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2.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3.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及引申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如“兵”词.本指“兵器”,引申之,又具有了“兵士”、“兵事”义,使“兵”具有了多种意义,变成了多义词.问题是,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是随意的吗?仅从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引申的方式,从逻辑事理方面探讨词义引申的规律,至多让人知道某些条条框框,死记一些词的引申义发展的情况而不能让人举一反三,更没有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缺乏深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我在教学中引进或强调了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的概念,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整体把握词义系统、加深学生对汉语字词的理解都是事半功倍的.如“兵”本指“兵器”,兵器是战士打仗用的,所以它又指“战士”、又指“打仗”.三种意义是相关联的,“兵器”战士用来打仗.“战士”用兵器来打仗,“打仗”战士要用兵器.贯穿三个意义的线索是“战士打仗(的)兵器”.这就是“兵”一词的意义引申线索.说它是词义的引申线索,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了它,就可以融会贯通“兵”的所有意义和用法;把握了它,就可以把“兵”的所有意义串连起来,加深对其词义的综合认识程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词“晒”是依赖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产生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以共享交流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晒”的语义演化又遵循着语言学的规律,首先由英语“share”谐音转用,意义是“分享”,接着和原有语素“晒1”产生相似性联想引申出“公开”、“展示”之义.语言符号是传播的必备载体,但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演化,“晒”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符号与传播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思想丰富而深广,而在伦理学方面,我认为其关于道德的性质与目的之阐述意义不菲,其关键均在于“生长”,正由此性,又引申出其对于科学方法的使用、对道德标准的另立和对道德教育与道德理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原始字形所表现的,是先民对抽象概念和客观事物的认识。类似的字形,往往可引申出相近、甚至相同的意义。从构形上看,语从吾声,吾从五声,与汉字由独体字向合体字,由表意字向形声字发展的脉络,极为吻合。从字音上看,“语”、“吾”“五”三字,古音又同属疑纽鱼部。证以诂训及甲金文原始字形,可知“语”之声义乃受诸“五”,“吾”为“五”之增偏旁体。后又添一“言”旁作“语”。  相似文献   

9.
苏袁 《文教资料》2012,(24):28-32
"臤"的本义是以手持奴隶,"握之固也",由此引申出一般的坚固意义,继而又引申出困难、物体撞击声,又有多、大、紧密等意义。每义之下,都在"臤"字的基础上外加形符,孳乳成新字,以取代原字表示各具体的引申意义,从而形成一个以"臤"字为核心的字族,同时列举若干从"臤"存疑字,有待学者继续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10.
邱靖  周俊 《华章》2011,(19)
本文从朱践耳音乐作品《和》得到启示,通过挖掘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和”的初义,来探究“和”的思想在这部现代室内乐中的体现,后又引申到“和”之现代意义,将“和”的思想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论述“和”的思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发扬,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1.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2.
李金彪 《语文知识》2006,(10):24-24
“一地鸡毛”原本是刘震云一部中篇小说的题目.指鸡毛蒜皮的小事,后来又引申出平庸、琐屑、乱七八糟、令人厌烦等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13.
刘正中 《文教资料》2010,(14):38-39
“玄”词义有很多,《汉语大字典》收“玄”义项16条,说明“玄”的词义是不断引申出来的,为了理解“玄”的意义.我们就要了解其词义引申脉络。本文主要描绘“玄”词义引申系统图。  相似文献   

14.
<正> 对汉语多义词的语义派生类型,现今一些主要教材和专著一般都划分为“引申义”和“比喻义”两利。“引申义”是“由基本义直接发展引申出来的派生意义”“比喻义”则是“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出来的意义”。笔者以为,这个划分并不科学,“引申义”、“比喻义”的定义事实上也很难让人准确掌握并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诸派生义分别属于两种中的哪一个类型。试以多义词“口”为例。“口”的本义是“人或动物进食或发声的器官”,派生义项例如: ①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口、罐口 ②出入通过的地方:关口、港口、路口  相似文献   

15.
读了袁庆述先生《朱子语类·方言俗语考》(载《语文研究》1990.4,下文称作“袁文”)一文,很受启发。但文中所释《朱子语类》(下文写作《朱语》)中“撮”的意义似可商榷。 袁文说《朱语》中的“撮”,“并非常见的,‘抓取’、‘摘取’之义,而是指一种用簸箕、铲子之类的工具装取泥土、谷物等散状、堆状物的动作,并由此引申出从尖端取走、从表面取走、从下面取走诸义。”“此字亦写作‘绰’”。简言之,“撮”是方言俗语词,因此不是“摘取”义,而是“装取”义,并引申出“取走”义,且又写作“绰”。  相似文献   

16.
古今词义不同,是由于发展和变化。我再三强调,研究古代汉语要有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有很多相同之点。在词义方面,有很多跟古汉语还是一样的,例如天、地、人、牛、马等。可是还有很多的词义不一样。我就讲词义,也就是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发展与变化不同。发展指的是一般所谓引申,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字,原来没有这个意义,后来产生了新的意思,但是原来的意思还存在,这就是发展。例如“口”字,口是嘴的意思,指身体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说嘴不说“口”)。但后来有个引申意思,比如:山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动趋式“V起”为研究对象,对此结构的语义进行共时的分类和探讨,并在共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分析“起”的意义演变和虚化历程,我们认为“起”的起始义并不是从结果意义中引申出来的,而是直接引申于趋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19.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词义可以通过相似、相关、相因等多种方式进行引申。反向引申是汉语词义引申系统中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个被学们忽视的问题。这种引申与传统字学上所说的“反训”不是一回事。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的本义能分析出意义相反的因子,那么词义就极易发生反向引申,孳生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贷"和"怠""殆""贷"是个形声字,形旁是"贝",本义是向人施舍财物;引申指借贷;又引申指宽恕、减免;推脱(责任)等。"严惩不贷"的意思是严加惩处,决不宽恕;其中"贷"用的就是宽恕、减免义。有人不了解"贷"的意义,误写成"怠",例如:(1)对于贿选相关的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