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诗经》开始,泾水与渭水的清浊历来为人们所争论。根据相关材料,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在《诗经》产生的时代,应该是泾水清渭水浊。同时也将有关辞书及《诗经》注本上对泾水源头的错误表述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2.
“必以情”的“情”不该释为“实情”,“情理”和“诉讼之辞”,而应释为“诚”。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所谓上古汉语中的固定结构“有以”“无以”句式的析解,证明其中“有”“无”仍为动词,表存在、不存在,“以”的意义实在,与它的介词用法对应整齐。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急速转型,学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做几乎成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当前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强烈,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令班主任应接不暇。所以当前班主任工作越来越繁琐,越来越累。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以问解问的方法在解决学生日常琐事方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冠 《下一代》2013,(5):41-41
明朝有个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徐渭,字文长。他小时候就聪明伶俐,能说善辨,大人们都很喜欢他。有一天,有个姓郭的老先生请徐文长到他家作客。徐文长应邀来到他家。刚踏进他的庭院,就见到郭老先生正在指挥下人准备砍院中的一棵大槐树。徐文长不解地问:"郭老,这棵大槐树枝繁叶茂,多么像一个巨大的华盖呀!它冬能挡风,夏能遮雨。你为什么要把它砍掉呢?"郭老叹了口气说:"我也舍不得砍掉它呀!可是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书上说,‘庭院天  相似文献   

6.
对比论证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之一。欧阳修的《朋党论》采用了对比论证,把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阐述得泾渭分明,并用大量的史实充分说明了两者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劝谏君王重用君子之朋,远离小人之朋。  相似文献   

7.
何兰 《教学随笔》2016,(4):150-151
对比论证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之一.欧阳修的《朋党论》采用了对比论证,把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阐述得泾渭分明,并用大量的史实充分说明了两者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劝谏君王重用君子之朋,远离小人之朋.  相似文献   

8.
对陶渊明《自祭文》“和以七弦”一句的理解,学者们多持不同意见。根据上下文语义关系和相关字词的考证,“和以七弦”之“和”应当训为“欣”,意为欢欣、愉悦。  相似文献   

9.
10.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否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高中《语文》第五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说了……毋吾以也,就是‘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就不说了)。”我觉得“毋吾以也”应解释为“不用我了”,“以”不应训为介词“因”,而应训为动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 10页录用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的一句话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段为人们所熟悉并经常引用的材料是何意 ?从史学界很多研究魏源的文章来看 ,大家较多地重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并一致认为这是魏源的核心思想 ,那么“以夷款夷”作何解释呢 ?课本同页下的注释是“以夷款夷 ,指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此解释 ,我认为值得仔细商榷。第一 ,从上下文内容来看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三个目的中 ,第一个“以夷攻夷”和第三个“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打击外国侵略者 ,抵…  相似文献   

12.
“数”与“形”是数学殿堂里密不可分的两大柱石,“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若某些代数问题有明显几何意义,则转化为几何图形,适当地运用几何方法,以“形”研究“数”,会使问题直观形象,解法简捷灵活。现结合实例说明:1.在数轴上以“形”解“数”例1.解方程|x+1|+|x-1|=4。分析:初看这是一道纯代数题,通常的解法是分段定出x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去绝对值符号再解,但这样较费时费力,若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则可快捷求解。解:如图1,画数轴,设A(-1),B(1),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这个方程的解即是在数轴上找到与点A、B的距离的…  相似文献   

13.
<正>"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是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精辟论述.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从初一学数轴时就开始对学生渗透.常见将代数问题图形化,将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化"静态"为"动态",变"无形"为"有形",从而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反之,将某些几何问题代数化,"以数解形"运用于几何解题在初中数学中则较为少见.笔者在八年级下学期中心对称图形单元的教学中,由一题菱形几何题的解析教学引发一些思考,谨供研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具体规定每个学段的背诵篇数和诵读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专门附录了小学阶段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  相似文献   

15.
以,古文作吕,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含义丰富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我翻阅《论语》,做了些调查研究,有所收获。这里谈几点看法,就教于海内识者。一有关《论语》“以”字训释的几点质疑1 好仁者,无以尚之。(里仁)《论语正义》解此句为“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①,看来说的是仁,而非“好仁者”,“以”为连词,不妥当。《经词衍释》上云:“好仁者,无以尚之,言无有加也。”它认为“以”“有”古通用,因此把这句的“以”训为“有”②。  相似文献   

16.
旺峡》(人教版初语第三册)有这样一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中的“以”字课本无注,从一般的古汉语字典中也查不到相应的义项,故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避而不讲。那么,这个“以”字究竟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7.
“又是耐久跑!”体育课上,我刚宣布练习项目,不少学生就在小声嘀咕。也难怪学生!由于学校体育器材少,场地就是跑道和一个篮球场,体育课不是跑步就是打球,因此“耐久跑”就成了我们学校体育课的看家训练项目。  相似文献   

18.
19.
对于“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冯婉贞》)一句,一般译为“用枪上的刺刀搏斗”。这样理解不合文意。上文写冯婉贞率队埋伏,敌兵抬着炮走来,冯婉贞“率众袭之”。由于是袭击,因此,“敌出不意,大惊忧”。敌人一心凭借炮火的优势,妄图轰毁谢庄。他们出乎意外地遭遇伏击,自然仓皇失措,“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如果说他们是“用枪上的刺刀”来搏斗,那么他们是早有准备了,早就把刺刀上于枪尖了,但是上下文都交代敌人没有肉搏准备。  相似文献   

20.
《苏式传》记叙苏式“自刺”后被抢救,其中有“蹈其背以出血”一句,许多注释本将句中关键的一个词“蹈”释为“用手轻轻拍打”,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而教材将“蹈”作“踩”字讲,虽改手为脚了,但是不贴切。笔者认为卫律叫来和医生是用“踩法”抢救苏式的。“踩法(又名脚踩法、踩跷法等)是一种用脚推拿的方法。它根据人体经络穴位在全身的分布,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