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形多声字是文字学上一种特殊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首先,《说文解字》的性质是立足于小篆平面的形义结构分析;第二,汉字义符与字义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声符表示读音具有约略性;第三,汉字演变过程中增繁加旁、字形讹变等,造成一些形声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与字义或字音有关;第四,会意字的某一构件与所构字同源音近。因此,《说文》在分析形义结构时,将一些字释为多形多声字。  相似文献   

2.
汉字,基本属表意文字,一个字往往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其中(特别是古汉语中)也有些字,存在着多音的现象,并且由于读音的不同,这个字(词)所包含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所谓“变一声,即易一义”(明袁子让《字学元元》)就是指的此种情况说的。这种一字多肯的现象,过去人们称之为“字音异读”、“别义异读”、“音随义转”或“破读”。  相似文献   

3.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4.
文人与吟诵     
诗词吟诵是展现诗心、点燃诗情、表达诗美与感动读者的重要手段。 一字一音、一调一义的汉语,最宜于以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节律来表现诗词之深情、意象之大美。我国的诗词从来都是可歌可诵的,《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上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哥”就是“吟诵”。《文心雕龙·乐府》上讲:“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是乐的灵魂,声音是乐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设立亦声部首“句”,并辖“拘笱鉤”3个亦声字。有人认为“句”部不当立,因为部首只表义,而亦声部首有表音功能,不该设为部首;有人认为“句”因其形义特点,难以归入它部,只能自成部首。实际上,“句”的确难以归它部且有从属字,因此必单立一部。从“句”诸字中除“句亦声”的“拘笱鉤”3字外,另有1个“句亦声”的字“雊”,它与“拘笱鉤”3字分归两部,有人认为这是《说文》属字归部的混乱,有人用字义所重说作为归部理据。实际上4字分归两部并不是归部混乱的现象,且字义所重说过于片面,应当着眼于字与字的关系,用“以类相从”的原则才能正确解释“句亦声”4字“拘笱鉤”与“雊”分归两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掩蔽启动范式,通过记录14名被试在字义判断任务中行为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探究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激活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1)高频字在反应时比低频字要快;(2)高频字音相关字和字义相关字所诱发的P200波幅比无关控制字大;(3)无论高频字还是低频字,字音相关字和字义相关字所诱发的N400波幅都比无关控制字小。结果表明:在汉字识别中,字频会影响汉字的字音和字义的激活,即高频字音信息不迟于字义信息的激活,低频字音信息和字义信息是同时被激活;相比而言,高频字音信息要早于低频字激活。  相似文献   

7.
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教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不仅要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牢固地建立音。形、义的统一联系。听字音能记起字形和字义,见字形能读准字音了解字义,知道字义能说出字音写出字形,逐步达到会读、会说。会写、会用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尽快走入读写的天地呢?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要求学生认真上好语文课。教师讲课时学生要做到听、记。做、问。“听”就是听教师时对词语的结构分析,词语在句子中出现的意义。“记”就是根据字词的音…  相似文献   

8.
“读书以训诂为本”说的是在读古代文献时敢于对字音和字义质疑、探究。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懂得训诂方法,教会学生探究字音和字义的内在关系,从而准确地推断音义。笔者在《先秦诸子选读》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发现几个字音的注释和词义的解释不太妥当。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手段。要正确朗读文言文,必须读准字音、处理好节奏停顿及语调语气等。其中,读准字音不仅要认准生字,而且要注意常见字的“异读”现象。所谓“异读”现象,即一个字有几种读音。如何选择“异读”字的正确读音呢?应根据语境(主要是字义)推敲。文言文的字音“异读”,有以下几种情  相似文献   

10.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11.
“飞”字本意指鸟类或虫类鼓动翅膀来回活动,由此引申为“像飞一样”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里又有了不同的含义。 1、表示物体在空中飘浮游动。如:“地上含有马尿驴粪的泥土与鸡毛蒜皮一齐得意地向天空飞”。《风》 2、表示动力机器在空中行动。如:“飞机渐渐地升高了,继续  相似文献   

