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赏析《项链》的叙事节奏对揭示小说主题的意义。2.理解小说叙事的节奏并体会其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项链》是19世纪法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部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引发了世人很多不同的解读和探究。那么这部小说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项链》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如下几方面: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角玛蒂尔德富有个性,可关于《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将玛蒂尔德与俄狄浦斯、包法利夫人作比较,以探寻《项链》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4.
钱理群同志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对《项链》的思想内容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然而,笔者却不敢苟同,现提出两点看法。钱文认为,《项链》通过对玛蒂尔德及其丈夫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题旨:一切都是“造物”的安排。换言之,就是认为《项链》表达了一个宿命论的主题。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作品的实际不符。事实上,作品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告诉了读者:不是冥冥中的造物,而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项链》的构思布局十分独特。首先,在开篇之后,…  相似文献   

5.
第1课《药》众人皆为闲看客;何药能救病乾坤。第2课《项链》错借项链喜得风光一晚;枉做仆役痛失青春十年。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项链》的中译本,随后《项链》被选入当时的国语文课本。新中国成立后,《项链》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几经沉浮,解读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我们从《项链》进入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可以追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7.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公认精品。特别是“连上帝也没法料到的”巧妙结尾,更让人惊叹不已。对《项链》情节结构构思的评价许多人认为已有定评,不存异议,至少笔者从未设想要运用“逆向思维”来一番质疑。不料最近偶然翻书见到一种新调:高中语文第三册《项链》课文前面编者有一大段“预习提示”,编者说:“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的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想表现其构思巧妙”。就是说莫泊桑有点卖弄技巧。其实意义不大。编  相似文献   

8.
《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在《项链》中都隐喻了哪些思想?莫泊桑想在《项链》中启示读者哪些方面的内容?《项链》的艺术价值何在?诸多问题一百余年来世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探讨。下文是金传富老师引导两个班的学生的探究所得。  相似文献   

9.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发表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项链》,是他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项链》,原题为《首饰》。它讲述了令人发笑又让人同情的故事: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舞会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赔项链,含辛茹苦地过了十年艰苦生活。最后才发现借的项链是假的,整个故事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尤其是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更让人拍案叫绝。小说的后半部分写路瓦栽夫妇为了偿还买项链的债务,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小阁楼。路瓦栽夫人每天像一个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项链》这篇课文,在通过对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辛辛苦苦挣钱赔项链的叙写之后,有这样一段文字: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相似文献   

11.
《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对《项链》的价值意义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单一的评价——“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这种说法没有作品依据和作者思想依据,也没有现实意义,《项链》的价值意义是多重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项链”所蕴含的宿命含义;“欧·亨利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不仅展现了多彩的儿童生活场景,也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明确单元目标,实现语文要素在课堂上的软着陆,迈出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主题的讨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长期以来,教科书所执的是一条几乎成为定论的说法:《项链》的主旨是对虚荣心的讽刺和否定。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各种分析探讨。例如《中学语文园地》2002年第3期就刊登了姚志忠先生的一篇文章《〈项链〉主题再探》,文中经过论述,认为《项链》主题是“怀疑以至控诉命运,以否定现行的秩序与制度。”拜读之后,笔者深受启发,但同时也觉得这种提法有待商榷。笔者想通过假设性推理的方法再来探讨一下这篇著名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正如提起莫泊桑便想到他的《羊脂球》一样,我们会同时想到另一篇可与《羊脂球》称为双璧的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一个相当高度的短篇小说杰作:《项链》。只要知道莫泊桑,便会知道这篇作品。只要谈过莫泊桑,便会谈到这篇作品。 《项链》是莫泊桑在他的创作成熟期与创作繁荣期的1884年的作品。最早发表在同年二月十七日的《高卢人日报》上。 《项链》写的是一个普通的故事:长像漂亮却又生于寒门的小职员的女子玛蒂尔德因社会地位低下,迫而嫁于属同阶层的教育部的小科员罗瓦赛尔。但她希冀豪华的生活环境、精  相似文献   

16.
庆淑梅 《学子》2004,(6):47-47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同学们几乎都读过。《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我认为,《项链》的主题除了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外,还是一曲诚实守信的颂歌。  相似文献   

17.
王永军 《学语文》2003,(5):54-54
由于《项链》在行文上看不到作者明显的褒贬 ,对它的主题 ,人们颇有争执 ,或曰讥讽、或曰同情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先生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认为“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张树生先生的《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认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有心者不难发现他们或偏执于传统的阶级论 ,或走向唯心而不顾作品的实际。细细品味《项链…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精品《项链》,以精巧的艺术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出色的心里描写,塑造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然而,自从《项链》  相似文献   

19.
薛锁英 《语文天地》2014,(29):58-59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结尾不仅脱俗,而且耐人寻味。别出心裁的结尾更能令读者掩卷长思,久久沉醉其中。一、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1.欲哭无泪的小说结尾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其小说《项链》的结尾是这样的:佛来思节夫人听闻玛蒂尔德用十年的时间偿还项链的遭遇,十分惊愕,她告诉玛蒂尔德,她原先借给她的那一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借来朋友的一挂项链出席了那一  相似文献   

20.
莫泊桑的《项链》一直是中学语文传统名篇。鲁迅曾评价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短篇小说的要求具有的高度。"《项链》构思精巧,情节跌宕起伏而又出人意料之外,它以丢失项链为分水岭,让主人公玛蒂尔德在重重对比中展现其精神蜕变历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小人物无法掌握的运命,谱写了一曲撼人心魄的人性复苏之歌,给世界文学史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