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析三个不同的"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事实基础上,将“来”分化为“来1”、“来2”、“来3”,通过考察它们各自在句法及语义上的特征,判定“来1”为“趋向动词”。“来2’为“趋向助词”。“来3”为“词缀”。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曲作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语料“,来”在其中有广泛使用。本文在描写的基础上,从语法角度展开了四方面研究:动词“来”、助词“来”、语气词“来”及“来”的其它用法。  相似文献   

4.
“去来”的性质及其“来”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方言用例的相互印证中讨论“去来”的性质 ,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来”的历时演变。“去来”为两个词 ,“去”是动词或趋向动词 ,“来”是表祈使的语气词。“来”因其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程度弱化 ,在清代被适应性较强的“罢”所替代。  相似文献   

5.
生物教学中,以生活化情境内容来“启”、以生活化模块内容来“承”、以生活化问题内容来“转”、以生活化案例内容来“合”,将会大大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徐州方言的“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方言中的“来”有两读:阳平的lε和轻声的lε。阳平一读的“来”,主要功能是作行为动词和趋向动词;此外,还可以用作介词,例如“来上看”、“来外靠靠”,“来”义同“朝、向”。我们对此不拟详细讨论。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徐州方言轻声“来”的用法。这些用法大都是普通话的“来”所不具备的。本文在着重进行共时描写和分析的同时,对其历史来源也略加探讨。例句中需要解释或标音的词语,随文夹小注或以国际音标记音。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对位移动词“来”的代动用法进行了考察。文章在指出“来”的代动现象及其判别标准的基础上,对“来”代动用法的成因、“来”作为代动词用法的替代条件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动词“来”的语义泛化和动词“来”的强位移性特征是“来”出现代动用法的主要原因,而“来”后自身宾语成分的变化则促成了其代动用法的发展;“来”的代动用法受到了句法、语义和语用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用法又偏于灵活,不好把握,所以最好采用深入浅出、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选定切入点,并结合常规中的典型用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8.
德阳崛起     
“5年内建成西部职业教育高地。” “德阳要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办职教来德阳,学技能来德阳,选技工来德阳,找工作来德阳。”  相似文献   

9.
《项脊轩志》“先妣尝一至”句,中学课本未作注。有人认为“一至”应解作“常常到这里来”,理由有二:一、关心孩子的归母不可能在“很长一段哺乳期中只来过一次”;二、“一”可训“常”。我们认为,“一至”理解为“来过一次”未必错误,理解为“常常到这里来”未必没问题。“先妣尝一至”下面紧接着写道:“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  相似文献   

10.
释“夜来”     
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夜来”一词,部编教材未注。长期以来课堂讲解和现代汉语翻译,差不多都说成“在夜里”或“入夜以来”,这种解释,实属望文生义,于理不通。试想:诗人怎么知道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大雪?再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其中的“夜来”解成“夜里”或“入夜以来”,也说不通。夜里刮南风,诗人怎么能看到“小麦覆垄黄”呢? 其实,“夜来”一词,即“昨天”之义,是方  相似文献   

11.
“来”字辨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句,课文注“去来”为“走了以后。来,助词,无义。”这条注释值得商榷。如果“来”是助词,无义,那“去”就是“走了以后”之意。但一般工具书都未见“去”有“走了以后”这一义项。“去”应作“离开”解。《辞源》注“去”的第一义项:离开。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若按课文解“去”,“以后”从何来?无着落。  相似文献   

12.
上一期,我们已经提到了文言语段的语境很重要,要学会利用。下面就技能谈一下: 1.学会利用较小的语境就能够理解并推而广之的成语,并有意识地利用它来理解文言文中的难字。如可用“走马观花”中的“走”释义为“跑”来推知文言文段落中的“走”的释义;用“如丧考妣”来推测文言文段落中的“妣”的含义为“死去的母亲”;用“莫名其妙”来推测文言文段落中的“名”的释义为“说出”。  相似文献   

13.
古人作诗“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耐人细嚼品尝。现从小语双册古诗中选择若干疑难词语陈述管见,为老师们备课时参考。夜来(五年制第四册第4课、六年制第四册第3课《春晓》)“夜来风雨声”中的“夜来”,教参上释为“这一夜的意思”,似欠妥贴。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诗词汇释》中说:“夜来,犹云昨日也,昨夜同。”可见,此“来”非动词来去之“来”,而为名词词缀,置于时间词后,构成一个时间名词。如,“夜来城外  相似文献   

14.
如果想掌握序数词的用法,那么就来剖析序数词的“本领”吧!【序数词的构成】先来读下面的巧记口诀,它会帮你记得又快又准:“基”变“序”很容易,词尾加上“th”;“一”“二”“三”需注意。结尾各是“st”“nd”“rd”;“八”减“t”、“九”去“e”,“f”来把“ve”替;“二十”到“九十”,“tv”变成“tie”;  相似文献   

15.
1.品读一个“带”字。风来啦!雨来啦! 姐姐带着斗笠来啦! 风来了,雨来了,姐姐为什么不“戴”着斗笠来? 回望原文:“风来啦!”“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山上的风,大啊!姐姐能“戴”着斗笠来吗?……“雨来啦!”“它向小男孩跑来。小男孩一定很急,连鞋都不穿,光着脚丫跑得噼里啪啦的。”小男孩为什  相似文献   

16.
概数助词“来”和“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概数助词“来”和“多”,目前学界看法很不一致.本文对“来”和“多”的分布情况加以考察,比较其分布和搭配的异同.从表义辖域看,“来”的义域可以上下延伸.从语用倾向看,“多”只能表示略多,“来”既可表示略少,也可表示略多.  相似文献   

17.
“从来”和“向来”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语义分析的角度,认为;“从来”和“向来”既对立又互补。“从来”倾向用否定形式,“向来”倾向用肯定形式。若都用于否定式,则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来”否定式偏向对某一具体动作、行为、事件的动态否定,是倾向对客观性的否定;而“向来”否定式更偏向对静态的、抽象的、主观的方面进行否定。“从来”还可以在过去的时间中截取一段出来进行否定,但“向来”没有这个用法。  相似文献   

18.
“见异”,即显示作家或作品的特别之处,刘勰以此为批评方法来实施其批评标准,之所以如此,一来刘勰认为作家之“异”在于其“偏美”、“各其善”,二来刘勰认为作品之“异”在于“变之数无方”。  相似文献   

19.
五谷丰登     
汉字中有大量有关粮食作物的字,如“禾”“苗”“麦”“来”(来)“谷”(谷)“稻”“米”“黍”“粟”等等。这些作物外形都很相似,古人造字时怎样加以区别?请你边看边想。  相似文献   

20.
陪先生钓鱼     
韩红学 《山东教育》2008,(11):59-59
出县城不远,我们来到了一座大水库边。先生调试好鱼钩鱼竿,挂好鱼饵,说:“你来钓吧。”我说:“我不钓。”“那你来干什么?”“我来看看这大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