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法律不过是具体的,最低的道德,因而都仅仅是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琐琐碎碎的规则;法律自身没有原则;法律是双道德原则为原则的,法律的原则,如正义,平等,自由等等,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因此,大体说来,一切社会活动最终便都是对于某种道德的实现,于是虽然一个社会的道德本身,不过是一纸空,是软弱无力的,因而并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但是,一个社会实行何种道德,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优良的道德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恶劣道德是社会停滞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道德进步的标准是什么?一般的看法是:生产力是根本标准,还有四个具体标准:①人的自由解放程度;②人的全面发展程度;③社会生活的和谐程度;④与最先进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程度。此外,道德进步的标准又可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作出说明,个人标准包括:①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增强;②个人履行道德义务和权利的自觉性;③个人理想人格的完善。社会标准包括:①良好的社会公德;②和谐的人际关系;③促进新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这是道德进步社会标准的最终体现。我认为,上述观点存在一个错误,即混淆了道德进步的标准和道德发育成型…  相似文献   

3.
教育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放眼世界,经济社会的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拉动和推动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也以其发展作用于社会的进步。教育是人类的,它必定服务于人类的进步;教育是民族和国家的,它必将担当民族的复兴和国家强盛的重任;教育是区域的,它必将与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教育的超越,它受客观现实和规律的制约;教育的落后,必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从期刊发展180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它既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在社会发展中,期刊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进步功能:传播人类进步思想和文化,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功能;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速社会进步的功能;引导与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深化学术理论研究的功能;独特的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功能;贮存信息的文献库功能;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文化娱乐功能;期刊具有促进经济、商业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媒体功能。但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期刊又具有破坏功能。因此,研究期刊发展史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更好地发挥期刊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去除期刊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各国明的多样性也是人类明进步的动力。这一系统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使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获得了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为基本出发点,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认为,前冲后有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双重性影响,但其积极影响是主要的,能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进步;前的目的与后的要求是一致的;前的激励机制为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为其道德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进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为基本出发点,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认为:前者对后者有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双重性影响;但其积极影响是主要的,能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进步;前者的目的与后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前者的激励机制为后者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为其道德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带场公济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进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代价付出是社会进步的手段和中介,它既带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观人为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也同样面临着客观必然性与主观人为性代价的付出;我们的目的在于建构正确的代价意识,理顺西部大开发与代价付出的辩证关系,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西部地区最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社会福利基础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社会福利基础理论的思考沈洁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理论思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在社会结构演变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功能体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在现今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既相互包容,又并行不悖,二者各具有独自的理论体系,也是...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应该突出“全民健身纲要”精神,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既是高校体育面向未来的教学目标,又是社会进步和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其理论依据有:“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是现代体育思想更新的标志;“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的标志;“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是为人类创造幸福的过程;“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是促进智育发展的过程;“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过程是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科技革命向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提出了挑战。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并不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否定,它和西方的科技决定论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技术并非现代社会进步的唯一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科学发展观看科学技术社会评价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评价并不仅局限于它本身,还需要从社会参与的角度做出社会方面的衡量,因为这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实际社会效应以及人们对待科学技术实际态度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科学技术本身横向和纵向的迅猛发展,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内容也相应发生了演变,并且随着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价值观的渗入,科学技术评价的标准也应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3.
略论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曾是早期西方大学教育的重要基石。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的增强,科技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中心内容,人文教育的基石也随之受到动摇。本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在严酷的客观现实面前,发出了重振大学人文教育的呼唤,从而引起大学人文教育的再度复兴。在当今时代,高等学校实施和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促进科技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等学校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必须改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受到冷落和削弱的现状,切实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基础。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显示,从经济增长到人的发展是新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应依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着许多矛盾,尤其是学生数量增加与保证教育质量的矛盾,曾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新世纪我国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伦理困惑,科学研究必须受伦理的规范和引导,尊重伦理的基本价值。深入探析科技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性,保持二者间的张力平衡,是未来科技发展与伦理全面进步的基础。在科技成为强势文化的背景下,尤其要强调伦理对科学研究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中国成人教育要想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使自己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增强自己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那么我国成人教育在应对社会变化这个过程中,必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跨越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鼎峰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与西方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与日俱增。其原因是科学技术自身在数学化、形式化、抽象化、精确化及实用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特征及其相应的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科学技术理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与人文科学相背离的现象。科学技术理性工具性的过度张扬,压制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社会方面的问题。规避科学技术理性的缺陷对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智力因素对于人才的成长,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智力因素培养与外语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是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必须能对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历史视域中的传播学、系统科学与教育技术之间存在复杂微妙的关系。历史的真实是:传播学是教育技术与系统论结缘的中介,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并不是持续的。立足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既可以厘清“教学设计”(ID)与“教学系统设计”(ISD)之间的微妙差异,又可以辨识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关于教育技术“形似而质异”的“电”、“教”论争的实质:中国解决的是教育技术学科归属的问题,美国解决的是学科深层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当在对历史的认知中推进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历史研究,更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