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讲的是出征、出发,而《奥德赛》讲的则是回归,似乎预示着出发与回归,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伊利亚特》蕴涵的是人类生活的‘出征’模式,即那种为美而战斗而牺牲而捍卫尊严的永恒精神;而《奥德赛》则意味着‘回归’模式,即那种出征之后返回自身、返回家乡、返回情感本体的永恒眷念。"[1]人类的出发点无疑是自然,文明发  相似文献   

2.
现代女性作家萧红与林海音的诗化小说具有鲜明的符号节奏美,随着叙述者的情感而起伏变化,但主旋律是缓慢而悠长的,激荡着读者的情感。两位女作家虽然创作风格迥异,但相同的是对生命的脆弱始终怀着深深的悲悯,对代表爱与美永恒的精神乐园表现出一种诗意的守望。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休谟等经验派美学家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也有人说美是完满,美是自然,美是心里流淌着的暖意。美是主观的,从不同的角度,美有多个定义,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理解是:  相似文献   

4.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美术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立足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立足课堂,在课堂中展示美。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创造美。1.立足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生活中的美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美术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去  相似文献   

5.
《史记》呈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是司马迁用生命追求永恒之美,以心态表现艺术之美、用“残身”传递时代之美的结晶,渗透着司马迁生命与审美的二重曲。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所谓“唯关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美不是真,也不同于善,它仅仅是形式,是人的感觉印象。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善良挥洒生命的绿色使人类心灵复苏,于是善与恶之上辉煌着爱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讲的是出征、出发,而《奥德赛》讲的则是回归,似乎预示着出发与回归,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伊利亚特》蕴涵的是人类生活的‘出征’模式,即那种为美而战斗而牺牲而捍卫尊严的永恒精神;而《奥德赛》则意味着‘回归’模式,即那种出征之后返回自身、返回家乡、返回情感本体的永恒眷念。”[1]人类的出发点无疑是自然,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从自然素朴出发已经很远了,如果说回归是永恒的主题,那么,置身现代文明幽昧之中,不断地向着人类的出发之地回返,以求得健全生命底气的滋养,避免文明的过度濡化,应该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课。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不仅表现了令人神往的人性美、爱情美和风情美,其中也隐藏着令人叹惋的悲哀。通过分析《边城》美丽与悲哀的双重意蕴,揭开其永恒艺术魅力的面纱。  相似文献   

10.
追求美,是人类尤其是女性永恒的话题。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无论在各方面,都应作美的典范:以美的形象吸引人,以美的语言感染人,以美的行为昭示人,以美的心灵熏陶人……  相似文献   

11.
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公共关系活动实质上始终是与其对美的追求结伴而行的.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对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在现代公关中的作用表现得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经典诗文不仅传递着永恒的真善美,还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们来了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品质的培养,把握古诗词的情感美、情趣美,语言美,能塑造学生完善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3.
倪帮东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114-114,164
美是生活的浪花,美是心灵的升华,美是真善美的结晶,美是艺术的闪光。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人类精神、道德、智慧、理念的生活反映。从中国文学宝库中撷取而成的中学语文教材,渗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洋溢着孕育中华民族发展的永恒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不断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书与做人的高度完美的统一,就必须尽力挖掘文本体现传统美德的底蕴。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把美当做是一种永恒的追求,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对美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敏锐的。想要欣赏美,就要进行美的教育。感性的美,是人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而如何分析、欣赏美,则需要美学的教育,把美理论化,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则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学生的聪明,加以美的熏陶,而成其为智慧美;心灵,有美的召唤,而显示出崇高美。学校缺少了美育,有如大地缺少了绿色,天空缺少了彩虹。因而,研究美育的价值,发挥美育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也是教育带有根本意味的永恒课题。美既是教育的神圣目标,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教育中蕴涵着大量的审美因素,美育中蕴藏着深厚的教育内涵。班级工作中的美育教育切不可少,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影视网络和一些媒体中不健康信息对学生的冲击,口袋书…  相似文献   

17.
周二梅 《科学教育》2004,10(3):52-54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美育是语文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年学生在美的体验中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语文教师是美育的施教者,其“身教”即示范作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身教美”主要体现在情感之美、引导之美、学识之美、鼓励之美、语言之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济慈认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对于和谐之美的追求是济慈诗歌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对济慈诗歌美学意蕴的总体分析,指出“和谐之美”是济慈诗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音乐表现美,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的音乐是美的,和谐的音乐课也是美的。构建和谐的课堂应当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就是在展示人类永恒的劳动之美、追求之美、精神之美——用数学文化引领数学课堂,诗化数学教学过程,让数学课堂充盈着美丽色彩、创造气息、生命活力和智慧生成.诗意的数学课堂,是师生心灵的交流,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是数学与诗性的圆融统一,它简约而丰富、灵动而智慧、真实而自然、言虽尽而意无穷.它有疑问、有沉思,有猜想、有想象、有联想,有争议、有惊讶、有笑声,有动感、有韵律,学生收获的是人格的熏陶、素养的发展、智慧的提升,更是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