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2.
百万"遗产"     
索非亚的丈夫开了一家作坊,生意很好,他经常吹嘘说:"等我有了足够的钱,我就把作坊改成工厂,让你和孩子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索非亚幸福地笑着,将头深深埋入他的怀中.  相似文献   

3.
"他又不去上课了,一个人躲在风雨跑道,拿着跳绳在勒自己的脖子,你要帮帮我啊!"一位班主任一推门进入办公室,就苦着脸向我求助.这个小孩,已经让他和科任老师苦不堪言了.从他的口中,我得知,这个孩子刚上小学时,父母离婚了,现在跟着母亲和外婆生活.听说她们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孩子父亲的不是.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见到王迎辉同学时,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厚道.高高的个子,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多了份稳重,生活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深深镌刻在他的脸上.初次见面,就用标准的军人姿势向我问好,这一敬礼让我深信他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大学生.在他故事的背后,讲述的可能是一个沉重而又古老的话题.任何一个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人,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困苦,都会奋力进取,顽强拼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相似文献   

5.
珂珂 雨晨,你能否评价下自己?生活中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雨晨 我有个显著特性——笑点低,以至于做数学题时,都能被那些不着边际的信息逗乐.同桌问我"是不是没吃药",我就一本正经地反问他:"人间喜剧,为何不笑?"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我终于踏上了工作的路程.我和我的学生一样,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了新生活.初次遇到P,就知道这小子是个经典的家伙.开学头天,小家伙没带水杯、纸巾,口渴就直接对着饮水机.我和这个小家伙就是这样有了第一次接触. 9月的每一天几乎都是P的"市面",没有一天不听到小朋友对他的"控诉".他或者打人、或者骂人、或者恶作剧……小朋友甚至都很害怕和他站在一起."坏"家伙上课不是随便走动、爱插嘴,就是自己不听还去影响别的同学.  相似文献   

7.
在"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上,笔者在前几天看到一位学生描述的这样一场"师生冲突危机"-- 昨天晚上上自习时,"老班"(班主任)突然把我和另一位同学叫到办公室.刚进去,那位同学就莫名奇妙地被"老班"狠狠地打了一个巴掌,接着就轮到我!再后来就是把那个同学的头用手托起做出一副准备再打的姿势,并问"你昨天是不是通宵上网去了?"我的那个同学说没有,他就狠狠地一巴掌又打过去.只要我的同学回答"没有",他就像一头咆哮的狮子一样打他,最后我同学实在被逼不过就承认了.说"承认",其实那"老班"没一点证据.后来就轮到我了,我心里对这样逼供的老师真是恨得要命,我的性格比较倔,我死都不承认,最后他看实在问不出什么,就让我去上课了.我在心里强烈地质问:"这是一种为人师表者的行为举止吗?"  相似文献   

8.
刘云生老师是我的导师,也是我十分熟悉和仰慕的渝派名师之一。生活中的他儒雅、澄净、低调、平和,言语不多。然而,一旦走上讲台,尤其是发表教育演讲时,他整个人一下子就被激活了,“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宇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就像他生活的城市重庆那样“显山露水”。  相似文献   

9.
事情虽然过去四年了,我却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敢对学生"叉叉"了事了. 四年前,陈小伟是我班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连模样儿瞧着也不顺眼,是那号"鬼见愁"的人物.我坚信,在学校师生中,他远要比我们有的老师闻名.接手他以后,我奚落他的次数比正眼瞧他的次数多.我恨医学还不够发达,要不给他修修脑就好了.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在读《时文选粹》时,发现有一篇文章的作者署的名字是“佚名”。我不认识“佚”字,但看了一会儿,我又发现了几篇文章也是这个叫“佚名”的写的。于是,怀着好奇心,我干脆翻开了目录来数一数,呵,署“佚名”的文章竟有十七篇。我突然对这个叫“佚名”的作者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他(她)究竟是何方神圣?这本书就连世界著名诗人泰戈尔的文章也只收了一两篇,为什么收录了他(她)这么多的文章?不知是哪个记忆的火花在我脑中闪过。我一下子想起了小学音乐书上有好几首歌的词曲作者都叫“佚名”。想到这儿,我对“佚名”就更充满敬佩之情了。他(…  相似文献   

11.
小沁是我班一个颇引人注目的男生.学习成绩优秀,几乎每个主课老师都想让他参加学科的竞赛;体育方面.长跑是他的强项;此外,他还拉的一手好二胡.按理说.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我本可以委以重任.可我总感觉他的身上好像还缺少点什么,所以也就迟迟下不了决心.  相似文献   

