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杂文创作占据鲁迅全部创作的四分之三以上,杂文无疑是最适合鲁迅的文体,鲁迅对自己的杂文创作也是相当自信的。鲁迅的杂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单是杂文集的取名就体现了一种罕见的意趣,更不消说杂文中散发着魅力的语言和意义旨归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历史发展中,从历史文献和古代神话中摘取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成功者,而茅盾则是学习鲁迅先生这一手法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一方面论述了茅盾继承了鲁迅历史小说创作的传统,丰富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另一方面又论述了茅盾对鲁迅历史小说创作的手法进行了创新,通过这种“微观比较”,从而寻找出了他们历史小说创作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使我们既看到鲁迅、茅盾历史小说创作的总体面貌,又使我们看到他们创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对当代读者有所稗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鲁迅与日本近代文学的关系、鲁迅的自我小说与日本自我小说在理论和创作上的异同等方面,探讨了鲁迅创作自我小说的原因及其自我小说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如何评价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转向和创作成绩,这是一个有待共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评价和认识鲁迅创作及其文学史形象的问题。从历史现场出发,从租界语境,时代语境的角度考察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说创作是鲁迅前期文学活动的主要方面。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成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世界大师之一。他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一、现实主义创作意图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开始创作小说。他创作小说的意图首先是为了改良人生,改良社会。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在作家头脑里凭空产生的,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必然离不开那个时代创作实践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作品《野草》的诞生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探讨鲁迅与同一时期作家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来源做出科学认识的最佳方式。相比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鲁迅《野草》集的创作主要取法异域文学,离不开那个时代外国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的影响。在《野草》的创作中,鲁迅批判地借鉴了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现代散文诗创作中的经验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现当代从事散文诗创作的作家提供了汲取养料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雪》是鲁迅《野草》中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文章认为《雪》展示了鲁迅在"彷徨"时期透过苦闷引发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而且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节奏两方面,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讴歌生命强力的非凡诗情。鲁迅的《雪》,证明用汉字可以创作出色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9.
鲁迅以其小说创作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吴组缃的创作有着对鲁迅创作的精神血脉的继承。这里试图通过对鲁迅和吴组缃的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进行观照,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相承。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出现的作家们有着时代所赋予的共通特点,而对青少年尤其是儿童的关注也是这一时期作家创作方向之一。鲁迅借儿童这一类群体揭露时代的黑暗和压抑,对社会黑暗的原因进行犀利批判和沉痛思索。本文结合鲁迅创作时代的大背景和创作经历,对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寻求鲁迅作品思想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尧 《培训与研究》2009,26(6):21-22,28
五四时期出现的作家们有着时代所赋予的共通特点,而对青少年尤其是儿童的关注也是这一时期作家创作方向之一。鲁迅借儿童这一类群体揭露时代的黑暗和压抑,对社会黑暗的原因进行犀利批判和沉痛思索。本文结合鲁迅创作时代的大背景和创作经历,对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寻求鲁迅作品思想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实践,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新时代。宋之的成长在鲁迅小说影响不断扩大的20、30年代,社会变革和主观上的追求使他在思想上和文学观念上深受鲁迅的影响,从而自觉地学习鲁迅小说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积极实践,主动创新,创作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作品。尽管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戏剧方面,但优秀的小说作品为其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地位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怀旧》是鲁迅的首篇创作小说,也是他的唯一的文言小说.这篇作品在鲁迅的整个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由此发轫的.鲁迅后来的白话小说与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怀旧》堪称是鲁迅的奠基作.这诚如一些外国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怀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呐喊》中的小说的雏形;显示了作者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预告了中国文学新世纪的来临.本文试图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怀旧》进行剖析,并探讨它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对鲁迅后来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从鲁迅人的意识成熟,坚定地相信人道主义理想终当胜利,并且以人道主义理想观照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后,鲁迅就同情和关心铁屋子里女性的处境和命运。经过1923年一整年的小说创作的停顿,鲁迅带着对铁屋子人生的崭新的感悟和创作的激情,以《祝福》带头,进入《彷徨》时期——鲁迅创作生涯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创作深受鲁迅影响,这一点在她后期的作品《呼兰河传》中表现明显。她在创作思想方面接受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创作主张;在题材选择上,与鲁迅一样将故乡的人和事作为创作的主要源泉;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体现着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沉的爱与憎。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本互较和史料考辑,本文详细考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之于鲁迅创作实践的影响,提炼出了复调小说的基本文学特征。同时,通过对鲁迅独特文学观的历史性分析,阐释了鲁迅小说创作中异声同唱、众语喧哗复调性的原因之所在,以及这一独特艺术精神向度中的本土性因素。最后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视域着眼,简要评价了鲁迅复调艺术创作手法的文学意义,揭示了鲁迅小说复调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鲁迅无题诗的科学确认和定位入手 ,根据无题诗的艺术传统 ,考察鲁迅所处时代和他的思想风貌、审美情趣 ,整体研究分析了鲁迅无题诗的创作缘起、思想内容、艺术手法 ,着重揭示了鲁迅勇于扬弃 ,立足创新 ,在无题诗创作上的重大改革和突破 ,初步总结了鲁迅无题诗善于将丰富的意象、深闳的境界、睿智的哲理等熔铸在艺术形象里 ,来抒写悲愤情思 ,寄寓时代感怀等艺术特色 ,高度评价了鲁迅无题诗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意识流技巧和手法进行了探讨,着力于归纳鲁迅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之父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主要艺术成就,反映鲁迅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