12.
杨帆 《现代语文》2014,(4):20-2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之一,与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形,音韵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音,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义。训诂的“训”字,《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诂”字,《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所以,训诂学主要研究的是古代书面语,对古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参考书》《基础训练6》第1题中关于“同音字”作了这样的定义:“两个字字音相同(有的声调相同,有的声调不同),字形、字义完全不同。”按这样的定义,我们可得出“只要声母、韵母相同,声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两个字就是同音字”这个结论。但查阅了手边许多资料均发现: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字才叫同音事;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字则叫音近字。另外从“音节”的概念来说,一个汉字的字音就是一个音节,而音节有声母、韵母、声调几部分组成。[参见《江苏教育》(小学版)1992年第4期《教学顾问》栏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约90%的形声字兼及表音);音、义附于字形、睹形而知音、义。但是,汉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它的表意、表音功能已逐渐隐晦;加上现代出版的一般字典,完全撇开字形不问,只训音、义,使字形变成了繁多的笔画、偏旁的堆砌物,莫名其妙的无理数,字音、字义也变成了无所依附的外来之物,更增加了学用的困难。徐州彭城大学杨洪清、朱新兰编著的《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以下简称“字典”)总计75万字,解决了上述问题。字典即将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  相似文献   

16.
青年教师应读读《说文解字》昌黎县新集镇尖角小学刘钰林《说文》是汉朝许慎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检字工具书。因为年代久远,与我国汉字造字时代相对接近,所以书中字音、字义都是本音本义。了解本义,对于教学,特别是生字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如:六年制十二册生字“秉”,...  相似文献   

17.
替代字刍议     
陈澧说:“文字既作,意与声皆附丽焉。”(《说文声表自序》)本来,根据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抽象概念的认识,拟制文字形体,以寓语音意义,似乎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然而,我们对汉字系统作一古今比较,便不难发现,复杂的内部矛盾运动贯串于汉字演变流程,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循音而易字,易字而托义。例如:①(爱字的友字底换成心字底)一爱~,《说文》:“惠也。”表示“喜爱”义实为此字,已见于周代青铜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圆壶铭文。爱,《说文》:“行貌也。”后来都以“爱”字代“~”,并取得“喜爱”的意义,如《诗·小雅…  相似文献   

18.
解《诗·大雅·韩奕》:“其殽维何,炰鳖鲜鱼。”其中“鲜”字毛传无注,郑笺云:“鲜,鱼中脍者也。”段玉裁的《诗经小学》在“炰鳖鲜鱼”条说:“《说文》:‘鲜,鱼名。’‘鲜,新鱼精也。’”按:郑玄与段玉裁之说皆非,“鲜”字乃“解”字之形误,当为“杀”意。由于“解”字与“鲜”字篆文或俗写形体皆相近,因而造成形近而误。“解”字在古籍中常因形近而被误写为“鲜”字,令词义晦涩,学者须用“解”字义解之,方能使方章怡然理顺。古籍中二字有不少因形近而误的例子。《诗·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而孔疏云:“…  相似文献   

19.
以《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中引《诗》书证词义与篆释义关系作为考察对象,在定量分析引《诗》书证中,其中多数是与词义有关的。《说文》篆释义与引《诗》书证词义是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种关系。这充分证明:《说文》所收小篆单字,引《诗》书证中的字义在绝大多书情况下与前面的篆释义是一致的,且着眼于字的本义,而引《诗》中的引申义与假借字义只占少数。此研究有利于在辞书编纂时补充例证,并有利于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朗读训练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课文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咀嚼消化,才能被学生吸收。《大纲》对朗读提出三点明确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要求,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是一贯的,只是要求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什么是正确呢?《大纲》说:“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据此,“正确”可以从字音和词句两方面来说。字音要凌得正确,有两个要求:(1)发标准音。就是要求按普通话语音的声、韵、调来读,读得清楚、响亮;一义多音的字,应该按照经过审定的规范字音来读。(2)不读错字。就是要求不读别字;不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