12.
"扁"字在字典里呆闷了,准备出去玩玩. 一天,他悄悄地溜了出来,来到了大海上.可渔民一看到他,就撒下渔网要捕他."扁"字连忙问:"我是轻快的‘扁',你为什么要撒网捕我?" 渔民回答说:"扁加鱼字是‘鳊',我不捕你捕谁?再说,扁加马字是‘骗',你休想骗我!"说着动手就捕.幸亏"扁"字眼明腿快,才免遭一劫.  相似文献   

13.
8月20日离新学期开学还有好几天,突然接到校长的电话,要我赶快去校长室一趟.原来是在分班时遇到了麻烦,在本届新初三学生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吵客"--林华,据说他就像瘟疫一样,只要他在哪个班,哪个班就遭殃:班风不正、学风不浓,班主任都避之不及.分班时,他被安排在初三(1)班,可初三(1)的班主任一口回绝,没有商量的余地;无奈之下,校长想把他安排在初三(2)班,但班主任死活不依.就这样,林华像皮球一样被踢到东又踢到西,成了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最后,校长想到了上岗才三年的我.校长从组织纪律到理想前途,从个人利益到集体利益,好话说了一大通,就这样软硬兼施地把林华塞进了我班.  相似文献   

14.
"英雄"表弟     
表弟终于为他的英雄梦付出代价了. 那天,我去表弟家玩.表弟告诉我,后面竹林里有个盘子般大的马蜂窝,问我有没有兴趣跟他去瞧瞧.马蜂窝的吸引力太大了,我拒绝不了,于是就跟他来到了后面的竹林.  相似文献   

15.
我想起到芬兰第一天的情景.出租汽车司机按照我出示的地址把我带到要去的地方,帮我把行李拿下.我有两个大箱子,一个提箱和一个大旅行包,很难挪动.我把东西放在路边,我要去15楼,找到了15楼,却怎么也找不到要找的房号.我看到一间屋里有一个老人坐在窗前,我敲了敲窗户.我给他看了地址,他提起我的两个大箱子,带着我就走.走了一会儿,他一回头,发现我落在后边,就等着我,等我追上来了,他要和我交换行李,因为他发现箱子可以拉着走,让我拉箱子,他提包.我们围着好几个楼绕,就是没找到要找的房号.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下晚自习后,我走进办公室放书准备回家.这时听到有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语文课代表小A.我让她进来坐下.她很紧张,低着头,欲言又止.我知道她有话要对我说,但又有点不敢说.就轻轻地说:"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的就说吧,老师经历的多,可以帮你分析一下."等了一会儿,她终于断断续续地说了起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天脑子里一直想着他,他是体育课代表,我喜欢看他在篮球场上矫健地投球和在足球场上潇洒地射门的身姿.上课时也不由自主地往他那边看,夜里也梦到他.我知道这样会影响学习,也在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闲事,可总是不由自主.  相似文献   

17.
案例 小江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并不像大多数学生那样显得有些拘谨.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先对心理咨询室的布置评论了一番.我微笑着,听他评头论足,没有急于发问.终于,小江说出了自己的困扰.他正在读大二,平时除忙于学业外,还在一个学生社团担任社长,生活忙碌而充实,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很顺心,但有一件事困扰了他许久,就是跟同宿舍同学的关系不太和谐.  相似文献   

18.
我所教的班中有这么一个男生,还算聪明,理解力、记忆力都还可以,就是学习习惯不好.初一时语文成绩还过得去,上课还能听听,作业也还做做,虽然在老师的督促下仍然比其他同学要慢很多,但毕竟还交作业.我说的话他也还听.一到初二,他交作业的次数明显减少.上课睡觉和讲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与他多次谈心.都不见成效,他还跟老师摊牌:"我就是来混日子的.混一张毕业证就可以了."现在到了初三.他上课根本就不听.书都懒得拿出来.虽不扰乱课堂纪律,但那样子看着实在不雅,要么是身子不停地扭动.要么就趴着睡觉.  相似文献   

19.
一次,我遇到一个学生家长,招呼之余自然地谈到了学生的学习,他一下子显得很兴奋.他告诉我,这段时间孩子非常努力地学习数学,回来总是先做数学作业,还常常无意问说数学老师的好.我除了受宠若惊外,就是一肚子迷茫.一问才知道,原来最近有几次,我在上课叫他回答问题时,不是连名带姓,而是叫他"小龙".他回家就对父母说,老师特别喜欢他,对他特别亲近.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他要用行动来回报老师的厚爱.  相似文献   

20.
于永正,这个小学语文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 我拜读过很多关于他的文章和课堂实录,他大师级的形象已经植根于我心中,深深地影响着我!10月28日下午,我有幸在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再次亲身体验他的课堂,聆听他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他那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语文课堂上充满了浓厚的"语""文"的味道,他那厚重的文化气息浸染着每一位学生,也使我顿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原来,语文应该是这样教的,不需要太多的花哨,只需踏踏实实地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