骚C.射大雕.(diāo)妖.娆(ráo).分外(fèn)D.风骚.(shāo)今朝.(zhāo)上.阕(què)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惟.余.莽莽(只剩)大.河.上下(指黄河)B.原.驰蜡象(指内蒙古高原)欲与天..公试比高(指天)C.须.晴日(等到)略.输文采(差、失的意思)D.分外妖..娆(娇艳美好)俱.往矣(都)3.《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  相似文献   

18.
埃里克森的认同概念与心理历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里克森是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孩童与社会》(1950)、《青年人路德:心理和历史的研究》(1958)、《洞察力和责任感》(1964)、《认同:青年和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论强硬非暴力的起源》(1969)、《生命和历史的运动》(1975)、《玩具和理智》(1977)等等。作为一个弗洛伊德的弟子,人们对他的评价大相异趣。不管说法如何,他作为杰出心理学家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表现哀情,《离骚》继承了这种情感表达上的倾向,并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成为后世文学中一种确定的思想主题,即士大夫思君忧时,虽百般罹怨,仍“九死而不悔”,这就是“风骚精神”,其内涵包括怨刺传统以及生命自觉的忧患意识。这些精神内涵决定了“以悲为美”的美学特色,在艺术表达上回环起伏、绝无直露,起着消减哀感的作用。“风骚精神”与“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  相似文献   

20.
流传至今的晚五代“诗格”作,在体例上,常前立某一格法,手即征引诗句作为例证,共所引诗句又常不标明作或出处。本据《全唐诗》及其他古籍,考出《风骚旨格》、《流类手鉴、》《雅道机要》、《诗中旨格》、《诗要格律》、《诗格》、《诗评》等“诗格”中六十余则引诗的作,皆为前人所未注出,补了《全唐五代诗格校考》等书之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