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己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自嘲》是鲁迅诗歌中的名篇。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赞扬,千百万人奉为座右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出自此诗。怎样理解这首烩炙人口的好诗呢? 对诗题的理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自嘲”仅仅是一种“曲笔”。因为,如鲁迅先生这样的伟人是“无需自嘲”的;(董大中:《鲁迅<自嘲>诗小释》)二说“自嘲”乃“表面上”是嘲讽自己,  相似文献   

2.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3.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5.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创作的一首小诗,被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这是一首富有古典韵味的闺怨题材的小诗。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本诗时,采取了以诗解诗的方法。一堂课上,他引用的古典诗词近30首。对于这种以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的老师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被落实的尴尬”,他们呼吁“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体验过程”,“不能再搞教师的一言堂了”;而大部分学生则非常欣赏这堂课,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6.
将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与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教学进行对比评析.两位教者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本解读姿态,解读结论与解读方式截然不同.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一个将学生当作演绎自己独到见解的看客.钱老的课是语文教师研习教学的经典课例;郭老师的教学也受到一些追求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的热捧,两课的影响力均很深远.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诗歌作品中,《自嘲》是历来颇多争议的一首诗。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关于诗名“自嘲”的含义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具体阐释问题。关于诗名有两种解释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诗题曰“自嘲”是喜怒笑骂的一种表现,是写诗攻击敌人的方式,很难说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董大中也认为“鲁迅所题‘自嘲’二字,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为什么呢?“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什么要自嘲,又有什么可自嘲的呢?”这里,他们的解释主要是把诗题同现实斗争的政治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另一种意见以倪墨炎,郑心伶为代表。倪认为,“本诗题目‘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9.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千载传诵的写离愁别绪的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和游子的相思之情,生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这首诗主要写唐人的胸襟与宇宙意识,充满哲理。下面对程丽华、张正平两位老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课取材于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孙立权策划的一个小初高跨学段的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该活动由小学、初中、高中各一位语文教师分别给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讲同一首诗——柳宗元的《江雪》.高二年级的课是孙立权老师讲的,题为《经典重读:柳宗元诗<江雪>》.这节课以反刍理论为基础,从经典需要重读切入,重点探讨了《江雪》这首经典诗歌传诵不衰的不朽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4期上刊登了姜夕吉老师的《从“口占一绝”看崔莺莺的悲剧命运》一文。因近日执教《长亭送别》一课,重又阅读姜老师的文章.就“口占一绝”这首诗在文章中的运用。产生了与姜老师不同的看法。现具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赵海霞老师就人教版第八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的“晚”提出:从本诗中的四句所涉及到的景物——桃花开、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河豚欲上时,均属早春景色,并非晚春,诗题中的“晚”应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广大读者、作者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刊小学理科教学《失误分析50例》、《失误分析50例(续)》及《优课评讲》三个专栏,都圆满地结束了。并且,“失误分析”两个专栏中的大部分文章,已汇成《小学数学教学失误分析100例》(分“中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分册),交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为此,我们谨向热情支持我们办好这三个专栏的读者、作者,致以衷心的敬意和谢意。这几个专栏停办后,为使广大读者仍能读到这类富有启发性的文章,也为了使热心撰写这类稿件的同志,有个继续讨论问题的园地,我们决定新辟《教学评析》专栏。这一专栏,我们不仅欢迎对那些“优课”或“失败了的课”,续续开展研磋,而且欢迎对那些“不好不坏的课”也积极地开展评析,以求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一、“长吟新诗”理诗脉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请同学们背下这首诗。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其它预习任务,请大家回答这两个问题。(投影)1.诗题为“春望”,请问作者望到了什么?2.你觉得杜甫作此诗时心情如何?  相似文献   

16.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篇课例 ,引发了如此多的评说 ,而作为课例 4的执教者我来说 ,其感受自然更加深刻 .首先感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及那些关注和点评课例的数学教师和教研工作者 .从发起、展开到结束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都进行了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 ,尤其是在第 1 1期和第 1 2期以较大版面发表了代表性的评析文章 2 5篇 ,更见编者对此项活动的高度重视 .由此 ,不能不让人肃然而起敬意 .对于这些课例和评析文章 ,我都进行了认真、反复的阅读和学习 ,我深深地为大家那种钻研、进取、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所感动 ,…  相似文献   

17.
《我的失恋》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分行抒写的诗篇,这首被李长之称为“无聊”之作的“拟古的新打油诗”,一直以来被当作小小的讽刺诗而排斥在“真正的诗”之外。在创作中,鲁迅采用了幽默、讽刺、夸张、漫画的手法,以自嘲、戏谑的方式,表达了恋爱中的鲁迅苦闷、彷徨、焦虑和自卑情感。其实,这是一首真正的恋爱诗。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06年第4期“创新展台”栏目刊登了戴海勇老师的《边边角问题的探索》一文,引起广大读者关注,林梅茵、刘学宾、蒋柏孟、赵营君、谷显亮等老师来稿对“边边角定理”进行商榷探讨.现刊发其中一篇,在此感谢各位老师对本刊的支持与关注,欢迎大家对本刊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批评.  相似文献   

19.
近日,我校与长沙名校的名师举行“同课异构”活动,我校的黄芳老师与长沙市明德中学的杨敏老师上的都是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在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解题,分析诗中的“忧”及表现手法这些方面,两位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可谓大同小异。我们发现,两位老师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的同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位老师采取的是直接截取中关于百草园、关于雪地捕鸟两处描写语段,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充、问题进行训练。在这里,不妨把这种课称为井底之蛙型。第二位老师采取的是对课进行鉴赏评析,但只是走马观花,淡化感悟,竭力抽出“批判封建教育”、“反封建”的空泛的主题灌输给学生。在这里,不妨把这种课称为好高骛远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