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戏体制从宋元到明中叶,逐渐发生变化并趋于整饬,今人依据常见的元明南戏(传奇)剧本,以为从元代开始,南戏开场形式已经十分简练扼要,一概由末念诵一至二首词,这 一个误解,是到万历时期,文人创作讲求文采格律,才固定为简要的一词或二词形式,从南戏到传奇剧本,逐步走向分“出”,开始时“折”“出”“节”“套”皆用,宣德年间正式分“出”,嘉靖年间开始列“出”“目”,万历以后趋于规整。  相似文献   

2.
张凤翼创作分为明显的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红拂记》,见出一个“识”字。它所构建的精神意蕴牢笼全剧,而且,“识”之意脉一直贯穿整个剧本创作,只是方式有所改变。后期四个剧本着力于公义与私情的调适,以期达到兼美的理想境域。在明代文人传奇发展史上,他的剧本体制成为万历后期传奇创作简约化的先声,其思想内涵亦成为明后期传奇创作情性合一的先导,因此。在明代文人传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南戏体制从宋元到明中叶,逐渐发生变化并趋于整饬。今人依据常见的元明南戏(传奇)剧本,以为从元代开始,南戏开场形式已经十分简练扼要,一概由末念诵一至二首词,这是一个误解。只是到了万历时期,文人创作讲求文采格律,才固定为简要的一词或二词形式。从南戏到传奇剧本,逐步走向分"出",开始时"折""出""节""套"皆用,宣德年间正式分"出",嘉靖年间开始列"出""目",万历以后趋于规整。  相似文献   

4.
屠隆(一五四二——一六○五年)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万历五年进士,曾做过颖上(今安徽颖上县)和青浦(上海青浦县)知县。在文学史上,屠隆属明“末五子”成员之一(“末五子”还包括胡应麟、魏允中、李维祯、吴旦),著有《由拳集》二十三卷、《白榆集》二十卷、《栖真馆集》三十卷、《鸿苞集》四十八卷。他不仅擅长诗文,有“诗文不经意,一挥数纸”之称,而且还创作过多种戏曲和传奇作品,发表过许多有益的文艺理论批评见解。 屠隆从事文学活动的年代是在明世宗(嘉靖)和明神宗(万历)年间。自明代中叶以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已经走向衰落,到了嘉靖年间,封建统治阶级更加腐败残暴,嘉靖二十一年严嵩入阁之后,结党营私,斥戮重臣,形成了二十年严嵩专权统治的局面。在这中间,虽然经历过张居正为首的所谓“政治改革”,但封建的政治经济危机仍然十分严重。待至万历中期以后,明代社会更加凋敝腐败,因而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在嘉靖、万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评价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明史学家吴晗同志据书中涉及的时事及社会风习,考订其成书年代为隆庆二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568——1606年)之间。全书以《水浒传》武松杀嫂故事开端,然后另起炉灶,专叙西门庆发迹与作恶的一生。以赵宋的宣和失政为背景,影射明代嘉靖、万历间皇朝统治的腐朽。突出  相似文献   

6.
在所有关于陈三五娘的文学作品如歌谣、说唱、戏曲、小说、传说等诸种体裁中,今天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版本却属戏曲类型,有刊刻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荔镜记》和刊刻于万历九年(1581年)的《荔枝记》。但是,嘉靖本和万历本都不是原创本。从万历本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存在着一个编成于成化十二年至嘉靖三年(1476-1524年)间的《荔枝记》,这个本子就是为编万历本时所依据的前本。在没有新材料出现之前,要断定传奇小说与戏文产生孰前孰后,为时尚早。最早的《荔枝记》戏文,应当有“六姐(娘)”这一人物及有关情节,明代中叶时删去此部分,单留下五娘与陈三、林大鼻感情纠葛一线。然而,嘉靖、万历两本都留下了删改未尽的痕迹,可从后世流传下来的唱本及传说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7.
神魔小说是在明代三教归一背景下产生的,以神魔之争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小说类型。从明初《三遂平妖传》开其先河,至明中叶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问世,这一流派迅速获得了读者的认同,风行于世,绵延不绝,成为小说史上堪与历史演义、人情小说并驾齐驱的主流之一。我们依照其文体规范的确立与衍变,将之分为初兴期、发展期、因革期、衰蜕期四个不同阶段。这里试图剖析发展期的神魔小说创作。 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起,至天启末年(1627)止,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视之为神魔小说的发展期。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自明万历二十年(1592)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刊行于世,神魔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势头。作品数量大大增加,创作、刊刻于此期的神魔小说将近二十部。据统计,成书或刊刻于万历间的历史演义约为十七部。神魔小说创作能在这样短时间内与历史演义平分秋色,实在令人惊异。毕竟在长篇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集句诗的评价,很多集中在“文人显示和炫耀文学才华的文字游戏,是一种文学上的消遣娱乐”。在研读明传奇后,本文作者借用巴赫金著名的“复调理论”进行思考,认为明剧作家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落文人因科举失败而失意,借剧本创作来宣泄情感、实现自我的过程,表现为一种“俗的戏曲创作和雅的集句诗添加,两种不同文风同时存在。既不完全融合也不互相分割而共同构建了明传奇”的“复调”式创作。  相似文献   

9.
花千玲 《教书育人》2012,(27):111-112
一昆曲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昆曲成为高雅清丽、温文尔雅的艺术形式,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的。昆曲之始祖为昆山腔,始自元代,分为两种,一种是顾坚等文士创立的清唱昆山腔,一种是民间艺人创作的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剧唱昆山腔。清唱昆山腔是文人用于自娱唱酬时的一种清唱方式,所采取的是乐府北曲依字声行腔的演唱方式,与当时流行的南曲有所不同。[1]魏良辅《南词引正》认为这一艺术形式为顾坚所创,如云:"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2.
一、明代青海边塞诗的出现及性质在明朝二百多年(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间,青海地区属边陲地带。尤其明中叶后,西宁青海湖一带成了明军与蒙古王公贵族部队作战的战场,这里连年战事频繁,不得安宁.明王朝也特别重视西宁这一军事重镇,加固增筑城堡塞垣,特设军事官衔,派兵添将严守西宁,以对付来自青海湖的蒙古贵族部队.在这期间,许多诗人和镇守青海、征伐海患的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上,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曾三次迁都。第一次是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从建于万历十五年的费阿拉城迁至赫图阿拉;第二次是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  相似文献   

14.
清中叶文言小说在学界的评价不高,最主要的一个罪名就是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充斥着大量封建正统观念的说教。其实,明清小说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以来直至清末有许多作品都有着“教化为先”的特点(1),仅仅看到清中叶文言小说对教化功能非常强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注意这一时期强调小说教化功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中叶至清初,无论是评点还是创作,优秀文人们都很强调自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容本”《批评<水浒>述语》所云“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之为尤详”,到金圣叹所说的“怨毒著书”,到张竹坡所言《金瓶梅》之创作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南戏,从现在流传下来的资料看,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较合适。元以前为第一阶段,即南戏的产生形成阶段;元初到明初的传奇为第二阶段,即南戏变革并逐步向传奇过渡的阶段;这以后为第三阶段,即南戏发展为传奇达到全盛。其间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连贯性。  相似文献   

16.
《桃花扇·余韵·哀江南》尾曲有苏昆生的一句唱词“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教材注“五十年兴亡”如下:“指苏昆生从少年到老年所看见的南京从兴盛到衰落的一段时光。”苏昆生“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时在“戊子(顺治五年,1648)九月”。由此上朔“五十年”,应在万历(1573—1619)中叶。  相似文献   

17.
元末明初文人瞿佑(1347——1433)的传奇小说集《剪灯新话》,作为明代传奇小说勃兴的先声,对唐代传奇的继承,后世作品的影响,以及和日本文学的关系,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瞿佑的作品大都散佚,所以从瞿佑的创作活动中研究这一问题的也很少,而且也很困难。本文试图从残存的瞿佑的故事集《香台集》中,探索一下跟《剪灯新话》相连结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凌濛初创作的<红拂>杂剧是根据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改变而成的,但它不同于其他<红拂>剧作,凌濛初<红拂>杂剧的创作时间当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八月之间,其创作因素是多方面的.凌濛初<红拂>杂剧,将一事化为三传,使之更具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得到了戏曲界的赞许,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清代作家徐昆,以他的传奇《雨花台》在明、清时期的山西戏曲界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作为他最早的一部戏曲创作,《雨花台》不同于明清文人的案头之作,着重表现场上之曲,在创作动机、思想意蕴、时空结构、唱词与宾白等方面都独具特色。《雨花台》传奇从侧面反映了清代山西戏曲发展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